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6篇
  免费   554篇
  国内免费   1639篇
安全科学   572篇
废物处理   126篇
环保管理   1156篇
综合类   3368篇
基础理论   731篇
污染及防治   601篇
评价与监测   249篇
社会与环境   253篇
灾害及防治   283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178篇
  2021年   209篇
  2020年   209篇
  2019年   183篇
  2018年   159篇
  2017年   233篇
  2016年   283篇
  2015年   328篇
  2014年   343篇
  2013年   455篇
  2012年   475篇
  2011年   474篇
  2010年   364篇
  2009年   347篇
  2008年   275篇
  2007年   416篇
  2006年   381篇
  2005年   320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219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11篇
  1976年   5篇
  1972年   9篇
  1971年   9篇
  197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Surface modification by physical adsorption of Tween 20 was accomplished on polypropylene microporous membranes (PPMMs).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ATR/FT-IR)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chemical and morphological changes on the membrane surfaces. Water contact angles and relative pure water fluxes were measured. The data showed that the hydrophilic performance for the modified membrane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adsorption amount of Tween 20 onto the surface or into the pores of polypropylene microporous membranes. To test the antifouling property of the membranes by the adsorption of Tween 20 in a membrane bioreactor (MBR), filtration for active sludge was performed using synthetic wastewater. With the help of the data of water fluxes and the FE-SEM photos of the modified PPMMs before or after operating in a MBR for about 12 d, the PPMMs with monolayer adsorption of Tween 20 showed higher remained flux and stronger antifouling ability than unmodified membrane and other modification membranes studied.  相似文献   
32.
不同地域天然伊利石表面酸碱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电位滴定技术和恒定容量表面络合模式表征不同来源天然伊利石的表面酸碱性质。鉴于固体基质在酸量滴定过程中发生溶解,相应的滴定上清液被视为体系空白。考虑到水解铝、硅酸和伊利石表面活性位之间的表面络合或沉淀反应,提出两种表面质子反应模型。对其中的特例,还考虑了表面离子交换反应。模拟程序的拟合结果显示两种模型对水解伊利石体系的滴定行为均可获得满意的描述。相的的表面固有酸度常数表明样品的酸碱性质之间存在一些共性。  相似文献   
33.
本文从讨论金属结合能何以具有表面化学位移的原因开始,从金属团簇的一般性质出发,论证了金属结合能自尺寸大于1nm的团簇到金属微粒再到块体金属具有连续过渡性;金属结合能与粒径R呈正相关;与1/R具线性负相关关系,认为金微粒或团簇具有1.1eV以上的结合能负位移是可能的。并指出李九玲等同志在“评<含金硫化物矿物中不可能存在负价金>”一文中引用的某些衬底材料上的金团簇呈现结合能正位移的数据是由于这些金困簇已与其衬底材料发生了键合作用造成的,它们不能作为否定金属结合能位移与粒径呈正相关的依据。同时,笔者从“化学结合金”在氰化过程中并未被氧化成正离子金判断,它不应是负价金。并由同质并能位移与粒径可具负相关关系推论,“化学结合金”应是合企硫化物矿物中可存在的少量微粒碲金矿、碲金银矿等中的正离子金。笔者强调在讨论企的价态问题时应采用Allred-Rochow电负性数据而非常用的Pauling电负性数据,并再次指出含金硫化物矿物中不可能有负价金存在。  相似文献   
34.
此文采用三次多项式表示的流线速度场和基元圆环技术相结合的混合流动模型对国杯—多边形截面杆型复合挤压进行了上限分析,得到挤压力的上限解,分析了杆部截面形状对复合挤压分流点位置及变形力的影响规律并对理论计算进行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35.
PHBV表面疏水改性用作吸油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多种表面改性剂对生物可降解材料PHBV进行了表面改性实验研究,测定了不同改性剂改性后PHBV的吸油率以及温度对其吸油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改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改性剂对PHBV的改性效果有所差异,从疏水和吸油的共同效果来看,最佳疏水改性剂为添加量5%时的硅油,温度对未改性PHBV和改性PHBV的吸油率及吸油速度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36.
充分利用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但不合理的开发会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湿地水质面临污染等等。在分析腾冲北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上对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7.
重金属离子在腐殖酸表面的吸附——类颗粒表面吸附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用伏安质子滴定法获得重金属离子(Cu~(2+)、Pb~(2+)、Cd~(2+))在腐殖酸表面吸附的实验数据,并基于这些数据提出重金属离子在腐殖酸表面的络合模型。模型中引入两个实验常数:反应系数α和竞争反应常数K_H。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个常数的实验值在一相当宽的起始溶液条件下基本稳定。基于这两个常数而获得的pH相关吸附等温线和实验数据相当符合。模型中采用了由电位滴定得到的腐殖酸表面羧基浓度作为最大表面基团浓度,并对其质子解离常数进行了表面电荷影响的修正。  相似文献   
38.
人类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地质作用所造成的灾害,其中大部分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有地下水的参与,因而确定地质体稳定性时不能忽略地下水。无压渗流是比较复杂的非线性问题,难点在于如何求自由面, 尤其是对溢出点的求解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本文提出了求解无压渗流自由面的一种新方法,在采用等效渗透系数法搜索到自由面后,通过反复移动溢出点再次搜索自由面,最终达到准确求解自由面的目的。实例证明该方法是简单准确有效的。本方法对解决工程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9.
利用两次金汞齐-冷原子荧光光谱法,对贵州省废弃汞矿山万山矿区地表水不同形态汞(活性态、溶解态、颗粒态)的含量进行测定。样品活性态汞为1.04~402 ng/L;溶解态汞为12.5~426 ng/L;颗粒态汞变化很大,最低只有1.38 ng/L,最高达4 427 ng/L。研究表明:(1)直接与矿山冶炼活动排放物炉渣接触的溪流水污染程度最高,总汞高达4.46μg/L;(2)与矿山开采活动排放的废石或贫矿石接触的溪流水污染程度较低;(3)远离汞矿开采、冶炼活动区的地表水总汞接近汞矿化带背景参考值。  相似文献   
40.
针对当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中普遍存在的冬季处理效果差等问题,研究了在处理系统中构建天然蛭石缓冲单元及其吸附饱和后进行生物再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为1.4 m3·m-2·d-1(COD:150~350mg·L-1、NH 4-N:10~30 mg·L-1、TP:1.0~4.5 mg·L-1)和蛭石层填充高度≥60cm的条件下,无植物天然蛭石缓冲单元可至少在45d内保持出水各项水质指标达到一级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从而可基本满足人工湿地在植物换季时期的处理需要,而且,增加系统含氧量和蛭石用量可提高体系缓冲性能.在夏秋季温度较高的条件下(25~30℃),利用微生物的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和植物根系的吸收与复氧功能,可有效提高蛭石再吸附的能力,其中有植物的湿地单元90d后蛭石吸附容量的再生率可达88.2%~91.3%,生物再生过程的动力学方程符合指数关系,植物种类、干湿交替时间和碳源对蛭石生物再生过程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