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77篇
安全科学   55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47篇
综合类   261篇
基础理论   135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钾素Q/I特性是表征土壤钾素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能同时度量土壤钾素的强度和容量.本文研究了广东不同质地水稻土Q/I特性与大田钾肥施用技术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质地土壤的Q/1曲线差异明显,砂土类曲线较平缓.粘土类曲线较陡。(2)PBCk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53).(3)-△K0与作物相对百分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3),可作为预测当季作物需钾量的参数.(4)AR_e ̄k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20),AR_e ̄k的大小可作为钾肥合理分配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2.
应用主成分分析,将影响水稻产量的一系列因子概括为四个主要因子:(1)土壤肥力因子,(2)栽插措施因子,(3)田间管理因子;(4)产量性状因子。将上述因子作为自变量,水稻产量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到一个产量预测模型(R=0.962)。根据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大小,可以得到产量决定因子对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田间管理因子>土壤肥力因子。栽插措施因子和产量性状因子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 文中所述的分析方法适用于在不同的土壤条件下预测作物产量的潜在变化。  相似文献   
143.
施用中量微量元素对小白菜产量和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为研究降低蔬菜硝酸含量的施肥技术,在不同质地的土壤上设置田间试验,对小白菜施用不同的中量和微量元素。结果表明,小白菜对施用的各种中量、微量元素在不同质地的土壤上有不同的响应;在合理施氮、磷、钾肥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适量施用中量、微量元素,不仅可提高蔬菜的产量,而且可降低其体内硝酸盐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4.
云南粳稻耐低磷特性的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磷高效水稻培育是提高土壤潜在磷利用效率的一种途径,通过对云南粳稻耐低磷特性的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分析,可以明确耐低磷特性主基因的存在、对数及遗传效应的大小,为磷高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通过云南主栽粳稻品种合系35(Oryza sativa)与耐低磷极强早旱谷(Oryza sativa)配制P1、P2、F1、F2或F3世代,在云南省农科院进行低磷胁迫试验,对耐低磷鉴定和主基因加多基因联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早旱谷的分蘖和株穗产量基因受两对主效基因 多基因相互配合遗传控制的,两对主基因间存在上位性效应,两主基因间效应差异较大。分蘖力F2主基因遗传率为58.82%~72.13%,F3主基因遗传率为45.88%~57.96%;株穗产量F2主基因遗传率60.94%~83.08%,F3主基因遗传率为62.20%~75.80%。因此育种中应当充分重视主基因的利用,利用主基因应以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对后代耐低磷性状的选择宜从F2代开始,杂交的后期世代也要注意耐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5.
土壤铜污染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刚华 《福建环境》2000,17(6):31-31
铜是农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当土壤中铜含量超过一定浓度时,将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产生影响。该文探讨了各类土壤中铜污染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并就农田中铜污染浓度与水稻减产的临界值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6.
建立田间原位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常规尿素及其与硫包膜和聚氨酯包膜控释尿素配施(比例分别为30%∶70%、 50%∶50%和70%∶30%)对黄河故道沙性潮土玉米生长季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常规尿素处理N_2O排放量(以N计,下同)为1.78 kg·hm~(-2),排放系数为0.38%;与之相比,配施30%、 50%和70%硫包膜尿素处理的N_2O排放量分别降低了1.12%、 22.5%和11.2%,排放系数下降2.63%~26.3%.相反,配施聚氨酯包膜尿素处理增加N_2O排放量0.02~0.41 kg·hm~(-2),其中70%聚氨酯包膜尿素处理增幅最大,达到23.0%.回归分析表明,各处理N_2O排放通量与10 cm处土温、土壤NH~+_4-N和NO~-_3-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土壤孔隙含水量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关系.与常规尿素相比, 50%常规尿素+50%硫包膜控释尿素处理玉米产量略有增加,而30%常规尿素+70%硫包膜尿素处理稍微降低了玉米产量,但不显著(P0.05).因此,控释肥减缓土壤N_2O排放以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主要受控于包衣材料.  相似文献   
147.
覆膜方式和灌溉对夏玉米产量及农田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罗晓琦  张阿凤  陈海心  冯浩 《环境科学》2018,39(11):5246-5256
为探讨不同覆膜方式和灌溉对夏玉米农田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雨养(R)和灌溉(I)这两个主处理,对照(CK)、半膜覆盖(HM)和全膜覆盖(FM)这3个副处理,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监测了2014和2015年土壤CO_2、CH_4和N_2O的排放通量,并借助碳排放强度(GHGI)指标进一步评价了不同覆膜方式的固碳减排效果.结果表明,与RCK相比,RHM和RFM在2014年增产作用不明显,而2015年分别增加19. 6%和26. 8%;与ICK相比,IHM增产作用不显著,而IFM在2014和2015年均显著增产,达到14. 1%和55. 8%.灌溉仅对2015年CO_2排放有显著促进作用(P 0. 01),同一主处理下覆膜方式对CO_2排放没有显著影响(P 0. 05).灌溉对CH_4吸收没有显著影响(P 0. 05),覆膜对CH_4吸收具有抑制作用. ICK相比RCK,N_2O排放量仅在2015年存在显著性差异,显著减少了22. 3%;与RCK相比,RHM和RFM在2014年N_2O排放量差异不显著,2015年分别显著降低了50. 7%和51. 4%; IHM和IFM与ICK相比,2014年N_2O排放分别显著减少了47. 5%和54. 2%,2015年分别减少了9. 6%和52. 2%.灌溉可以通过提高产量从而显著降低GHGI;与RCK相比,RHM和RFM的GHGI仅在2015年显著降低,分别达到60. 1%和61. 7%;与ICK相比,IHM和IFM在2014年GHGI分别显著降低了39. 7%和53. 2%,2015年分别降低了22. 2%和67. 5%,即全膜覆盖降低GHGI的效果优于半膜覆盖.因此,对夏玉米种植而言,灌溉条件下全膜覆盖能保证作物高产稳产并降低农田碳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148.
北京某焦化企业场地污染修复案例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勇  黄海 《世界环境》2016,(4):65-66
正焦化行业是工业领域的基础产业,它所生产的产品焦炭、焦油、煤气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料,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焦化行业自21世纪以来得到飞速发展。数据显示2000-2010年间,我国焦炭产量从9595.07万吨增至38406.2万吨,年均增长30%,占世界焦炭总产量比重也由28.2%跃升至61%。2015年全国焦炭产量为4.5万吨左右,产量较2014年有所下降,这与焦化行业关联度最高的钢  相似文献   
149.
数字     
《环境教育》2009,(11):81-81
4 英国政府22日发布一份“全球气温升高4摄氏度影响图”,描述了如果无法遏制全球变暖趋势将可能出现的“灾难性”景象,在全球平均气温上升4摄氏度的情况下,北极地区气温可上升达16摄氏度,地中海沿岸地区水资源将减少70%,美洲的玉米和谷物产量将减少40%,而亚洲一些国家的水稻产量将减少30%。  相似文献   
150.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统Wackemagel and Rees生态足迹模型仅研究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系统供给的生物生产能力之间的差距,忽略了生态系统的其它功能,无法体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本文以传统生态足迹模型为基础,引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生态足迹模型.该模型以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为基础,改进传统生态足迹模型中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计算方法.采用生物生产性土地的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当量因子计量生态足迹模型中的均衡因子,采用生态系统单元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与全国该生态系统单元的平均价值的比值表示产量因子.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既反映了区域人类资源消费对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占用,又反映了区域人类资源消费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使用,较科学的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同时,本文以大连市2005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大连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对研究模型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