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16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62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研究复杂地形对含硫气井应急计划区(EPZ)划分的影响,为高风险油气田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根据含硫气井井口与周边地形的关系,将复杂地形分为3类;选择不同类型复杂地形的3口含硫气井,采用大涡模拟方法模拟不同H2S释放速率、不同风速和风向、不同井喷点火时间的组合条件下H2S大气扩散质量浓度场,积分计算各井H2S毒性负荷的时空分布。在此基础上,研究EPZ半径与H2S释放速率之间的关系,然后建立以H2S释放速率为指标的不同类型复杂地形含硫气井EPZ的划分方法。结果表明第一类模型计算结果明显大于第二类和第三类模型,第三类模型的计算结果最小,此差异随着H2S释放速率增大而愈显著。计算结果合理,方法适用且可行。  相似文献   
62.
中国东部构造演化,自1200Ma以来曾发生过两次碰撞、三次裂解。并有向东增生的构造岩浆地体。资料表明:①从中国大陆向东至日本、台湾均为人陆型地壳;②中国东部及西太平洋大陆板块的各微板块之间地壳结构不同;③裂解带的形成是由于热点和地幔对流导致大陆解体;④裂解带均显示出高重力正异常,上地幔顶部波速低、具低速层、高热流区的“裂谷垫”性质;⑤增生的构造岩浆地体同位素组成、微量元素与洋中脊玄武岩的性质有较大差异,裂解带的岩浆为大陆地幔的特征;⑥上地幔特征及岩浆分融、分异均显示出横向不连续。也显示山化学边界层和热边界层的不连续。  相似文献   
63.
以棉纤维为基体,利用高锰酸钾和硫酸作为引发剂,将丙烯酰胺聚合后接枝到棉纤维中葡萄糖单元的羟基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法对接枝聚合反应进行了优化,并且利用霍夫曼降级反应对改性棉纤维进行稳定处理.在不同条件下,研究了改性棉纤维对Cr6 的吸附性能及解吸再生后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制备的棉纤维吸附剂对Cr6 的吸附率可达86%,且经过5次解吸再生后,其吸附率仍可达到80%以上.该棉纤维吸附剂不仅制备方法简单,而且解吸操作方便,可应用于污水中Cr6 的处理.  相似文献   
64.
本文以具有北方半干旱山区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隋家窝铺小流域为例,在简要分析了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特征和原因的基础上,根椐生态经济学原理,提出了退化小流域生态系统重建与农业资源开发的原则、方向、途径及措施。通过5a的实践,在生态经济沟、防护林体系、人工草地、抗旱农田和高产栽培示范区等建设中取得了明显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5.
1987-1990年四年中我国火山矿床研究中取得下列诸方面的成就:(1)玢岩铁矿的形成决定于基性-中基性并具有高碱低硅岩浆的演化,结晶分异时低氧逸度条件;从世界范围看,构造背景与板块俯冲带或缝合带(包括板内古缝合带)直接或间接有关;实验研究解决了几种特殊矿物组合如“膏包辉”组合等的物理化学条件问题。(2)随着中生代火山岩区金矿床的不断发现,对含矿主岩、基底及矿床类型与分布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3)斑岩型矿床分布广泛,除Cu,Mo外,涉及Pb-Zn,Ag,Au,W及Sn矿床,并发现与国外层火山中心地区可以对比的上部为脉状矿下部为斑岩型铜矿的实例;(4)火山岩中铀矿床多形成于晚白垩世之后,受火山盆地攻破火山口构造的明显控制;(5)西北与西南海相火山岩区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中,明确了黑矿型钢及多金属矿床和独立的金矿床的存在,在分类上除了Cu-,Cu-Zn-,Zn-Cu-Pb-及Zn-Pb-型之外,Cu-Pb型在国外很少有报导。(6)从成因或构造角度进行了火山岩区矿床成矿规律成分布规律的探索,注意到基底性质与基底构造的关系,对分布规律挺出了岩浆活动中心迁移造成的分布格局上的超覆和地区的剥蚀深度问题;(7)区分出非金属矿床的两个系列:次生石英岩系列及玻璃岩系列。通过这些研究,在火山岩中发现了一些新的远景区和新的矿床。  相似文献   
66.
Turbulent flow over a two-dimensional steep hill was analyzed by large-eddy simulations (LES). Here, six LES computation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four different sub-grid scale (SGS) models and two different ground surface conditions. The accuracy of these computations was assessed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with those from an experiment by Ishihara et al.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over a steep hill,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National Symposium on Wind Engineering, 1998, pp. 61–66; J. Wind Eng. 89 (2001) 573). The results of the dynamic SGS models were in very poor agreement with those of the experiment. The poor prediction accuracy was mainly caused by the inaccurate estimation of the model coefficient near the ground surfa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the dynamic SGS models, a hybrid SGS model, i.e., a combination of the standard Smagorinsky model and the dynamic Smagorinsky model, was introduced. The hybrid model provided very accurate predictions and produced the best results of the four SGS models compared here.  相似文献   
67.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expansion in industrial production resulted in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maligna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cidents. The dispersion of toxic gaseous materials was chosen for study in detail, which took the ‘12.23’ Kaixian blowout accident in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firstly reviewed the ‘12.23’ Kaixian blowout accident. Then, the physical boundary conditions including initial conditions were outlined to form an integrated mathematical problem. Thirdly, the blowout accident was simulated for a period of 5 h. In term of criteria for acute poisoning,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concentration slices that can serve for the decision-making. Final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imulation result, four important conclusions were put forward that can be used for the design of emergency evacuation routes.  相似文献   
68.
复杂山区地形高含硫气井安全防护距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国内某重大高含硫井喷事故进行调查,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对3口井井喷气体扩散进行模拟,计算不同风速风向在事故中造成的灾难后果,得出地形因素对于灾难的影响。通过计算不同浓度下的扩散距离,提出分析及计算安全防护距离的方法。根据计算结果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到,其浓度扩散的最远距离位于带状分布以内。  相似文献   
69.
基于农业用地和地形约束的陇南山区适宜人口规模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陇南山区地形复杂,耕地不足,经济贫困,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较大。研究适度人口容量对于地震灾后重建、缓解贫困以及保护长江上游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人均粮食和经济水平两个指标来估算温饱、宽裕和小康3个水平上的人口承载量,测度人口和农业资源的关系。并基于地形复杂度计算劳动用工及可抚养人口。结果表明:目前陇南10县(区)的人口在温饱生活水平下尚有超载。以小康生活为标准,适宜人口规模约为135万。经营现有的农耕地和林地需要100.81万劳动力,可抚养人口191.54万人,加上城镇人口总人口为231.03万。这个人口规模实现温饱有余而宽裕不足,难达小康目标。"人口-农业用地-劳动力"之间形成了一个怪圈,决定了陇南山区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为此,陇南山区的灾后重建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创新思路,多方并举。  相似文献   
70.
2010年5月5~6日和5月12~13日,湘中发生了两次区域性暴雨。运用了自动站降水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和基本径向速度资料以及NCEP提供的FNL资料,分析了这两次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并从水汽和地形两方面分析了两次暴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两次暴雨的环流形势场不同。 “100506”暴雨强降水回波呈带状自西南向东北扫过娄底,而“100513”暴雨强降水回波呈块状自西往东范围逐渐加强;两次暴雨都有逆风区存在,逆风区的范围和强度对应着强降水的范围与强度。两次暴雨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100506”暴雨发生在切变线附近;“100513”暴雨发生在切边线南侧的辐合区内。娄底西部、北部、中部山地的阻挡和抬升作用以及冷暖气流交汇也是暴雨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