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23篇
安全科学   6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37篇
综合类   243篇
基础理论   40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46篇
灾害及防治   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3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3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刘立  邢廷炎 《生态环境》2002,11(1):66-69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研究我国亚热带7种有代表性土壤在干、湿两种状态下的土壤可蚀性K值,结果表明、相同类型土壤在干、湿两种状态下的可蚀性K值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耕作土壤的可蚀性K值高于非耕作土壤。  相似文献   
72.
三江源区草场生态恶化原因新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景晖  徐建龙  顾延生 《生态环境》2006,15(5):1042-1045
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三江源区草场“三化”明显,生态恶化,究其原因,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又有人类活动的作用。通过比较分析有测量记录的气温、降雨和年末牲畜存栏数、采金、挖虫草(Cordycepssinensis)规模的变化及其与草原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关系,文章为人为成因说提供了更为翔实可靠的证据。结论:超载是1957—1979年间、采金子和挖虫草是1980—2004年间草场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3.
近年来昆明关上点降水酸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明市关上点历年降水均偏酸性,且近年来酸雨频次有所增多,频率有所增高,主要是昆明市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土壤酸度及废气排放中酸性物质排放量逐年上升所致。  相似文献   
74.
雨后入湖溪流磷污染对西湖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入湖径流是西湖磷的最主要污染源,尤其是暴雨后径流的磷污染最严重,梅雨(2001年)和台风雨后径流的磷净输入为1.77t,约占西湖全年磷总沉积量的42.5%。西湖流域内土壤表土的磷含量约是母土的两倍。西湖流域内土壤表土富磷和暴雨的冲刷和淋溶是导致雨后径流磷浓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几种减小和消除径流磷污染的几种方案,通过分析比较,建渠排暴雨后径流水到钱塘江是比较彻底的消除径流磷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75.
本文通过对中国地形及气候特征的讨论 ,提出沙漠治水 ,水治沙漠的观点 ,为中国及其他国家的污水治理 ,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76.
北运河上游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以北运河沙河水库周边合流制管网为研究对象,选取浊度为主要指示指标,通过监测典型溢流排口,考察了2019年4次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物的变化过程,研究了降雨事件之间的干旱天数和降雨强度对溢流污染的影响,并分析浊度和典型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汛期降雨强度较大、历时较长,是溢流事件发生的主要时期.当单场次累积降雨量达到15 mm和单场次平均降雨强度达到1.4 mm·h-1时,溢流开始发生.其中,4月24日(第一次溢流)和汛期7月22日(干旱天数为23 d,降雨强度最强)的初期溢流污染最为严重,这两次溢流污水中TN、TP、TCOD都与浊度显著相关(p<0.01);5月26日(非汛期典型降雨)的溢流污染物与浊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污染负荷较低.这说明北运河上游沙河水库周边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主要受降雨强度和干旱天数的影响.因此,以年总溢流污染负荷为控制目标时,应优先控制年度初次溢流和主汛期初次溢流的初期溢流污染.  相似文献   
77.
延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降雨侵蚀力(R)反映了降水引起土壤水蚀的潜在能力,其时空分布规律定量研究是进行土壤侵蚀预报的基础.利用延河流域22个雨量站24a逐日降雨资料,分析了该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侵蚀性降雨量具有一致的年内年际变化趋势.降雨侵蚀力年内变化为单峰型,集中分布在5~9月,占全年R值的91.61%.降雨侵蚀力多年平均值为1580.58MJ.mm.(hm2.h.a)-1,最高值(1981年)为2417.70MJ.mm.(hm2.h.a)-1,最低值(1999年)仅585.29MJ.mm.(hm2.h.a)-1,年际间变化为中等变异,变异系数为0.32.烧房砭站多年平均R值最大,为2190.33MJ.mm.(hm2.h.a)-1,镰刀湾和杨山站多年平均R值最小,分别为1151.37MJ.mm.(hm2.h.a)-1和1146.87MJ.mm.(hm2.h.a)-1.R值与侵蚀性降雨量具有一致的空间分布格局,北部雨量站R值年际变化呈现轻微的增加趋势,其它站点R值年际变化相对呈现出轻微的减少趋势,总体上延河流域降雨侵蚀力呈现下降趋势,趋势系数为-0.004.  相似文献   
78.
IEC 61000-4-2中ESD间接放电实验一致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 61000-4-2:2001修改了对位于受试设备下方的水平耦合板施加放电的试验方法。按照新的试验方法对3种不同厂商生产的静电放电模拟器在水平耦合板上产生的电场和磁场的一致性进行了研究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距离放电点较近时,不同模拟器之间产生的场的差异很大,而距离放电点较远时,不同模拟器之间的差异变小,可以通过增大放电间距来改善不同模拟器之间的一致性;提高放电电压,可使不同模拟器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79.
采用大型室内湖泊模拟装置对孟氏浮游蓝丝藻在富营养化湖泊中的垂直分布与迁移特征进行了模拟,并通过10 L玻璃瓶实验对孟氏浮游蓝丝藻浮力对光的响应进行了分析.湖泊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后,表层孟氏浮游蓝丝藻开始向下层迁移,光照8h后,藻丝在深2~3m左右水层形成稳定聚集层;藻丝容易集聚层在光照度为10μmol·(m2·s)-1左右水层,处于该水层上部的藻丝漂浮百分率<50%趋向于沉降,处于该水层下部的藻丝漂浮百分率>50%趋向于漂浮;无光照后,藻丝开始往水体表层聚集,无光照12h后,约20%的藻丝聚集在水体表层,无光照48h后,约50%的藻丝聚集在水体表层;说明浮游蓝丝藻白天主要分布在水体2~3m处,在早晨或连续的阴天后,可能在水体表层形成水华.10 L玻璃瓶实验结果表明,强光照[100μmol·(m2·s)-1]/无光照周期下藻丝漂浮百分率在30%-70%间变化,弱光照[25μmol·(m2·s)-1]/无光照周期下藻丝漂浮百分率在30%-50%间变化,说明强光照[100μmol·(m2·s)-1]/无光照周期下藻丝具有明显的沉降与漂浮特征.1昼夜内,藻细胞蛋白质和伪空胞的变化不明显,糖含量在14%-35%间变化,藻丝的浮力对光照的响应可能通过藻细胞的糖含量变化实现.  相似文献   
80.
珠江流域下游地区降水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剧烈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持续变化双重影响下流域水文气象要素特征研究是目前水文水资源领域热点问题之一。论文以珠江流域下游地区为研究区域,根据该地区125个雨量观测站1956—2005年50 a逐月降水资料,利用信息论中有向信息传输指数定量分析各观测站点之间降水的信息传递,并结合聚类分析方法判断各观测站的所属关系,研究珠江流域下游地区降雨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受地形条件和沿海季风气候的共同作用,珠江流域下游地区降水具有自相似性特点,在空间分布上存在7个相似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