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60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对疏浚后的南京南湖底泥的TP、TN和COD释放规律、补水后的水质状况以及藻类演替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上覆水中TP平均质量浓度基本不随自来水补入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TN和COD质量浓度随自来水补入量的增加而增大;水体中的TP、TN和COD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5年3月中旬起,出现藻类的大量繁殖,在2005年7月发生水华,藻类优势种由裸藻、隐藻和小环藻演替为裸藻、栅藻和韦斯藻,藻类总量由2005年3月的3.7×106L-1上升到2006年4月的1.5×107L-1。  相似文献   
32.
滇池污染底泥环保疏浚一期工程实施后环境效益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滇池草海污染底泥环保疏浚一期工程实施前后水质、底质及水生生物的监测和分析,评价工程实施后对改善草海水质,减轻内源负荷及对水生态恢复的环境效益。结果表明,疏浚工程直接去除了草海污染底泥层,随污染层分别去除TN、TP20 538 t和1 716 t。疏浚后草海水体透明度由0.37 m提高到0.80 m,水体中的TN和TP由疏挖前的8.91 mg/L和1.07 mg/L降低到疏挖后的8.15 mg/L和0.69 mg/L。疏浚后新生界面层促使形成新的水—沉积物的平衡,水质与底质条件改善以及水下光照条件超过沉水植物恢复的需求,是疏浚后水生态呈现恢复趋势的机理。  相似文献   
33.
于1998年6月在塘沽港附近水域采集贻贝(Mytilus edulis),经试验室培养驯化后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三丁基氯化锡(TBTC0和三苯基氯化锡(TPTC)的累积效应及其对贻贝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在累积效应试验中,TBTC及TPTC对贻贝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5μg/dm^3和5.0μg/dm^3,当TBTC浓度达2.0μg/dm^3时,贻贝的成活率开始降低,实验还表明,TPT对贻贝的毒性效应与TBT相近。  相似文献   
34.
五里湖不同疏浚深度沉积物对氮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先明 《生态环境》2007,16(3):730-734
对太湖东五里湖区污染沉积物样模拟了3种不同疏浚深度(0cm、30cm和60cm)下的60d形态氮磷释放实验,并对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磷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疏浚与未疏浚比较,疏浚初期的0~10d内,沉积物对上覆水NH4 -N、NO2--N和TN释放增大,NO3--N释放减小,与疏浚后沉积物扩散层变薄和好氧环境的抑制有关,而对PO43--P、TP疏浚后次日出现短暂的释放现象外,此后均处于明显的磷释放受抑状态;疏浚约10d后,沉积物各氮磷形态释放出现分异现象,沉积物对水体的TN和TP释放受到显著抑制,其中20d后上覆水中NH4 -N含量的上升和PO43--P的缓慢增加,预示着底泥疏浚后仍有内源负荷回复的可能。  相似文献   
35.
杞麓湖“十五”期间污染底泥环境疏浚工程效益评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疏浚工程前杞麓湖湖泊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对底泥中污染物释放的原理进行简述的基础上,对底泥疏浚工程效益展开详细的评估,认为底泥疏浚有效地带出湖内污染源,疏浚区水质明显改善,扩大了湖容量,并为湖泊水生态系统恢复创造了适宜的光照条件、底质条件和水深条件,有利于水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促进湖泊生态系统好转。同时,疏浚底泥的吹填改造了湖周围冷浸田,促进了湖周农田基本建设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6.
底泥生态疏浚研究概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总结了底泥生态疏浚的一些关键技术,介绍国内外研究应用的概况并对修复效果进行分析,针对生态疏浚的不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7.
以忠县皇华城河段为例,利用Delft3D数学模型对三峡航道环保疏的水质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疏浚工程的进行对河道水质环境影响比较明显,随水流方向污染物质量浓度上升速率变慢,在疏浚点污染物质量浓度上升245 mg/L,疏浚点下方4 km处污染物质量浓度上升约为20 mg/L,河段末端污染物质量浓度上升约为14 mg/L;疏浚工程结束后,河段的水体水质能够较快得到恢复,离疏浚点越近恢复得越快,疏浚结束1 d后污染物质量浓度基本已恢复到本底值,疏浚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可以较快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38.
Natura 2000, the nature network based on the European Bird and Habitat Directives, is explicitly grounded on ecological science. To acquire a permit under the Dutch Nature Conservation Act, an appropriate assessment of significant effects must be conducted based on the best available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this way the scientific and policy world are directly linked.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significant effect’ as a boundary object to analyse how science–policy interactions shape the meaning and assessment of significant effect and how these interpretations influence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o this end, two conflicts over significant effect are investigated: the conflict over the 2006-spring permit for the mussel seed fishery, and the 2011 permit for the planned World Championship powerboat races. In both cases nature organisations started a court process against the government-granted permits in protest to the “no significant effect” claim, stating that there was insufficient certainty for this conclusion. These conflicts are approached as controversies between discourse coalitions with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ecological knowledge. We show how significant effect became a focal point in the controversies, limiting the debate to ecological arguments and science-based expertise, but also creating options for parties to advance their protest by articulating uncertainties. Only uncertainty of incomplete knowledge was explicitly addressed, excluding ambiguity of values and unpredictability of the actual ecosystem. We suggest that acknowledging the value aspect in disputes on significant effect would leave more space for effective solutions of the problems under debate.  相似文献   
39.
杭州市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与环保疏浚深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金属是河道底泥疏浚要控制的重要污染物,而疏浚深度是生态疏浚工程中需要确定的关键参数.本文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河道为研究对象,共采集18处底泥柱状样,采用土壤背景值、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值、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底泥中Cu、Zn、Pb、Cd、Ni、As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同时分析重金属总量和有效态含量在垂向上的变化特征,并引入地累积指数法对各深度底泥中的重金属进行累积性评估,利用本文提出的临界累积深度方法来确定合理的环保疏浚深度.结果表明,河道表层底泥中Cu、Zn、Pb、Cd、Ni、A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5.16、342.40、55.34、3.61、34.06、36.70 mg·kg-1,Cd、Cu、As、Zn的有效态含量分别为0.007、3.37、0.095、20.76 mg·kg-1,重金属总量均超过了杭嘉湖平原土壤背景值,其中Cd污染最为严重.各重金属元素在底泥中的变异系数为0.29~2.39,空间分布并不均匀.重金属总量和有效态含量随底泥深度的增大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受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污染及河道整治影响而呈不规则变化.各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为CdAsZnPbNiCu,其中,Cd污染等级为2~6级,污染程度为中度污染至极强污染.利用临界累积深度方法推算得到研究区域河道底泥环保疏浚深度为0~0.9 m.  相似文献   
40.
航道疏浚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道疏浚工程是指为了维护和提高航道尺度,利用挖泥船或其他机具进行航道加深或拓宽的一类工程.航道疏浚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评估应遵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结合水、气、声、固废、生态等环境影响因子,从施工期角度,评估污染源强以及施工工艺和施工时序的合理性,以及工程带来的环境影响及采取的各项环保措施的可靠性、合理性.此类项目重点关注环境问题是疏浚及抛泥工程对水环境及水生生物带来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