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9篇
  免费   322篇
  国内免费   787篇
安全科学   403篇
废物处理   62篇
环保管理   318篇
综合类   1618篇
基础理论   330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219篇
评价与监测   48篇
社会与环境   193篇
灾害及防治   14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58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214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水质灾害作为灾害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和其它灾害一样能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为规避灾害风险,必须加强对水质灾害成因的研究.详细分析了水质灾害的成因,考察了形成水质灾害的致灾机制;提出了水质灾害的预防措施和灾后的控制策略,同时提出了预测水质灾害的工作方法;最后,总结了今后应该深人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2.
用于煤矿安全切割的前混合磨料射流加速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前混合磨料射流具有切割各种材料无火花、所需设备压力低以及操作简单等优点,具有广泛应用井下安全切割的功能。笔者根据建立的磨料粒子运动方程,推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匀速流场内粒子路程函数以及用数值分析法求解出粒子在喷嘴内的速度;通过理论分析和具体的数值计算,磨料最主要的加速过程是在收缩段内完成,磨料粒子从喷嘴喷出时已能高达水流速度的95 %以上,磨料粒子在离开喷嘴在射流的核心段内仍将继续得到加速;同时发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喷嘴的收缩段应适当长些,喷嘴圆柱段长度为喷嘴出口直径的2 .5~3.0倍最合适。  相似文献   
113.
工伤保险费率机制设计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工伤保险覆盖面窄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工伤保险费率机制存在问题,缺乏激励作用.本文以传统的激励理论为依据,分析指出要达到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的目的,应该是设计科学、合理的工伤保险费率机制去激励企业主动参加工伤保险和加强工伤预防.  相似文献   
114.
目前,处理高分子材料的一些传统方法,如焚烧法、掩埋法、熔融共混挤出法、回收利用等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给环境保护带来严重的困难。因此,开发环境可接受的降解性高分子材料是解决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生物降解高分子是指通过自然界或添加的微生物的化学作用,将高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再进入自然的循环过程。论述了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现状,并对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降解机理、影响因素及其在医学、农业、包装业和其他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5.
陈安  周丹 《安全》2019,40(7):16-23
本文为了增加对突发事件的科学认识,提升应急管理的能力水平,首先对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的内在机理进行剖析。通过分阶段、划层次地构建"4L-5S"机理分析模型,将二者划归为统一体系,以理清其逻辑内涵;然后,为顺应时代发展特征,满足应急管理的更高要求,实现应急管理工作从非常态协同应对转为常态化职能管理,对现代应急管理体制加以总体设计。从而,突发事件机理体系设计使得我国的突发事件机理研究逐渐过渡至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现代应急管理体制设计使得我国应急管理整合出具备现代思维理念的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116.
钱重阳  王尧  李季梅 《安全》2019,40(7):24-28
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开展了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为了能够得到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和有效的结果,本文基于突发事件机理分析及单一事件链,对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及应用。通过引入控制因子,构建基于突发事件机理分析的单一事件链模型,并将该模型转化为风险评估工作的指标体系,并将该指标体系在某区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中进行了应用,对该区17种单位或场所,涉及到的18类风险,共计201家企业进行风险级别评估。最终得出该区17种单位或场所中每种单位或场所的整体风险等级,以及重大风险数量的占比情况,为该区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管控意见奠定了一定基础,并对本文的局限性和下一步研究方向提出一些看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117.
黄宇超  白晓磊  乔雨 《安全》2019,40(2):69-71
目前我国企业正处于消防工作标准化推广阶段。为了提高企业消防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安全稳定的发展,通过分析企业消防工作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以消防法规为基础,结合企业实际,积极创新推行企业消防工作标准化建设,并以标准化体系建设为抓手,在切实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的同时加强消防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确保消防设备在火灾来临时能够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8.
深入探究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对城市规模的影响有利于解决目前中国大城市人口快速膨胀,城市病频发,而中小城市发展潜力不足,对人口吸纳能力有限,城市发展规模存在两极分化的问题。从探究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入手,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城市的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发现中国属于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尤其是城市科层制的层级结构直接决定了城市规模大小,政府财政分权行为更加剧了城市规模两极分化趋势。市场机制对城市规模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其作用方向和效果明显依赖于政府调控水平,且科层制的城市等级结构弱化了市场机制对城市规模影响效果的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对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城市的影响效应不同。市场机制在东部城市产生涓流效应,而在中西部则发挥着聚集极化作用。市场机制在特大和大城市已产生涓流效应,加之政府"抑大崇小"的城市发展战略使得这种效应愈加明显,中等城市则处于极化效应和涓流效应更替中,小城市则表现为更多的聚集极化效应。为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的城市体系,其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政府应指导城市发展方向,为其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市场则应在微观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建议根据城市发展和市场经济需要,对现有的行政区划进行适时调整和变动。调整公共资源在特大及大中小城市传统分配政策,实现公共资源由按行政级别配置向按照人口规模配置转变。同时,建立跨区域的相应的协调机制,以市场力量突破行政界限探索城市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9.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进及跃迁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生存危机以及环境治理的复杂状况,对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动态监测与预警治理的研究是实现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的关键。文章测算1997—2015年中国大陆30个省区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面板数据,采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方法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空间相关性、集聚特征及其时空跃迁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借助分位数回归与时空跃迁嵌套模型,揭示在时间和空间推移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各省区碳排放强度的时空跃迁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30个省区的碳排放强度在时空分布上并不是完全随机状态,各个省区碳排放强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特征,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会受到其相临近省区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省域间的碳排放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聚"与"分异"并存的时空演进特征。(2)中国碳排放强度空间集聚趋势增强,具有高度的凝固性和较低的流动性,10个高碳排放强度省区碳排放强度的稳定性将成为制约中国碳排放强度整体跃迁的重点省区,相关省区的跃迁性将成为驱动中国碳排放强度整体跃迁的关键省区。(3)各省区的碳排放强度空间集聚过程中存在时空跃迁的驱动模式和制约模式,分位数回归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各驱动因素对碳排放强度时空跃迁的驱动机制,不同响应阶段的驱动因素的分位数与碳排放强度时空跃迁类型之间具有很强的嵌套性。(4)根据各省区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及其跃迁机制的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出加强对关键省区碳排放强度的有效监测与治理,加大碳排放的约束力度等差异化的碳减排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0.
How do youth learn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efforts to study and change the school food system? Through our participatory youth action research (YPAR) project, we move beyond the “youth as consumer” frame to a food justice youth development (FJYD) approach. We track how a group of youth learned about food and the public policy process through their efforts to transform their own school food systems by conducting a participatory evaluation of farm-to-school efforts in collaboration with university and community partners. We used the Photovoice research method, placing cameras in the hands of young people so that they themselves could document and discuss their concerns and perspectives. The research was designed to gain insight about youths’ knowledge of food, health, and community food systems. Drawing upon the youth group’s insights, we build a framework for building critical consciousness through FJY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