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8篇 |
免费 | 81篇 |
国内免费 | 26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5篇 |
废物处理 | 100篇 |
环保管理 | 51篇 |
综合类 | 421篇 |
基础理论 | 121篇 |
污染及防治 | 132篇 |
评价与监测 | 27篇 |
社会与环境 | 5篇 |
灾害及防治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45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66篇 |
2012年 | 52篇 |
2011年 | 59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56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51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872.
873.
874.
阳离子絮凝剂P(AM-DAC)的合成、表征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为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通过水溶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阳离子絮凝剂P(AM-DAC)。探讨了单体配比、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对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主要性能的影响。实验得出了较佳的反应条件:聚合温度为70℃,引发剂用量为0.16%,单体配比m(AM):m(DAC)=1:8,总单体浓度为20%,反应时间3 h。在上述条件下,所得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剂的特性黏数为18.692 4 dL/g,在其加入量为0.003%的条件下处理巡司河污水,上层清液透光率达90.7%,污泥脱水率达89.2%。并对该聚合物絮凝剂的结构和热行为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875.
结合我国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行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采用低汞触媒替代高汞触媒以降低汞消耗、开发高效除汞器以提高脱汞效率、深度解吸废盐酸以解决汞转移问题、深度处理含汞废水以实现综合利用、优化工艺控制以降低汞触媒消耗、改善防护措施以减轻汞扩散等汞污染防治工作的要点。 相似文献
876.
877.
对复合絮凝剂CPAC的水解-聚合历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PAC而言,O/A比值愈高,复合速度愈快,体系pH值上升愈慢,复合体系对-OH的络合能力愈强.与PAC相比,CPAC的结构形貌产生了较大变化,CPAC的聚集体尺寸明显大于PAC.较大的聚集体尺寸表明它在水中能有较大的伸展空间,可以在相距较远的颗粒物之间进行架桥,较高的枝化度和较粗的分支可以增加它与颗粒物的碰撞机会. 相似文献
878.
以华南滨海小流域——中山大学滨海水循环试验基地(试验基地)作为研究区,在对该流域地下水和雨水分别进行采样、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氯量平衡法(CMB)与地下水动态法计算了该流域的降雨入渗补给系数与给水度。研究发现,试验基地地下水主要受降雨补给,地下水埋深在雨季(4—9月)、旱季(10—3月)的变动范围大致为0~1.5 m与0~0.5 m。根据CMB计算结果,补给区、中间区雨季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分别为旱季的1.3~1.6倍和1.3~2.0倍,且补给区大于中间区(M5井除外)。利用地下水动态法计算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所得雨季、旱季的均值(7.6%和4.6%)与CMB计算结果(7.7%和5.3%)较为接近。给水度、雨强与入渗补给系数均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将地下水埋深分别与降雨入渗补给量及潜水蒸发量进行多项式拟合对比,发现降雨入渗对地下水的最大入渗补给埋深约为2.3 m,当埋深为3.1 m时,地下水可获得最大净补给量。 相似文献
879.
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