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7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84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Surface soil samples, which had no significant As contamination, were examined for As(V) reduction, As(III) oxidation and As mobilization capability. All five soil samples tested exhibited microbial As(V)-reducing activities both in aerobic and anaerobic conditions. Under aerobic conditions when As(V) reduction had almost ceased, oxidation of As(III) to As(V) occurred, whereas only As(V) reduction was observed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In cultures incubated with As(III), As(III) was oxidized by indigenous soil microbes only under aerobic condition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icrobial redox transformations of As are ubiquitous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regardless of background As levels. Mobilization through microbially mediated As(V) and Fe(III) reduction occurred both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oxygen.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dissolved As occurred depending on the Fe contents of soils, and re-immobilization of As arose in the presence of oxygen, presumably as a consequence of dissolved As(III) and Fe(II) oxidation. There was no apparent correlation between dissolved Fe(II) and As, suggesting that reductive dissolution of Fe(III) minerals does not necessarily determine the extent of As release from soils.  相似文献   
62.
研究农田土壤自养微生物碳同化潜力,对全面认识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和碳储存有着重要意义.选取6种典型农田土壤,通过14C连续标记示踪技术结合密闭系统模拟培养,量化了土壤自养微生物碳同化潜力及其向土壤活性碳库组分转化,同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及酶学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土壤自养微生物细菌固碳功能基因(cbbL)丰度及关键酶(RubisCO)活性.结果表明,土壤自养微生物具有可观的CO2同化潜力,在本实验条件下,全球每年表层(0~20 cm)土壤通过自养微生物的同化作用可固定的碳为0.57~7.3 Pg.供试土壤的14C土壤有机碳(14C-SOC)含量范围为10.63~133.81 mg·kg-1,而14C可溶性有机碳(14C-DOC)、14C微生物生物量碳(14C-MBC)含量范围分别为0.96~8.10 mg·kg-1、1.70~49.16 mg·kg-1.土壤可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和SOC的更新率分别为5.07%~14.3%、2.51%~13.12%和0.09%~0.64%.土壤细菌cbbL丰度范围为2.40×107~1.9×108copies·g-1,且RubisCO酶活性(CO2/soil)范围为34.06~71.86 nmol·(g·min)-1.相关分析表明,土壤14C-SOC与14C-MBC及RubisCO酶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说明土壤对大气CO2的同化作用主要是由自养微生物参与的同化过程,且较高的RubisCO酶活性意味着较高的自养微生物CO2同化潜力.  相似文献   
63.
电辅助微生物反应器降解苯并噻唑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苗  丁杰  刘先树  程旺斌 《环境科学》2014,35(11):4192-4197
本研究采用单室电辅助微生物反应器(EAMR)氧化苯并噻唑(BTH),考察了外加电压和COD/BTH对BTH降解效能的影响.结果发现,BTH在阳极氧化降解为2-羟基苯并噻唑(OHBT)后,噻唑环断裂,最终转化为2-甲磺酰基苯胺;BTH的降解过程符合表观一级动力学规律,并且提高外加电压和引入共基质代谢作用均能提高BTH的降解反应速率常数;在外加电压0.7 V和COD/BTH值为30∶1时,48 h后BTH的降解率可以达到96%,实现了BTH类废水的高效脱毒,为后续生物处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64.
微生物砷还原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砷是一种剧毒物质,环境中的砷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威胁,因此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微生物的各种代谢过程对砷在环境中的归趋起着重要作用,其中砷还原微生物能将吸附于固体矿物中的As(Ⅴ)还原为可溶性强的As(Ⅲ),使砷进入液相,从而加剧了地下水等饮用水源的砷污染.论文主要介绍了两种微生物砷还原机制(异化砷还原和细胞质砷还原)在作用...  相似文献   
65.
为研究电磁辐射场对微生物细胞的“非热效应”,选用几株工业微生物(产L-精氨酸钝齿棒状杆菌A6,产L-赖氨酸钝齿棒状杆菌LB6和产胞内SOD酶酵母菌S1)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结果表明,置于2μm-1mm频段电磁场接受辐射处理后的试验样本细胞对热的承受能力提高,表现为在较高温度下细胞生长速度的增加,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对辐射刺激有更明显的敏感反应,较低pH可以一定程度地强化辐射处理的效果,试验结果还进一步证明了以上效应产生于电磁辐射场的“非热效应”,而不是简单的热效应或微生物的自发突变。  相似文献   
66.
接种外源微生物菌剂对香蕉茎秆堆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接种外源微生物菌剂对香蕉茎秆堆肥的影响,本实验采用高温好氧堆肥技术,设计了对照(不接菌)、接种白腐菌及棱盖多孔菌3个处理,探讨了不同处理堆肥过程中堆体温度、水分、pH值、电导率、有机碳、C/N、发芽指数及堆肥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接种微生物菌剂处理的温度均高于对照,且高温期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以接种白腐菌处理的高温持续时间最长;接种外源微生物菌剂对堆肥含水率、pH、EC、全碳、C/N变化影响不大;与对照相比,接种白腐菌可增加全氮及全钾的含量,有利于提高堆肥产品质量;接种白腐菌处理在36 d(GI〉50%)就达到腐熟,比对照提前8 d腐熟,明显缩短堆肥腐熟时间;而接种棱盖多孔菌处理比对照推迟10 d腐熟,共需54 d不利于香蕉茎秆堆肥的进行。  相似文献   
67.
通过采用常规微生物培养技术分析长期不同连作年限及秸秆还田棉田土壤微生物量及种群结构变化,揭示棉花连作及秸秆还田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关系。研究表明,随着连作年限增加,秸秆还田连作模式下真菌数量持续增加,细菌和微生物总量在连作5-20 a逐渐下降,25 a后又上升;非秸秆还田连作模式随着连作年限增加其微生物种群变化与秸秆还田连作模式变化一致,但非秸秆还田连作模式土壤细菌和微生物总量分别比秸秆还田连作模式在连作5、10和15 a降低42.9%、57.9%、70.6%和41.9%、54.7%和65.7%,而真菌数量增加28.4%、80.8%和116.7%。说明棉花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微生物数量,改善棉田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连作棉田土壤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呈随连作年限增加呈增加的趋势,连作棉田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B/F)和放线菌/真菌(A/F)比值在秸秆还田模式下先逐渐减小至连作25 a有升高,而非秸秆还田模式下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68.
MBR系统CANON工艺的快速启动及微生物种群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考察CANON工艺的快速启动策略及功能微生物的种群特征,在常温MBR反应器内接种普通活性污泥后间歇运行.启动策略为以调控曝气时间和曝气量作为主要方法,首先在限氧条件下启动亚硝化,之后进一步降低DO启动CANON工艺.在CANON工艺启动成功后,通过调整曝气时间和无机碳源浓度提高了总氮去除负荷,并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稳定运行的CANON工艺内功能微生物的种群特征.结果表明,CANON工艺经36d成功启动,NH4+-N去除率和总氮去除率最终稳定在99%和84%左右,氮去除负荷达到0.41kg/(m3·d).DGGE测序结果表明,Nitrosomonas和Candidatus Kuenenia stuttgartiensis是反应器内的优势菌种,两种微生物协同作用,共同在MBR内完成了高效的自养脱氮.  相似文献   
69.
针对目前有关消毒剂胁迫下颗粒物对微生物保护作用机制尚不清晰,以饮用水中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静态模拟实验装置,解析消毒剂胁迫下针铁矿对微生物聚集和消毒效果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当未投加消毒剂氯时,针铁矿浓度对水中微生物失活率基本没有影响;而当有氯存在时,针铁矿促进氯的衰减、微生物胞外聚合物的分泌以及其聚集行为,进而...  相似文献   
70.
复合式Carrousel氧化沟处理城市污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Carrousel氧化沟中悬挂半软性填料而组件的复合式氧化沟处理人工合成的城市污水,通过小试研究,考察了复合式氧化沟在不同的HRT时运行效能和特性,分析了复合式氧化沟工艺在污染物去除方面的优势。试验表明,当HRT从55h减少到10h,COD去除率从99.1%减少到86.6%,BOD5去除率从99.4%下降到92.8%,氨氮去除率从98%减少到83.0%;当复合式氧化沟在HRT=20h的条件下运行,进水COD、BOD5和氨氮分别为125.3~492mg/L,56.26~249.44mg/L,20~32.91mg/L,去除率分别为90.2%~97.0%,94.4%~99.3%,90.1%~98.7%。复合式Carrousel氧化沟耐冲击负荷能力强,各类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很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