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7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401篇
安全科学   19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36篇
综合类   521篇
基础理论   322篇
污染及防治   49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9 毫秒
11.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对水稻生长和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堆肥作为肥料,采用水培法和土培法对水稻生长和土壤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城市生活垃圾堆肥明显提高了水稻的生长量,增加了水稻植株茎叶中硅的含量;降低了糙米中有毒元素镉的含量;改变了土壤的酸度,增强了土壤的肥力;水稻植株和土壤中某些有害元素的含量略有增加,但远低于环境的允许值。  相似文献   
12.
用~(14)C标记法研究呋喃丹在水稻-鱼和水稻-萍-鱼两种模拟生态系统中的分布、消失和残留行为。结果表明,由于萍的引入,使在水稻-萍-鱼系统中,田表水中的残留较低,而鱼体中残留较高。结合态残留物是土壤、鱼和植株体中呋喃丹的主要残留形态。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水稻气候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量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海南岛自然优势出发,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产量与水的关系》中介绍的气候生产潜力的农业生态方法: 计算了海南水稻的气候生产潜力,从海南岛水稻生产和人口的现状出发,采用灰色系统中的GM(1,1)预测模型:计算和探讨了当前和未来水稻生产的人口承载量问题。试图揭示水稻生产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前景,为全岛水稻的产、销、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稻米和土壤中农美利残留量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杰  谢强 《化工环保》2003,23(3):165-169
建立了测定稻田土壤、稻米中农美利残留量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用配有NPD的气相色谱仪、DB-1301毛细管柱测定稻田土壤及稻米中农美利的残留量,最低检测浓度为0.01mg/kg、平均回收率为80.4%-99.8%,变异系数为6.3%-11.7%,均达到残留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影响稻飞虱迁飞规律的气象环境成因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稻飞虱的迁飞与气象环境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与稻飞虱的迁飞规律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综合评述了气候条件对中国稻飞虱迁飞规律的影响。稻飞虱绝大部分集中在黄昏时分起飞,90.5%的稻飞虱集中在黄昏日落前20分钟内起飞,地面温度达25℃时起飞频繁。温度的空间分布决定了稻飞虱可以迁飞的空问区域,迁飞的上限高度为15℃等温线,稻飞虱空中群集的最适宜温度为17℃左右,且在最大风速层中迁飞,高湿度有利于其迁飞。迁入时期的强下沉气流及降雨可迫使稻飞虱大量降落。空中的风速是稻飞虱迁飞的动力速度。在我国,西南风和东北风对稻飞虱的南北迁飞起运载作用,副热带高压在我国境内的北进南退,是稻飞虱完成一次往返迁飞的动力。我国稻飞虱发生较重的年份大多出现在3—5月副高较强的年份。气候变暖、海温异常等大尺度气象因子主要通过影响大范围的气候环境来间接影响稻飞虱的发生与消长。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影响水稻安全生产的气象要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分析水稻安全生产条件的基础上,探讨了有关气象因素及灾害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地区冷害的发生状况及干湿条件,在充分考虑黑龙江省地区气候特征、农业生产区域及品种熟性的基础上,确定了影响水稻安全生产的灾害和气象指标。利用多年气象资料,计算了黑龙江省各地的冷害发生机率及稻田干燥度指数等,通过指标对比分析,初步提出了黑龙江省水稻安全生产的区域划分,为水稻生产的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的气象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影响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低温冷害问题,利用黑龙江省水稻主要种植区域1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99-2004年每年5-9月的水稻生长观测数据和逐日平均温度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建立了产量构成与温度指标的关系方程,并结合黑龙江省2002年逐日平均温度格点化数据,对3个不同移栽日期情况下低温冷害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2年的低温冷害在黑龙江中部最严重,东部次之,西部受害最轻;北部地区受害面积和冷害损失比南部地区更大;在3个移栽日期中,随着移栽日期的推后,水稻产量有5%~11%的不同程度的减少,冷害损失逐渐增大,即按时间5月中旬—5月下旬—6月初依次递增。  相似文献   
18.
根据(BCC)气候系统模式第五阶段试验计划(CMIP5-RCP6.0)预测的2006~2050年各格点逐日平均温度,通过订正反演出2021~2050年凉山州各站点逐日平均温度,结合凉山州不同区域水稻抽穗杨花期低温指标,统计了各站水稻盛夏低温频次、水稻安全播种期、安全齐穗期以及安全生长季差,构建了水稻盛夏低温危害风险指数I=exp(Id+ip-2),并以此进行低温危害风险的区域划分,结果表明:(1)凉山州水稻盛夏低温频次为0.1~3.0次/a,在区域和年际之间差异很大;(2)与近30a比较,凉山州水稻安全播种期普遍提前10 d左右,提前最多的达20 d以上。安全齐穗期只有少数站点推迟,大多数站点都有提前的趋势;(3)海拔1 500 m以下为无风险区,1 500~2 000 m的区域为低风险区,2 000~2 500 m为中风险区,2 500~2 600 m为高风险区,分区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为凉山州未来水稻生产布局、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蚯蚓堆肥相关研究多集中在生活污泥方面,对工业污泥的探索较少。该研究以马鞍山某钢铁污水处理站污泥为例,添加不同比例稻壳炭(2%、4%、8%),设置污泥单独堆肥、稻壳炭与污泥堆肥以及蚯蚓-稻壳炭联合污泥堆肥试验,探索蚯蚓与稻壳炭联合堆肥对工业污泥中重金属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表明,(1)相比污泥单独堆肥,稻壳炭联合污泥堆肥能增加污泥pH、EC、TP和降低TOC、TN,而蚯蚓联合稻壳炭堆肥污泥可增加TN,并进一步增加污泥EC、TP,显著降低污泥的pH、TOC。(2)稻壳炭堆肥中重金属Zn、Cu、Pb、Cd含量因浓缩效应而上升;而蚯蚓联合稻壳炭堆肥,重金属含量显著下降,添加4%稻壳炭时,重金属Zn、Cu、Pb、Cd质量分数达到最小值,分别为856.64、137.10、158.92、15.48mg·kg-1。(3)重金属形态分析表明,随着稻壳炭比例增加,稻壳炭堆肥中重金属Zn、Cu、Pb、Cd的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转化为残渣态及铁锰氧化态的比例增大,添加8%稻壳炭时DTPA提取的有效态重金属质量分数最低,分别为705.72、47.95、50.43、4.47 mg·kg-1;蚯蚓-稻壳炭联合堆肥会使得污泥中重金属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均向残渣态转化,添加4%稻壳炭与蚯蚓的协同转化能力最大,Zn、Cu、Pb、Cd有效态重金属质量分数分别为629.84、38.63、36.76、1.63mg·kg-1,说明稻壳炭添加入蚯蚓堆肥可进一步降低工业污泥中重金属有效性,使重金属钝化。本研究可为稻壳炭联合蚯蚓堆肥处理工业污泥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查明华东某铀矿区稻米中放射性核素铀污染现状及健康风险问题,测定铀矿区和对照区共136件稻米样品中放射性核素U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放射性铀污染,并开展U元素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稻米中U含量平均值为1.46 ng·g~(–1),各亚区稻米中U含量平均值从大到小顺序为:开采矿井区水冶场区含矿未采区废弃矿井区江西省背景值对照区;(2)稻米单因子污染指数为1.25,属于轻度污染。其中,开采矿井区和水冶厂区为轻度污染,废弃矿井区和对照区未受污染;(3)首次计算提出江西省大米U元素致癌风险最大斜率系数为1.04×10~3(d·kg)·mg~(–1)。各亚区稻米中成人和儿童致癌风险指数高低顺序均为:开采矿井区水冶厂区含矿未采区废弃矿井区对照区。儿童直接饮食稻米具有一定的致癌风险;开采矿井区和水冶厂区的成人存在一定致癌风险,含矿未采区和废弃矿井区以及对照区均无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