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72篇
安全科学   46篇
废物处理   44篇
环保管理   30篇
综合类   457篇
基础理论   112篇
污染及防治   67篇
评价与监测   39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本文通过试验采用真空冶金方法处理锰电池,分离回收其中的金属汞(Hg)和镉(Cd),考察真空度、温度、加热时间对两种金属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Hg和Cd的回收率随着真空度、加热时间及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在加热时间和温度达到一定值时,两种金属的回收率接近饱和值,最大值接近95%;真空冶金法回收废旧锰电池中金属Hg和C...  相似文献   
112.
在自制的固定床反应器上研究了铁酸脱硫剂的硫化和再生性能。通过BET及XRD等测试手段,对试样进行了物性表征。结果表明:铁酸脱硫剂具有稳定、良好的硫化和再生性能,是适合工业化使用的一种高温煤气脱硫剂。  相似文献   
113.
电镀废水中微量铬(Ⅵ)、锌和镍的顺序流动注射光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鹏  周定 《环境科学》1995,16(1):68-70
以光度比色法为基础,采用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建立了水中铬(Ⅵ)、和镍的自动分析方法,通过实验将3种离子的测定综合在同一FIA流路中完成,并使各种实验达到最佳化,该装置及方法的测定频率为60样/h,对铬(Ⅵ)、和镍的检出限分别为0.1、0.2和0.3mg/L,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约为1%,其灵敏度、准确度等指标均满足工业废水水质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4.
导数光谱法同时测定人发中微量铜和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5-Br-PADAP作显色剂,利用三阶导数光谱法,在碱性介质中同时测定铜和。该法测定铜,的表观三阶导数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1.0×10^5一3.0×10^5,同时解决也谱带相互重叠干扰问题,对人发中铜和进行测定,得到了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15.
王举  李婧  陈荣  沈莹 《生态毒理学报》2018,13(5):226-234
针对磷和微量元素对藻类生长的共同作用,研究不同磷源条件下对藻细胞生长与产毒的影响。实验选用铜绿微囊藻为藻种,分别以无机磷磷酸氢二钾(K_2HPO_4)、小分子有机磷甘油磷酸钠(NaGly)和大分子有机磷卵磷脂(LEC)为磷源,研究不同(Zn~(2+))含量对藻细胞的藻密度、碱性磷酸酶活性(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APA)以及胞内藻毒素(MC-LR)的影响。研究发现:以NaGly为磷源时微量元素对藻细胞生长的促进效果显著,而以K_2HPO_4或LEC为磷源时,含量的变化对藻细胞生长无显著影响。APA不仅与磷源有关而且与含量相关,以LEC为磷源时的APA显著高于以K_2HPO_4或NaGly为磷源时的APA,且含量越低APA越低,以K_2HPO_4为磷源时含量越低APA越高,而对以NaGly为磷源时的APA几乎没有影响。磷源与微量元素对藻细胞的产毒均产生影响,NaGly有利于藻毒素的产生; LEC不利于藻细胞的产毒,但含量越低藻细胞的产毒量越多。综上所述,磷源与微量元素共同作用对藻细胞的生长与产毒产生影响,小分子有机磷NaGly与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6.
为探究重金属与环境激素的联合毒性效应,以普通小球藻为受试生物,开展了与双酚A的单一及复合暴露对普通小球藻的急性毒性、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抗氧化应激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单一暴露条件下,和双酚A对普通小球藻的EC50分别为5.10 mg·L-1和17.37 mg·L-1,仅在离子质量浓度低于0.25 mg·L-1时可促进普通小球藻叶绿素合成,而其他各暴露组中和双酚A对普通小球藻的光合作用具有抑制效应,采用等毒性配比法进行联合毒性试验,由相加指数法判断与双酚A对普通小球藻的联合作用类型为协同作用;藻细胞可溶性蛋白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随与双酚A暴露浓度的增加被显著诱导,且高浓度的复合暴露对普通小球藻造成明显的氧化损伤.研究表明,与双酚A复合暴露会加强其在水环境中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117.
采用低饱和共沉淀法制得/铜/铝类水滑石化合物(Zn5CuAl2(OH)16CO3·xH2O),在450℃焙烧得焙烧物,通过XRD ,FT-IR ,SEM和TG-DSC等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将其焙烧物用于吸附模拟印染废水中的阴离子染料活性艳橙,结果表明,pH值在2~9,经吸附90 min ,其对印染废水的吸附性能最佳,染料去除率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118.
土壤溶液性质对Zn的形态变化及其微生物毒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12种不同性质土壤,利用基础诱导硝化(SIN)方法测定了不同土壤中的微生物毒性阈值,同时利用850离子色谱仪与WHAM6.0模型,测定了溶液不同阴离子组成及自由Zn2+含量,建立了基于不同土壤性质与溶液离子的土壤中Zn毒性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SIN测定的不同土壤Zn微生物毒性阈值在不同土壤间有显著差异,其中EC50从196mg/kg至1310mg/kg;EC10值从48mg/kg增加至682mg/kg,不同土壤EC50与EC10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例分别达到了6.68及14.3倍,表明土壤性质对Zn的微生物毒性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基于SIN的Zn的毒性阈值ECx(x=10,50)与溶液自由Zn2+浓度的负对数p(Zn2+)间呈正相关关系,表明随着土壤溶液中自由Zn2+值的升高,Zn的毒性逐渐增加.土壤pH值、OC、CEC、F-、Cl-、Ca2+及Mg2+与Zn的毒性阈值ECx(x=10,50)及p(Zn2+)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土壤pH值为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偏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次为OC、CEC及F-,ECx与溶液中NO3-, SO42-呈负相关关系.基于不同主控因子的土壤中Zn毒性阈值(ECx)及P(Zn2+)的预测模型表明,pH值、OC、CEC、F- 四个变量因子分别解释了log(EC50)、log(EC10)及p(Zn2+)预测模型变异的89.9%、81.2%和92.3%.  相似文献   
119.
针对我国高原地区高寒干旱的气候环境与缺的土壤结构,提出利用天然黏土(凹凸棒)与造纸废料衍生物(木质素磺酸)作为基质原料,并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多组分多功能化缓释肥的研究思路。经测试,该产品吸水率可达320 g/g,缓时间超过30 d,达相关的国家标准要求。该研究对生态修复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指导意义,并对我国践行"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0.
利用苔藓口袋(Moss bag)和总悬浮颗粒物(TSP)同步监测相结合,研究在上世纪80—90年代土法炼地区排放到大气中镉的迁移影响.结果发现,土法炼区域100 m内大气TSP中镉含量达129.4 mg·kg-1,土壤中镉含量为12.64 mg·kg-1,Moss bag监测镉总沉降速率达到47.20 mg·m-2·mon-1;在污染源下风方向10 km处TSP中镉含量仍达到27.3 mg·kg-1,土壤中镉含量为2.75 mg·kg-1,Moss bag监测镉总沉降速率达到5.18 mg·m-2·mon-1;随着与污染源距离增加,大气TSP和Moss bag镉沉降速率、土壤中镉含量均呈现逐渐降低的一致性趋势;Moss bag监测镉干沉降速率占总沉降速率的比例变化范围为58%—79%,说明从大气向地面沉降的镉总量中以干沉降为主,是重力影响的由大气向地面沉降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