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16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124篇
基础理论   104篇
污染及防治   76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331.
苯并[a]芘和菲对缢蛏血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苯并[a]芘和菲对缢蛏的毒性效应,将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分别暴露于浓度为0.45 mg·L-1、0.15 mg·L-1、0.05 mg·L-1苯并[a]芘溶液和0.45 mg·L-1、0.15 mg·L-1、0.05 mg·L-1菲的溶液中,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彗星实验)技术检测不同暴露时间缢蛏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程度,对照组为清洁海水。结果显示,高浓度(0.45 mg·L-1)苯并[a]芘溶液和(0.45 mg·L-1)菲溶液在短期(7 d)内即可导致缢蛏血细胞显著的DNA损伤,并且随苯并芘[a]和菲浓度的增大和暴露时间的延长,DNA损伤程度增加。21 d恢复实验后,各浓度组DNA损伤又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中高浓度组(0.45 mg·L-1和0.15 mg·L-1)与对照组仍显著性差异。两种多环芳烃物质对缢蛏血细胞的DNA损伤作用均存在较显著时间-剂量-效应关系。其中,苯并芘[a]对缢蛏血细胞的DNA损伤作用要高于菲。  相似文献   
332.
彗星实验是瑞典科学家Ostling和Johanson于1984年发明的检测毒物DNA损伤效应的方法。它经历了从最初的微电泳技术、中性彗星实验、碱性彗星实验、酶切彗星实验和双向垂直彗尾彗星实验等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在毒理学、遗传学和环境生态科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欧洲食品安全局等国际组织推荐的测定遗传毒性的方法之一。彗星实验的关键点包括单细胞悬液的制备、细胞裂解液的成分与比例,低熔点琼脂糖凝胶的浓度,电泳条件等。在典型应用领域,如蚯蚓、鱼、两栖动物、鼠和人的彗星实验很难找到标准实验方案。成功的彗星实验还需关注,实验设计时必须包括阳性对照,结果表述时必须有图为证,实验方案可能因物种或细胞而异。  相似文献   
333.
单克隆抗体酶免疫分析法测定大米中杀虫脒残留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抗杀虫脒单克隆抗体为试剂,建立了间接竞争法,直接竞争法和标记抗原的竞争法等3种测定大米中杀生脒残留量的ELISA法,标准曲线上抑制率为50%时对应的杀虫脒浓度分别为1.3、1.7和5.3ng/ml,大米样品用甲醇提到,提取液经吸附剂柱简单净化后即可用上述ELISA对痕量杀虫脒进行定量,使用直接竞争法时,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0%-116%,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5.1%-16%,方法检出限为0.5  相似文献   
334.
人体颊黏膜细胞彗星实验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索一种简便、直接检测环境诱变物对人体靶细胞遗传毒性的方法,笔者以甲醛作为染毒剂,对人体口腔颊黏膜细胞彗星实验的染毒时间、染毒温度和2种用于检测交联作用的方案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经7 5μmol L甲醛37℃染毒30和60min后,DNA的断裂程度较染毒15min更大;而经该浓度甲醛在4,23和37℃下染毒30min后均可引起DNA的断裂,但37℃下染毒对DNA的断裂作用更大。在2种应用于检测交联作用的方案中,加大电泳条件的交联检测方案还可检测兼具交联和断裂效应的诱变物。   相似文献   
335.
纳米MnO2与常规MnO2粉末对Hela细胞DNA损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为探讨纳米MnO2与常规MnO2粉末对细胞DNA损伤作用的差别,采用不同浓度的纳米MnO2与常规MnO2粉末(0、100、200、400μg·mL-1)对Hela细胞进行染毒,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实验)检测Hela细胞的损伤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纳米MnO2和常规MnO2各染毒组细胞尾部DNA百分率(TailDNA%)和尾矩(TailMoment)均显著增加(p<0.01);同一浓度下,纳米MnO2组细胞尾部DNA百分率和尾矩显著高于常规MnO2组(p<0.01).以上结果表明,纳米MnO2和常规MnO2粉末均能导致Hela细胞DNA损伤,且纳米MnO2的损伤作用强于常规MnO2.  相似文献   
336.
甲醛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细胞凋亡是当今环境毒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为了探讨甲醛能否诱导细胞凋亡,以Hela细胞为实验材料,通过不同浓度的甲醛处理24h后,应用形态学观察、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实验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了Hela细胞凋亡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甲醛(≤0.2mmol·L-1)处理Hela细胞24h后,对细胞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但对细胞形态改变不大,且对细胞核DNA没有损伤;而高浓度甲醛(≥0.4mmol·L-1)处理Hela细胞24h后,对细胞生长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细胞形态逐渐变的模糊不清,并有少量细胞萎缩成圆形,且会造成细胞核DNA有规律的断裂,细胞凋亡率随甲醛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以上实验结果显示,高浓度甲醛处理Hela细胞24h后,会诱导细胞凋亡;并且随甲醛浓度的升高凋亡率逐渐增大,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337.
采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用TA97,TA98,TA100和TA102菌株,加与不加S9,剂量分别设为每皿1000μg,500μg和250μg;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剂量设为雄性、雌性小鼠给药剂量均为250,500和1000mg*kg-1;小鼠睾丸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剂量设为625mg*kg-1,1250mg*kg-1和2500mg*kg-1.结果表明,Ames试验中,各测试浓度的诱发回变菌落数均未超过自发回变菌落数的2倍;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睾丸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各剂量组和溶剂对照组的微核率进行统计学处理,未见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各项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因此,己酸二乙氨基乙醇酯无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338.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苯并(a)芘和多氯联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邓安平 《环境化学》2006,25(3):340-343
对苯并(a)芘作了五种不同的化学修饰,并与载体蛋白交联,制备出十四种单克隆抗体.经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和实验条件的优化,建立了测定苯并(a)芘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以4,4'-二氯联苯为测定多氯联苯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的起始物,作了二种化学修饰,制备出九种多克隆抗体,建立了以羊抗多氯联苯抗体为基础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并用于土壤中多氯联苯的测定.  相似文献   
339.
发光细菌法监测废水综合毒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运用发光细菌法对 2 6个污染源废水样的毒性进行测定。并以毒性较为稳定的 Hg Cl2 作参比毒物 ,使此法所测得的毒性定量化。据水质毒性分级标准 ,对水样毒性的测定结果进行评价 ,属 级低毒的 1 1个 , 级中毒 4个 , 级重毒1个 , 级高毒 3个 , 级剧毒 7个。另从辽阳化纤厂五个废水样可以看出距离污染源越近毒性越强。这一结果既与实际情况相符又与鱼的毒性试验结果一致 ,证明发光菌监测工业废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