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3篇 |
免费 | 36篇 |
国内免费 | 30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篇 |
废物处理 | 9篇 |
环保管理 | 23篇 |
综合类 | 372篇 |
基础理论 | 58篇 |
污染及防治 | 54篇 |
评价与监测 | 10篇 |
社会与环境 | 3篇 |
灾害及防治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32篇 |
2021年 | 41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Hongyuan WANG Xiaolu JIANG Ya HE Huashi GUAN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2009,3(2):194-199
Four typical coastal sites (rocky shore, sandy shore, mud flat shore, and artificial harbor) at the Yellow Sea were chosen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in bacterial communities. This was accomplished by using 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T-RFLP) analysis of PCR amplified 16S rDNA fragments. Two kinds of tetrameric restriction enzymes, HhaI and MspI, were used in the experiment to depict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diversity in different marine environmen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s digested by the two enzymes separately were different. However, the results of bacterial community diversity derived from them were similar. The MDA analysis results of T-RFLP profiles coming from HhaI and MspI both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seasonal community shift for bacteria and a relatively low spatial variation among the four locations. With HhaI as the sample, the pair wise T-tests also revealed that variations were minor between each pair of marine environments, with R ranging from 0.198 to 0.349. However,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mud flat site depicted a larger difference than each of the other three sites (R ranging from 0.282 to 0.349). 相似文献
93.
为探究磁性纳米Fe3O4@C对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污水处理系统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建立了2个相同的SBR(编号分别为0号和1号),其中,0号反应器未投加任何磁性材料(对照组),1号反应器中投加0.5 g·L-1的Fe3O4@C(实验组),并采用高通量测序和实时定量PCR(qPCR)技术对2个反应器内生物种群结构及关键脱氮除磷功能菌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Fe3O4@C对SBR除污性能有显著影响,其中,1号反应器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性能得到增强,24 d后去除率稳定在90%左右;0号和1号反应器总氮(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5.83%和52.18%;从第43 d起,1号反应器除磷性能明显高于0号反应器,运行70 d后,0号和1号反应器对总磷(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7.52%和56.33%.(2)添加Fe3O4@C材料后,反应器内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 相似文献
94.
为探究工业园区地下水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变化特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地下水和土壤细菌16S r RNA基因高变区域进行序列测定。通过对Alpha多样性、物种组成、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分析,比较地下水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异同。Alpha多样性的比较结果表明,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明显高于地下水,地下水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反映出地下水已受到周边污染源的影响。物种注释结果表明,地下水样品共检出48个细菌门,土壤样品共检出50个细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地下水细菌群落的优势类群,共占93.54%,且该工业园区地下水细菌群落呈现出典型的淡水种群特征;土壤中优势细菌门为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Firmicutes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共占85.21%。由于地下水和土壤两者的生态系统和理化环境的差异,致使Actinobacteria、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和Gemmatimonadetes占比在地下水和土壤细菌群落间差异显著,同时使地下水和土壤细菌群落各含有一些特有的优势细菌属(地下水2个,土壤4个)。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工业园区样品的测序结果可以为地下水和土壤环境的生态评价提供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95.
多氯代二苯并-对-二噁的微生物降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多氯代二苯并-对-二噁(PCDDs)污染的土壤和含氧沉积物中分离筛选出8株降解PCDDs的菌株,均能以一氯代和二氯代二为单一碳源和能源生长并使其降解,多数几乎不能降解三氯代二噁.但是,用邻二氯苯作为初级营养共代谢物,可以增强菌株对较高氯代二噁(如三氯代和四氯代二噁)的降解能力.利用所筛选菌株中的1株,经鉴定为假单胞菌EE41(Pseudomonas sp.EE41).降解试验结果表明,1,2,3-TrCDD在浓度为1.2mg/L时3周内可降解33%,2,3,7,8-TCDD在0.1 mg/L时3周内最多可降解37.8%.试验的高氯代二噁(pCDD,H6-CDD,H7-CDD和OCDD)则只被菌体强烈吸收并积累,却不能被降解. 相似文献
96.
丛枝菌根根际细菌群落对阿特拉津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求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根际细菌群落对阿特拉津胁迫的响应,本试验以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为供试AM真菌菌株,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宿主植物,利用盆栽法建立AM共生体后,再施加10 mg·kg-1阿特拉津进行胁迫.当阿特拉津去除率达到50%时,分别采集未接种+未施药(NM.NA)、接种+未施药(AM.NA)、未接种+施药(NM.AT)和接种+施药(AM.AT)4种处理的根际土壤,通过16S rRNA V4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了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特征,以及其与接种F.mosseae、施加阿特拉津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4种处理根际土壤中的三大优势菌群.单独接种F.mosseae或施加阿特拉津均未对根际细菌群落α-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但先接种F.mosseae形成AM后,施加阿特拉津可引起细菌群落Shannon指数显著增加.此外,接种F.mosseae提高了根际土壤中具有阿特拉津降解潜力菌属Arthrobacter、Mycobacterium、Frankia和Stenotrophomonas的相对丰度,其中,Arthrobacter受F.mosseae、阿特拉津及其二者交互作用的显著性影响.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AM间接提高土壤中具有阿特拉津降解潜力菌属的相对丰度,也可为利用AM真菌修复阿特拉津污染土壤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7.
1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DK1的分离鉴定及其脱氮特性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从某反应器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1株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细菌,命名为DK1,并对该菌进行脱氮特性研究.在以葡萄糖为碳源,C/N量比为5时,分别以NaNO_3和NaNO_2为氮源,二者的好氧反硝化速率为4.09 mg·(L·h)-1和4.43mg·(L·h)~(-1).以二者同时为氮源脱氮率为100%;此外,菌株DK1具有异养硝化性能,NH_4~+-N平均去除速率为2.32mg·(L·h)-1.缺氧时以NO_2~--N为氮源菌株DK1可将一系列梯度浓度NO_2~--N(约100~300 mg·L-1)在36 h内降为0.当NO_3~--N和NO_2~--N同时存在时,菌株DK1会优先利用NO_3~--N进行反硝化.同时该菌株还具有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性能,可同时去除NH_4~+-N、NO_2~--N或NH_4~+-N、NO_3~--N,30 h内脱氮率分别达95.06%和94.69%.相同时间内在NH_4~+-N、NO_2~--N和NO_3~--N三者均存在时,脱氮效果最佳,达100%.菌株DK1的高效SND及反硝化性能表明其在处理含氮废水方面有一定的潜力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8.
为揭示地下水波动带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地下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选取哈尔滨市第一水源地作为研究区,采集地下水样品以及波动带不同深度(0~5m非饱和带和6~50m饱和带)含水介质样品,分别用于水化学分析和16S rRNA细菌高通量测序,依托冗余分析定量表述地下水质参数与细菌群落相关性.水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地下水主要污染物为Fe、Mn、NH4+和有机质,Fe、Mn超标与研究区特定地质背景有关,NH4+和有机质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微生物分析结果显示,非饱和带和饱和带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性显著,非饱和带细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饱和带,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Actinobacteria、Firmicutes和Acidobacteria为研究区优势门,在非饱和带和饱和带的累积相对丰度分别为82.89%和98.64%.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门水平上非饱和带中与水质演化强相关的细菌类群是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Verrucomicrobia,贡献率分别为15%、14.8%、8.9%和5.2%;饱和带中对地下水质演化起主要作用的类群为Bacteroidetes、Acid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Firmicutes,贡献率分别为38.4%、19.0%、10.8%和9.1%.属水平上非饱和带中的Pseudomonas和饱和带中的Flavobacterium对Fe、Mn、NH4+生物转化起主导作用.本研究为揭示地下水波动带中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地下水污染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
随着工业化飞速发展,矿山开采滞留大量废弃物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亟待解决.以不同污染区为对象,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结合土壤理化因子探究土壤细菌群落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其潜在生态学功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受尾矿污染加剧影响,土壤养分流失严重.土壤样品共获得细菌操作分类单元(OTU)14 253个,重度污染区(W1)、中度污染区(W2)、轻度污染区(W3)和清洁区(CK)的OTU数分别为3 240、 3 330、 3 813和3 870个,随着污染加剧,土壤OTU值下降.在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分析中,与CK相比,W1显著降低了Chao1、 ACE和Shannon指数(P<0.05),W3无显著差异.土壤细菌群落的优势菌门是放线菌门(β-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β-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β-Chloroflexi),污染区(W1~W3)提高了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W1优势菌门的相对丰度与CK差异性显著(P<0.05).RDA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细菌群落的总变异... 相似文献
100.
浮游与附生细菌群落在湿地氮污染物去除及其水质净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与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相比,它们的群落动态还远未被了解.以榆古桥人工湿地水体浮游细菌群落和常见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叶表附生细菌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浮游和附生细菌群落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浮游与附生细菌群落的组成具有显著差异,相比浮游细菌群落,附生细菌群落中存在更多的异养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浮游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在3个采样点间存在显著差异,而附生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整体来看,附生细菌群落的OTU指数与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浮游细菌群落且二者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RDA分析表明DO、 IC、 TP、 NH+4和TOC对浮游和附生细菌群落的结构变化均具有重要影响,但对浮游细菌群落的影响更大.共现性网络分析表明附生细菌群落有更多的生态位分化,网络更加稳定,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也更强.FAPROTAX功能预测结果分析表明,附生细菌群落的氮循环特别是反硝化作用显著大于浮游细菌群落.研究结果揭示了浮游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