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7篇
  免费   657篇
  国内免费   3599篇
安全科学   150篇
废物处理   217篇
环保管理   469篇
综合类   5713篇
基础理论   1059篇
污染及防治   1004篇
评价与监测   378篇
社会与环境   11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51篇
  2022年   312篇
  2021年   342篇
  2020年   335篇
  2019年   334篇
  2018年   327篇
  2017年   275篇
  2016年   394篇
  2015年   384篇
  2014年   431篇
  2013年   609篇
  2012年   574篇
  2011年   620篇
  2010年   427篇
  2009年   412篇
  2008年   373篇
  2007年   444篇
  2006年   417篇
  2005年   308篇
  2004年   241篇
  2003年   287篇
  2002年   197篇
  2001年   173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城市模化垃圾焚烧烟气中二氧化硫的生态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模化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理 ,从燃烧温度、炉内停留时间、过量空气系数以及垃圾尺寸等方面研究了 SO2 的生成特性和控制条件。  相似文献   
162.
 针对生物法净化低浓度挥发性有机废气的过程机理研究表明,生物膜填料塔净化低浓度甲苯气体是一个以气膜控制为主的传质过程,其中甲苯的生化降解属于瞬时快速化学反应,即甲苯的生化降解反应速率远远超过甲苯在液膜中的扩散速率,甲苯的生化降解在气液相界面处即可发生,其宏观表现即为甲苯气体直接吸附在润湿的生物膜上后迅速被微生物生化降解。因此,可以从气体吸附理论的新角度去解释生物法净化废气中低浓度挥发性有机物的动力学过程。对于低浓度挥发性有机废气的生物法净化装置的设计与操作而言,凡能改善传质条件、减少气膜阻力的措施均能强化这一生物吸收净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3.
以距离矩阵为基础,提出一种表征化合物分子结构的拓扑指数,并将其用于预报饱和链烃类、醇类和含氮芳香类化合物的性质和活性,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4.
报道了毛细管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分析半挥发性有机物的质量控制研究结果.对分析的全过程提出了质量控制标准.应用同位素标记内标物(IS),替代掺样物(SS)和基质掺样/重复基质掺样(MS/MSD)的回收率来判断样品处理与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根据77种目标化合物,特别是标定检验化合物(CCC)和系统检验化合物(SPCC)的响应系数范围,确定GC-MS系统的工作状态和最终结果的正确性.给出了满足质量控制标准的12个土壤样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5.
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新技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介绍了光氧化法、超临界氧化和低温等离子体化学三种废水处理新技术的原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分析了这些新技术在优化污染物废水处理方面得到工业应用所必须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66.
光催化降解有机磷农药废水的可行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TiO2粉末的存在下,研究光催化降解有机磷农药废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CODcr650mg/L,有机磷19.8mg/L的有机磷农药废水在375W中压汞灯照射4h,COD去除率为90%,有机磷将完全转化为无机磷。同时还研究了光催化剂TiO2的用量,反应液初始pH值,空气流量,外加Fe3+浓度等多种因素对光降解的影响;并利用太阳聚光做了室外实验  相似文献   
167.
环境中的多氯二苯并二(口恶)(口英)(PCDD_s)和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_s)是当今最受重视的污染物之一,其中PCDD_s有75个异构体而PCDF_s有135个异构体,它们的毒性大小显著地依赖于氯原子的取代数和取代位置,由于这类污染物的低溶解度和高的辛醇/水分配系数,主要分布在土壤(85%)和沉积物(14%)中,只有1%进入空气、水和生物体.在自然环境中这类污染物代谢降解速度缓慢,从而增加了环境污染的复杂性.而鉴别这类污染物就成为一个主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68.
No-tillage (NT) is a method adopted to reduce erosion and particulate phosphorus (P) load from arable land to watercourses. However, it has been found to increase the loss of dissolved P with surface runoff, but the reasons for that have rarely been examined in detail.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chemical factors explaining this response by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NT on the type and distribution of P reserves as well as on organic carbon (C) in the 0–35 cm topsoil layer of clay soil profiles (Vertic Cambisols). Soil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two experimental fields (Jokioinen and Aurajoki) at 0–5, 5–20 and 20–35 cm depths in conventionally tilled (CT) and non-tilled (for 4–5 years) plots. The plots had been cultivated and fertilized according to the common field practices in Finland (15–18 kg P and 100–128 kg N ha−1 year−1).Inorganic and organic P reserves characterized by a modified Chang and Jackson fractionation procedur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cultivation methods. However, in the uppermost soil layer (0–5 cm) in NT of the Jokioinen field, the labile P determined by water extraction (Pw)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ereas the increase in P extracted with acid ammonium acetate (PAAC) remained 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 The increase in labile P coincided with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organic carbon (C), which supports the theory that competition between organic anions and phosphate for the same sorption sites on oxide surfaces will enhance the lability of soil P. In the Aurajoki field with distinct soil cracking, Pw and PAAC were not affected by NT in the uppermost soil layer, but they increased in the deepest soil layer (20–35 cm) concomitantly with an increase in Al-bound P and organic C. However, the increas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both fields, soil acidification due to the repeated application of N fertilizers at a shallow soil depth as well as the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C lowered pH of the uppermost soil layer in NT compared to the deeper soil layer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ven short-term NT can increase the labile P in clay soil. However,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assess the long-term changes in lability of surface soil P and, consequently, the possible need for readjustment of the fertilization level in NT.  相似文献   
169.
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氮磷流失特征   总被引:53,自引:9,他引:53  
为揭示三峡库区农业非点源物氮、磷流失的一般规律,以三峡库区秭归县的张家冲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自2005年1月至2006年4月,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同步观测降雨、地表径流量,并对2次降雨径流的全过程进行了氮、磷浓度的测定,对降雨过程中径流量及污染物浓度随降雨-径流变化过程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干旱后的初期降雨径流中的氮、磷浓度明显高于雨季径流中的浓度,且氮、磷浓度变化与流量变化呈现出大致相同的趋势.降雨初期,氮、磷浓度随径流量的增大而升高;随着流量的继续增大,浓度呈现出下降趋势.对浓度随流量变化过程的监测表明,与基流中的浓度相比,总氮和硝态氮的浓度变化幅度较小,而氨氮和总磷浓度变化的幅度较大,其最大值分别是其最小值的10和67.5倍.溶解性的氨氮排放主要受降雨条件的制约,而径流中的磷主要是以颗粒态存在通过对径流量和氮、磷排放负荷的多项式回归分析表明,TN、TP、NH4 -N和NO3--N的排放负荷和径流量之间存在着多项式关系,R2分别为0.9545、0.9740、0.9677和0.9504.  相似文献   
170.
生物陶粒流化床-污泥滤层脱氮工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陶粒流化床-污泥滤层工艺对含氮有机废水处理进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内可固着生长不受抑制的硝化菌种群,氨氮去除率可以达到93% ̄95%;三相分离区形成稳定的污泥滤层,可使总氮去除率得以显著提高;当HRT为1.5h,曝气量为0.25m3/h,BOD容积负荷为9.2~10.4BOD5/m3.d,总氮容积负荷0.65kgTN/m3.d条件下,可得到BOD5的去除率85%,总氮去除率74%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