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38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将ASBR-SBR工艺用于丙烯酸吸水树脂生产废水的处理.研究了ASBR反应器厌氧消化时间对废水CODcr去除性能和对后续SBR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消化24h,既可去除大部分有机物,又可保持出水较好的可生化性,为后续SBR工艺运行提供了良好的进水条件.通过实验确定了SBR反应器的最佳运行工艺,进水搅拌3h、曝气8h、沉淀1h、出水2h、闲置1h,CODcr总去除率为96.56%,出水CODcr<500 mg/L,满足当地接管标准.  相似文献   
22.
采用具有三隔室重复单元的电渗析中试装置从丙烯酸丁酯废水中回收有机酸,考察了操作电压对转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操作电压对装置的处理能力、能耗和回收有机酸浓度均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操作电压从50V增加到100 V,平均电流密度从16.91 mA/cm2线性增加到55.22 mA/cm2,电渗析时间显著缩短;生产单位有机酸的能耗从0.10 kW·h/mol线性增加到0.20 kW·h/mol。操作电压从50 V提高到100 V时,伴随有机酸根迁移的水量增加,而伴随钠离子迁移的水量减少,使50 V下获得的有机酸浓度较高,而NaOH浓度较低。  相似文献   
23.
针对3种丙烯酸类鞣剂超滤(UF)、反渗透(RO)分离参数进行了实验研究,探索其在废水深度处理中膜去除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3种鞣剂在分离参数:浓度为200 mg/L,超滤的操作压力(P UF)为0.11 MPa,反渗透的操作压力(P RO)为0.4 MPa的条件下UF-RO分离,效果最好。其次,丙烯酸类鞣剂对膜通量影响较大,导致产生的清液较少,所以用UF、RO处理含有这类物质的制革废水时,应尽可能对废水进行预处理。最后,丙烯酸类鞣剂分子中含有极性较强的基团时,粒径分离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24.
研究pH值、温度、反应物比率对生成三元接枝共聚物的影响,三元接枝共聚物接枝率与接枝效率的计算,以及三元接枝共聚物对铜离子的吸附效果.实验与计算结果表明:生成三元接枝共聚物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引发剂(NH4)2S2O8用量6 mmol/L,反应温度50℃,壳聚糖(CTS):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1∶2.7∶0.3,pH值=7,反应时间5h;在相同条件下,三元接枝共聚物对铜离子去除效果比壳聚糖有了明显的改善,对铜离子去除率最高达到90.06%,比壳聚糖对铜离子的去除率高49.72%.  相似文献   
25.
以黄原胶为接枝骨架,丙烯酸为单体,羟基磷灰石为无机组分,通过氧化还原聚合反应,制备了高分子改性黄原胶/羟基磷灰石复合水凝胶(XG-g-PAA/HAP).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发现,在低温条件下(50℃)成功制备了XG-g-PAA/HAP.将XG-g-PAA/HAP用作水体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结果表明:当pH1时,XG-g-PAA/HAP吸附容量较小,随着pH增大,吸附容量快速增大,当pH4时,吸附容量达到平衡;90%以上的金属离子在30 min内可被清除.当[Cu~(2+)]=300 mg·L~(-1)和[Pb~(2+)]=600 mg·L~(-1)时,XG-g-PAA/HAP吸附容量达到最大值.重复吸附-脱吸附5次后,吸附容量仍可保持初始的80%,所制备的XG-g-PAA/HAP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水体重金属离子吸附剂.  相似文献   
26.
目的提高丙烯酸氨基烤漆的耐DOT4制动液性能,并保留其良好的耐冲击性能。方法通过制备高酸价的丙烯酸树脂并与一定量的高分子量的环氧树脂(E20)共混改性后,与氨基树脂混合加热固化制备涂层,分别采用DOT4制动液高温浸泡法、划格法和冲击试验测涂层的耐制动液、附着力和耐冲击性能。结果成功制备了酸价为60 mg KOH/g与固含量为60%高酸价丙烯酸树脂。当高酸价丙烯酸树脂以质量比为3:1的比例与氨基树脂混合并加入4%的E20时制备的涂层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涂层的附着力为0级,耐冲击性能为50 kg·cm,在100℃的DOT4制动液中浸泡7 h后,涂层不脱落,不起泡。结论该方法适用于提高丙烯酸氨基烤漆的耐DOT4制动液性能。  相似文献   
27.
以水作溶剂、过氧化物作引发剂合成马来酸酐与丙烯酸共聚物,详细探讨了共聚物组成、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共聚物稳定分散Ca(OH)2碱性悬浮液吸收SO2废气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生物降解性无磷、无氮型水质稳定剂对碱液吸收SO2的效率可提高50%以上。  相似文献   
28.
A series of chitosan-g-poly (acrylic acid)/vermiculite hydrogel composites were synthesized and used as adsorbents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e ect of process parameters such as vermiculite content, pH of dye solution, contact tim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dye solution, temperature, ionic strength and concentration of surfactant sodium dodecyl sulfate on the removal of Methylene Blue (MB) from aqueous solu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for dy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H, contact time and initial dye concentration, but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ionic strength and sodium dodecyl sulfate concentration in the present of the surfactant. The adsorption kinetics of MB onto the hydrogel composite followed pseudo second-order kinetics and the adsorption equilibrium data obeyed Langmuir isotherm. By introducing 10 wt.% vermiculite into chitosan-g-poly (acrylic acid) polymeric network, the obtaining hydrogel composite showed the highest adsorption capacity for MB, and then could be regarded as a potential adsorbent for cationic dye removal in a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  相似文献   
29.
为研发经济、高效的有机废物与烟气NOx协同控制技术,分别采用丙烯酸钠、工业酒精和萘磺酸钠高浓度有机废水替代氨水、尿素等常用脱硝剂,在热态燃煤试验炉上,研究了T(烟气温度)、φ(O2)、停留时间和废水与烟气混合方式等参数对烟气脱硝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烟气温度为1 190 K时,丙烯酸钠、酒精和萘磺酸钠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脱硝效率分别为12.7%、14.2%和9.1%;烟气温度为1 360 K时,三者的脱硝效率分别达到37.6%、39.8%和35.9%;烟气温度高于 1360 K后,脱硝效率下降. φ(O2)从4.1%增至5.2%时,脱硝效率降低了约21.5%、13.1%和15.7%;而φ(O2)升至6.8%时,脱硝效率降至11.2%~13.6%. 丙烯酸钠废水喷射入温度分别为1 185和1 303 K的烟气时,逆向喷入比正向喷入的脱硝效率分别提高30.4%和19.3%;停留时间从0.67 s升至0.82 s时,3类废水脱硝效率分别提高16.0%、18.8%和16.6%.   相似文献   
30.
采用马来酸酐和丙烯酸为单体 ,用过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用于替代三聚磷酸钠 (STPP)的助洗剂VS,并在不同洗衣粉中进行应用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