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95篇
安全科学   29篇
废物处理   39篇
环保管理   30篇
综合类   348篇
基础理论   148篇
污染及防治   85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纳米氧化镍(nNiO)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纳米颗粒,其水生毒理效应研究还很有限。为探索n Ni O对海洋贝类的毒性机制,本研究将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置于不同浓度(0、1、10、100 mg·L~(-1))的n Ni O中暴露96 h,分别测定鳃和消化腺组织的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以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鳃和消化腺中应激蛋白HSP70和AOX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在100 mg·L~(-1)n Ni O处理下,2种组织中MDA含量均显著性升高(P0.01),显示纳米颗粒造成了长牡蛎的脂质过氧化,并可能引起相应的氧化损伤。同时,n Ni O暴露也诱导了长牡蛎抗氧化酶(SOD、CAT和POD)活性的改变。其中,SOD和CAT活性在10 mg·L~(-1)浓度处理组达到最高,而POD活性在1 mg·L~(-1)浓度组即达最高值。在高浓度n Ni O(100 mg·L~(-1))胁迫下,3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均比低浓度(1和10 mg·L~(-1))处理组降低,表明抗氧化酶的保护作用在较低浓度暴露下更有效;而热激蛋白(hsp70)和交替氧化酶(aox)基因却分别在长牡蛎消化腺和鳃组织中上调表达(P0.01),并表现出一定的组织差异。说明高浓度纳米颗粒暴露中主要是应激蛋白发挥了作用。本文结果为纳米氧化镍对海洋双壳贝类的毒性机制研究及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2.
磁性生物膜载体的规模化制备、表征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机械力化学表面改性原理设计了卧式双旋搅拌混合反应设备,通过磁铁矿粉和适量浓硫酸的球磨混合反应制备得到磁性生物膜载体,其XRD、IR、SEM和BET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磁性生物膜载体表层生成了多羟基硫酸铁为主的活性组分.进而在膜生物反应器实验装置中投加磁性生物膜载体进行了中试实验,结果表明,磁性生物膜载体能与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聚合形成稳定的菌胶团,活性污泥SV30从实验初期89%降到了稳定期的39%,此外,磁性生物膜载体还具有稳定膜生物反应池出水COD,强化脱氮除磷的能力.  相似文献   
73.
为解决水体因低碳氮比而导致脱氮效率差的问题,将颗粒聚己内酯(PCL)重新塑形为阶梯环状,研究其作为反硝化过程的生物膜载体与固相碳源的反硝化性能。结果表明,在静态实验中,平均反硝化速率为8.57 mg NO3-N/(L·h);反硝化过程为零级反应。连续填充床实验中,超过90%的硝酸盐可被去除,出水NO2-N质量浓度低于0.20 mg/L;出水NH3-N质量浓度略有上升;出水溶解性有机碳(DOC)先上升后降低至1 mg/L左右。电子扫描显微镜扫描显示,PCL阶梯环反应表面空隙率较高,表面生物膜以杆菌为主,反应后被明显腐蚀;液相色谱检测显示PCL阶梯环分子量反应前后略有下降,其结构未受到破坏;表明该材料适合作为反硝化反应的碳源的同时,又可以作为载体供微生物附着生长。  相似文献   
74.
循环载体生物过滤工艺融三相流化、悬浮曝气、移动接触等几种不同工艺于一体,具有独特的工作原理和工艺特征。动态实验结果表明,循环载体生物过滤工艺容积负荷高,耐冲击负荷能力强,处理效果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生物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75.
水稻精细胞差异表达基因RSG6的克隆和抗体制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选用在水稻精细胞和二细胞花粉的差减文库中获得的在精细胞中表达量显著增强且可能代表新基因的EST之一 (BF4 75 2 0 7)为探针 ,筛选水稻精细胞cDNA文库 ,得到一全长为 1176bp的序列 ,其开放读码框编码 2 81个氨基酸 ,与已知蛋白质无明显同源性 ,属于一新发现的基因 ,GenBank登录号为AF4 4 2 4 90 .这是第 1次从高等植物精细胞中分离到的全长基因 .RT PCR结果证明该基因在根、叶、二细胞花粉、成熟花粉、授粉子房和精细胞中均有表达 ,但在精细胞中的表达量要高得多 ,是精细胞差异表达基因 .将此基因命名为RSG6 (ricespermgene6 ) .将RSG6的编码区克隆到表达载体pQE30上 ,构建重组质粒 .经IPTG诱导后 ,在E .coliM15 (pREP4 )中表达出了N端融合了 6×His的融合蛋白 .用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家兔 ,制得高效价、高特异性的抗体  相似文献   
76.
悬浮填料生物膜工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悬浮填料生物膜工艺又称为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工艺,是上世纪90年代初迅猛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水处理工艺.它既可以作为独立的生物处理系统,也能够与活性污泥法组合以增加后者的处理效能,还可以作为中高浓度工业废水的生物预处理手段.本文总结了悬浮填料生物膜工艺的流体力学、生化动力学规律、悬浮填料的开发现状,探讨了此工艺在市政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低污染物浓度的水处理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进一步开发高效、廉价的功能型悬浮填料,提高填料的有效比表面积,优化与确定工艺和运行参数,将推动悬浮填料生物膜工艺在我国的全面应用.图3表1参64  相似文献   
77.
ThepracticaluseofAzotobacterchroococcumasbiofertilizer hasbeenincreasinglyidentifiedinrecentyears.Oftentheefficacy ofthesebacteriaisassessedonthebasisofcropresponseswithout knowingthesurvival,persistenceandcompetitiveabilityofthein troducedstrain.Inoculat…  相似文献   
78.
东海原甲藻的光周期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孙岁寒  段舜山 《生态环境》2006,15(3):461-464
以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donghaienseLu为试验材料,设置了短光周期(A)和长光周期(B)两组试验:A组分光周期1、2、4、6、8、10和12h7个处理,B组分光周期12、14、16、18、20、22和23h7个处理,测定了东海原甲藻的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蛋白质含量、生物量和可溶性糖等指标。结果表明,在13个不同的光周期处理中,随着光周期的不断延长,东海原甲藻的细胞密度等一系列指标值均不断上升,各指标和光周期的长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是一种喜长光照的赤潮藻类。  相似文献   
79.
廖岩  兰竹虹  陈桂珠 《生态环境》2007,16(5):1449-1454
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属于乔木红树植物,它对不同盐度的生理反应存在着差异。本文通过对拒盐红树植物红海榄Rs在盐胁迫下各种生理反应的研究,分析了各种生理现象与盐度之间的关系,这对红树植物耐盐机理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并为中国南海岸耐盐红树树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助于从多学科研究的角度评估盐胁迫的生态重要性。通过对Rs用不同的盐度的水3个月的处理,发现Rs根、茎、叶中蛋白质质量分数随盐度的变化趋势与可溶性总糖质量分数与盐度的变化趋势相反。当盐度高于40时,Rs茎、叶的膜脂质过氧化破坏显著加强,植物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也明显增加,两者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2=0.893)。随着盐度的升高,Rs各器官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都增强。根据实验结果,Rs能够在高盐度(50)下存活3个月。在盐度为20~30时,Rs在生理生态上表现对盐环境的适应性。当盐度高于40时,Rs的生理表现较为敏感,膜脂质氧化破坏严重。  相似文献   
80.
Guira cuckoos, Guira guira, exhibit a rare polygynandrous reproductive system with groups containing several male and female breeders, allowing for important tests of reproductive skew models. Female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involve leaving the group, varying clutch size, egg ejection and infanticide, among others. Here we examined the predictions of reproductive skew models relative to reproductive partitioning among females in groups. We used yolk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to identify individual females eggs in joint nests. We found that reproductive partitioning favors early-laying females, which lay and incubate more eggs than females that begin laying later. Because the female that lays first tends to switch between repeated nesting bouts, and females do not always contribute eggs to each bout, female reproductive success tends to equalize within groups over time. The pattern of reproductive partitioning differs from that described for anis, another crotophagine joint-nester. We calculated reproductive skew indices for groups in 2 years, for both laying and incubation, as well as an overall population value. These were compared to random skew generated by simulations. Varying degrees of skew were found for different groups, and also across sequential nesting bouts of the same groups. Overall, however, skew did not deviate from random within the population. Nests that reached incubation tended to have lower skew values during the laying phase than nests terminated due to ejection of all eggs followed by desertion. Groups had higher reproductive skew indices in their first nesting bout of the season, and these nests frequently failed. These results illu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organization in determining not only individual, but group success in reproduction, and highlight the flexibility of vertebrate social behavior.Communicated by J. Dickins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