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3篇
  免费   357篇
  国内免费   108篇
安全科学   177篇
废物处理   34篇
环保管理   1466篇
综合类   907篇
基础理论   1203篇
环境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94篇
评价与监测   101篇
社会与环境   271篇
灾害及防治   100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174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234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222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20篇
  1978年   23篇
  1977年   14篇
  1973年   16篇
  1972年   15篇
  1971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We studied the Noel KempffMercado Climate Action Project (NKMCAP),Bolivia, to assess whether forestprotection carbon (C) projects cansignificantly benefit local people. Wehypothesized that forest protection canonly securely deliver C if significantstakeholders are meaningfully andtransparently involved, traditional orcustomary rights are recognized and theirloss compensated for, and there are directlinkages between conservation anddevelopment objective. Our researchfocused on 53 members of the communities ofFlorida, Porvenir and Piso Firme and 36secondary stakeholders. In each of thevillages we held half-day meetings withcommunity leaders, complemented bysemi-structured one-hour interviews with 5,10, and 7 families, representing 20%, 10%and 8% of each community. The long-termimpact of the NKMCAP on the localcommunities may well be positive. However,in the short run, certain sections of thelocal communities are financially poorer. Forest protection projects clearly have thepotential to sequester C, protectbiodiversity and simultaneously contributeto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but ifthey really are to improve rurallivelihoods, they must be designed andimplemented carefully and participatively.  相似文献   
52.
文中提及我国现阶段节水工作要从提高新水资源利用率入手,在进行节水宣传教育的同时,建立能动的节水机制,充分利用宝贵的降水资源,发挥可利用新水资源最大的效率,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53.
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框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生态市建设规划是加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与国内其它城市相比,深圳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较高的环保意识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等优势。结合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提出建设国际化、高水平、精品生态市的规划目标并分解到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规划建设阶段,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生态深圳“五个三”规划研究体系和规划思路以及21项重点研究内容,以此作为生态深圳建设规划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54.
室内外空气污染暴露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了国外对室内外空气污染暴露评价的各种方法,并运用微环境结合问卷调查的方法,选择了5种主要的空气污染物;甲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氮和氡作为检测评价的对象,初步评价了北京市各年龄层次人群的污染物暴露水平。结果表明,大部分暴露量源于室内环境,尤其是工作(或学习)场所及住宅;各年龄层次人群的甲醛日平均暴露量均超过相关环境标准,而其它污染物均不超标;室内空气污染特别是因装修引起的室内空气污染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55.
编制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初步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回顾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和“十五”计划的编制入手,分析了1995、2000、2005年滇池流域的水污染变化趋势,提出了编制“十一五”规划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56.
以旅游城市环境系统的综合性、多目标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出发,提出用不确定性模糊多目标规划(IFMOP)模型来解决旅游城市 环境规划优化问题。通过建立旅游城市环境不确定性模糊多目标规划系统模型(IFMOPMTCE),使旅游城市环境系统的特性在模型建立和求解过程中得以充分反映,同时也有效地协调了环境经济等目标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该研究为旅游城市环境规划工作提供了一种较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57.
大树杜鹃RprotistumvargiganteumForrestetTaggChambeniain和蓝果杜鹃RcyanocarpumF.W.Smith被定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1]。本文对这两种保护植物从资源调查、原产地的土壤分析、种子繁殖和贮存方式、异地保护和异地栽培条件下幼苗生长等4个方面作了濒危原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树杜鹃应就地和异地保护并用,蓝果杜鹃则应采取就地保护为宜。  相似文献   
58.
区域水污染控制多目标组合规划模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水污染综合多目标规划思路,把治理投资,运行费用,收益和污染物削减量作为规划目标,对多种方案进行优化选择,建立了实现多目标规划的数学模型,对方案的产生组合,初选和优化等建模过程作了系统介绍,并以泾河水质规划为例,将模型予以应用。  相似文献   
59.
中国红树林湿地资源及其保护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红树林是我国海岸湿地类型之一,自然分布于海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省区。现有面积约1.5万hm^2,包括26种真红树,11种半红树。中国红树林湿地直接经济价值不高,而防浪护岩、维持海岸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等生态环境功能显,属于特别容易被价值低估的海岩生态关键区。1960年代以来的毁林转海造田或盐田,毁林围塘养殖,毁林围海搞城市建设等人类不合理开发活动,使红树林面积剧减,环境恶化,红树林湿地资源濒危,急需加强管理和保护。现已建成各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18个,还需要吸收科学家积极参与,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以尽快扭转退化趋势,实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0.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 and noise pollution. The analysis, based on a wide range of measurements and statistical data,reveals the changes of the ambient noise resulting from city development. In conclusion the paper suggests some fundamental measures for improving the acoustical environment, the division of cities into functional area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well designed road network. In addi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own planning, architectur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ppropriate regulations could also help to reduce noise lev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