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280篇
安全科学   114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38篇
综合类   468篇
基础理论   231篇
污染及防治   54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富集培养从受污染土壤中分离到的能够以4-氯酚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微生物为Ac/naobacter sp..其降解4.氯酚的机制为邻位裂解途径,氯代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的活性可以通过氯酚的诱导显著提高.当氯酚的初始浓度范围为2~8 mmol/L时,该微生物能够很好地生长,并能有效地降解氯酚.除4.氯酚外,该微生物还可以降解2-氯酚、3-氯酚和2,4-二氯酚,有较宽的底物范围.添加柠檬酸等共基质不仅能够改善微生物的生长,还可以提高氯酚的降解效率,这对于实际受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22.
Zn2+、Co2+和Mn2+对人工湿地基质生物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金属离子Zn2+,Co2+和Mn2+对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基质生物膜脱氢酶活性和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物膜混合液中添加Zn2+能在短时间内(6h)迅速提高生物膜的酶活性,增加多糖含量,浓度为2mg/L 的Zn2+可以在较长时间(72h)内保持生物膜的酶活性并且促进多糖的积累.Co2+和Mn2+对生物膜脱氢酶活性及多糖含量的影响较为相似.当Co2+浓度<1mg/L、Mn2+浓度<2mg/L 条件下,6h 时,对脱氢酶活性呈现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随着Co2+和Mn2+离子浓度的增加,对脱氢酶活性的影响则表现为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所研究的浓度和时间范围内,Co2+和Mn2+对多糖含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23.
罗翠  李茵 《环境科学进展》2008,2(2):180-184
从pH、温度、底物浓度和抑制剂等四方面的作用条件,对厌氧-缺氧-好氧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β-葡萄糖苷酶、碱性磷酸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脂肪酶的作用特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4种酶在60℃有最高酶活;偏碱性条件(pH=8-9)有利于酶促反应的进行;酶活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抑制剂PMSF对各酶抑制效果不尽相同,对葡萄糖、蛋白质和磷酸水解酶的抑制率分别为72.7%、26.1%和26.8%,而对脂肪酶的抑制率高达85.2%;最适作用条件下的各待测酶的活性可达日常作用条件的1.5~8倍;酶的活性与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等生化因子有较好的相关性。由此得出控制相关作用条件可最大限度地发挥酶的作用性能,提高废水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924.
研究了不同土壤中,氯氰菊酯降解变化和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氯氰菊酯在土壤中的降解遵循一级动力学方程,降解半衰期为15.1—31.4d。土壤中加入氯氰菊酯后,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和淀粉酶活性仅在高剂量时才有抑制作用。氯氰菊酯对不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与土壤性质有关,但处理培养时间达25d后,不同土壤中各项酶活性指标基本恢复至对照水平。  相似文献   
925.
《中国环保产业》2014,(3):70-70
正由河南金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铬渣湿法解毒技术,适用于铬渣及铬污染物处理。主要技术内容一、基本原理将铬渣或含铬污染物湿化研磨后,利用酸性介质将其中的酸溶性六价铬、水溶性六价铬完全转移至液相中,然后再投入还原药剂将液相中的六价铬还原至三价铬,并沉淀固定在工艺残渣中,实现铬渣及含铬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置。二、技术关键全过程采用湿式液相处置工艺,用较大量的酸和还原剂,使酸溶和水溶六价铬全部还原。典型规模处理量500t/d。  相似文献   
926.
《中国环保产业》2014,(1):56-56
正由河南省豫源清生物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的SBQ生物处理污水技术,适用于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处理。主要技术内容一、基本原理活化后的SBQ微生物在特定酶的催化作用下,迅速附着于惰性高分子生物膜载体上,形成高活性的SBQ生物膜。经微孔曝气使微生物与污染物充分接触,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作用,将污染物迅速降解,达到净化水的目的。二、技术关键微生物种类的选择、培养、激活,选择适宜微生物生活的环境和营养条件。  相似文献   
927.
采用模拟镉(Cd)污染土壤培养法研究不同浓度Cd(0、10、20、40、80、160 mg kg–1)处理对Cd超积累植物龙葵(Solanum nigrum)幼苗营养元素氮(N)、磷(P)、钾(K)吸收及质膜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d处理浓度≤40 mg kg–1时显著促进龙葵幼苗的生长(叶性状、主根长、株高度和基径粗度)以及生物量的积累与分配;而当Cd处理浓度>40 mg kg–1时则出现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当Cd处理浓度为10 mg kg–1时,则提高显著幼苗叶片叶绿素(Chl.a、Chl.b、Chl.[a+b])含量,达到最高值;且叶绿素含量随胁迫程度的增强而先升后降.随胁迫程度的增强,幼苗根、茎、叶和果实中的N、P和K含量先升后降(除茎P降低外);而植株组织中的Cd积累量逐渐增大且分布为叶>茎>根>果实.同时,丙二醛(MDA)含量与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Cd浓度增大而增大,但超氧化物歧化酶(POD)活性先升后降.随胁迫程度的增强,幼苗地上(茎与叶)和地下(根)部H+-ATP以及地下部Ca2+-ATP酶活性不断降低,而地上部Ca2+-ATP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因此,龙葵在高浓度Cd胁迫(≥40 mg kg–1)下,可能通过加快根对Cd离子的吸收和转运,提高抗氧化酶(CAT和SOD)活性,降低POD与质膜ATP酶活性,调节对N、P和K的需求,从而起到对Cd胁迫的解毒作用.  相似文献   
928.
综合考虑舰船装备系统的复杂性和海洋环境的严酷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关键产品把控的舰船装备环境适应性设计对策分析方法.该方法在分析装备环境适应性设计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按产品层次逐级进行环境适应性分析,根据其对上一级产品或整个装备系统功能的影响,层层剥离出环境适应性关键产品,通过识别环境适应性薄弱环节,消除环境适应性风险或隐患,建立了环境适应性设计关注点、环境要求、影响因素、薄弱环节、控制措施、具体方法等之间的映射关系,形成了环境适应性设计解决对策,建立了基于关键产品把控的舰船装备环境适应性设计对策分析方法,给出了方法应用示例.该方法为舰船以及其他装备开展环境适应性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929.
岷江上游地区在我国长江上游同山峡谷区代表性,由于近几十年来人为活动加剧,该区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简要介绍了岷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概况,讨论了关键种群在退化生态系统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岷江上游山地系统退化机理研究应以典型的干旱河谷灌丛,亚高山森林和亚高山草甸等主要生态为对象,以关键种群为核心和切入点,重点研究了干旱河谷批示植物种群动态有其与环境退化的关系、主要动植物种群在变化在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中的作用、亚高山关键种苗木定居及对退化产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有其对系统中氮素归还的影响等,进而有助于在理论上阐述关键种群的生态功能,探讨关键种群变化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作用机理;在实践上为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需求提供理论依据,推动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和该区域的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930.
研究不同裂解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和氮肥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影响的差异,探究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的关键土壤理化性质,为改良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提供理论参考.以江苏省镇江市下蜀林场马尾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60 d的培养实验,设计对照(CK)、添加300℃生物质炭(BC300)、添加500℃生物质炭(BC500)、添加氮肥(N)、添加300℃生物质炭和氮肥(BC300-N),以及添加500℃生物质炭和氮肥(BC500-N)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相比CK, BC500和BC500-N处理的真菌/细菌比值分别升高了2.82%和3.54%(p<0.05), BC500处理的放线菌比例提高了7.94%(p<0.05),这表明500℃生物质炭增强了微生物对土壤难分解有机碳的分解. BC500、N和BC500-N处理分别降低土壤G+菌比例5.14%、5.14%和5.24%(p<0.05),并且分别提高G-菌/G+菌比值8.05%、4.74%和9.55%(p<0.05),这表明500℃生物质炭和氮可能缓解了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