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3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1060篇
安全科学   70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146篇
综合类   1147篇
基础理论   866篇
污染及防治   342篇
评价与监测   127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314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1.
Although composting has been successfully used at pilot scale to manage waste algae removed from eutrophied water environments and the compost product applied as a fertiliser, clear guidelines are not available for full scale algae composting. The review reports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osting to stabilize waste algae, which to date has mainly been macro-algae, and identifies the peculiarities of algae as a composting feedstock, these being: relatively low carbon to nitrogen (C/N) ratio, which can result in nitrogen loss as NH3 and even N2O; high moisture content and low porosity, which together make aeration challenging; potentially high salinity, which can have adverse consequence for composting; and potentially have high metals and toxin content, which can affect application of the product as a fertiliser. To overcome the challenges that these peculiarities impose co-compost materials can be employed.  相似文献   
52.
典型湖泊水华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11-2015年对太湖、巢湖和滇池水华高发季节的连续监测,以藻类密度和水华面积为判据评价了3个湖体的水华情况及变化趋势,探讨了水华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太湖水华程度以"轻度水华"为主,巢湖水华程度以"轻微水华"为主,滇池水华程度以"中度水华"为主;太湖、巢湖和滇池水华规模均以"零星性水华"为主;太湖和巢湖藻类密度与水温、pH、溶解氧、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氨氮无显著相关性;滇池藻类密度与水温、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和氨氮呈显著负相关,与pH、溶解氧和总氮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3.
多溴联苯醚暴露的神经行为效应及其毒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溴代阻燃剂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类在各类环境介质、生物体和人体中均能检出的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物。我国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集中于东南部地区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场地。由于PBDEs具有结构稳定性、亲脂性和生物累积性,电子废弃物拆解回收活动对当地生态系统和居民健康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PBDEs的发育神经毒性受到研究者的极大关注,但其神经行为毒性效应和机制仍需深入研究。行为学效应既是内在神经毒性机制的外在反映,也是推测环境污染物在高级别生物学水平(如种群、群落)影响的最有力试验手段。近年来,基于视频追踪系统技术的商业行为学分析设备迅速发展,使行为学效应测试在环境毒理学领域具备极大的潜力。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回顾了PBDEs的神经行为毒性效应,包括运动行为、掠食行为和认知行为,并分析了其可能的毒理机制,最后总结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54.
微塑料一般指直径小于5 mm的微小型塑料颗粒或碎片,海洋中常见的微塑料类型主要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由于形状、颜色多变,分子量大,结构稳定,粒径范围与浮游植物相近,海洋中的微塑料很容易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其他海洋动物等产生影响。微塑料还可以为病毒、细菌提供附着载体,影响浮游植物分布,进入海洋生物消化道或进一步转移到组织中对机体产生毒性效应,甚至通过捕食作用沿食物链传递,对高等动物及人类健康造成威胁。此外,微塑料可以作为海水中痕量化学物质的吸附载体,对生物产生联合毒性。根据目前对微塑料的研究进展情况,未来应加强对海洋微塑料分离、鉴定技术的研发以及海洋微塑料的生物毒性效应和生物传递效应机制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55.
Ficussur (Moraceae) is an indigenous medicinal plant with a wide distribution in Africa. In this study, the nutritional potential fruit of this indigenous plant to meet domestic food demands and reduce food insecurity in KwaZulu-Natal. South Africa, was investigated. The proximate composition and concentrations of metals in the edible fruits collected from eight different sites in KwaZulu-Natal were determined to assess for nutritional value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metals in the growth soil was determined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soil quality on elemental uptake. The fruits contained high levels of moisture (88.8%) and carbohydrates (65.6%). The concentrations of elements in the fruits were found to be in decreasing order of Ca>Mg >Fe >Zn>Cu >Mn> Se with low levels of toxic metals (As, Cd, Co and Pb).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consumption of the fruits of F. sur can contribute positively to the nutritional needs of rural communities in South Africa for most essential nutrients without posing the risk of adverse health effects.  相似文献   
56.
3种杀菌剂及其复配剂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半静态法"测定了3种农药及其复配剂对斑马鱼的24 h、48 h、72 h和96 h急性毒性,根据我国《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实验准则》中毒性等级划分标准来划分它们对斑马鱼的毒性等级,发现35%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的24 h、48 h、72 h和96 h-LC_(50)均超过10 a.i.mg·L~(-1),属"低毒"级,而25 g·L~(-1)咯菌腈悬浮种衣剂的24 h、48 h、72 h和96 h-LC_(50)分别为0.704 mg·L~(-1)、0.514 mg·L~(-1)、0.424 mg·L~(-1)、0.262 mg·L~(-1),根据0.100 a.i.mg·L~(-1)LC_(50)(96 h)≤1.00 a.i.mg·L~(-1)划分,属"高毒"级,8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的24 h、48 h、72 h和96 h-LC_(50)分别为9.803 mg·L~(-1)、5.175 mg·L~(-1)、4.328 mg·L~(-1)、2.326 mg·L~(-1),根据1.00 a.i.mg·L~(-1)LC_(50)(96 h)≤10.00 a.i.mg·L~(-1)划分,属于"中毒"级。11%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的24 h、48 h、72 h和96 h-LC_(50)分别为2.267 mg·L~(-1)、2.073 mg·L~(-1)、1.620 mg·L~(-1)、1.280 mg·L~(-1),根据1.00 a.i.mg·L~(-1)LC_(50)(96 h)≤10.00 a.i.mg·L~(-1)划分,属于"中毒",虽然11%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和8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同属"中毒",但比较具体数值,发现11%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毒性相对更大,原因是其中含有"高毒"的咯菌腈。  相似文献   
57.
龙建  孙文全  吴伟  李金鑫  周敏 《化工环保》2014,34(2):105-109
以乙酸钠为外加碳源,考察了UASB反应器内甲苯对可溶性微生物产物(SMP)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低质量浓度(20~70 mg/L)的甲苯对微生物有刺激作用,使得污泥增殖速率变小,SMP的质量浓度也逐渐减少,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化后,系统COD和TOC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3%和94%以上,下降趋势较小;较高质量浓度(70~200 mg/L)的甲苯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污泥活性下降,反应器运行状况开始恶化,SMP的质量浓度也逐渐增大,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化后,系统COD和TOC的去除率分别维持在81%和83%以上;当甲苯质量浓度超过200 mg/L时,表现为污泥活性严重下降,对COD的去除效果极差。  相似文献   
58.
赤霉酸是目前国内外使用极其广泛的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但是针对其发育毒性的数据依然较少。本文探讨了赤霉酸暴露对SD大鼠青春期发育的影响。参考国内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的评价方法,将144只初断乳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和1、10、100 mg·kg-1bw剂量组,采用经口灌胃方式对雄鼠连续染毒28 d,雌鼠连续染毒21 d。暴露结束后检测大鼠的体重、食物利用率、雄鼠包皮分离时间/雌鼠阴道开口时间、血清生化指标、脏器系数及组织病理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仅10和100 mg·kg-1bw剂量组雄鼠的肌酐水平显著升高(P<0.01),100 mg·kg-1bw剂量组雌鼠谷丙转氨酶水平有显著升高(P<0.01)。而与对照组相比,所有剂量组均未观察到大鼠的体重、食物利用率、雄鼠包皮分离时间/雌鼠阴道开口时间、脏器系数等指标有显著性差异的改变(P>0.05),组织病理学结果亦显示大鼠重要器官无损害性改变。因此,在本试验给予的剂量范围内赤霉酸染毒不会对SD大鼠青春期发育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9.
藻类大量死亡后极易产生致嗅物.我们模拟了藻类的生长死亡过程,观测除藻后水体理化性质和生物性质的改变情况以及致嗅物的成分及浓度,以确定致嗅物质产生的途径.由于藻类死亡后细胞解体,藻类细胞中的氮、磷物质释放到水体中,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反而升高,而叶绿素-a也呈现下降趋势,整个试验过程后期溶解氧为0,水体产生嗅味物质,可采用吹扫捕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致嗅物质.实验证明,当藻型湖泊的藻类被基本去除后,整个水体的初级生产力受到严重的破坏,威胁到水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可导致水体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60.
农药混配制剂环境风险评估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欧洲和美国农药混配制剂的环境风险评估方法。详细介绍了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评估体系中的2种方法,即,基础的"整体测试法"和近年来提倡的"基于组分的方法"。"基于组分的方法"的特点是以浓度加和模型(CA模型)作为默认假设进行初级评估,以独立作用模型(IA模型)等作为高级评估手段的农药混配制剂环境风险评估方法。此外,本文还介绍了模型偏差率(MDR)、毒性相似度及毒力单元(TU)等概念以及混配制剂风险评估流程。本文的目的旨在为建立我国农药混配制剂的环境风险评估方法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