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安全科学   29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67篇
综合类   59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2011年5月17~20日,四川成都市迎来由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冶金安全专业委员会与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安全分会组织会员单位参加的“2010年度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统计与事故;分析研讨会”和“冶金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研讨会”。  相似文献   
62.
63.
2007年3月,商务部将成都市确定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在四川省商务厅积极指导下,成都市采取有效措施,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64.
汶川地震后成都市园林绿地防灾避险功能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市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城市园林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成都市青羊区、锦江区、成华区、武侯区的居民汶川地震前后去公园的频率、方式、避难选择意向,居民区周围绿地的布局、面积大小、交通状况及内部设施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成都市区不同类型的园林绿地具备一定的应急避难的潜力;居民对园林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缺乏了解;通往避难绿地的避难道路维护差;园林绿地的防灾避险建设水平亟需提高;等等.调查结果对震后成都市防灾避险绿地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5.
采用TSP大流量采样器对成都市东区进行连续采样,对该区域大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污染情况以及其中的重金属铅、镉、铜、锰、砷、汞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东区总悬浮颗粒物的超标率达到37.5%,存在中度的大气污染;TSP中重金属元素平均浓度的大小顺序为:As>Mn>Pb>Hg>Cu>Cd;TSP中重金属的含量虽未超过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浓度值,但随着人类活动及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其排放量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6.
成都市大气中O3污染水平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夏季成都市区大气中O3的监测结果,对大气中O3的浓度、分布进行了分析,并与2001年夏季成都市区的监测结果比较,分析臭氧污染水平的变化。结合同期NO2、VOCs监测结果,研究O3与两种前体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年来成都市区O3浓度呈上升趋势;O3浓度与NO2浓度变化趋势相反,表现为消耗NO2型光化学污染。  相似文献   
67.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一种全新的生态承载力计算方法.从生态足迹分析原理出发,分析统计了成都市生物资源消费、碳吸收地、建设用地的生态足迹,得到人均生态赤字为1.183gha,属于较严重生态赤字区的结论.结果表明,该区域对自然的影响超出了其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需要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68.
刘霞 《四川环境》2014,(4):130-134
针对成都市大气中颗粒物污染现状,对烟(粉)尘排放的来源,烟(粉)尘排放的重点行业,烟(粉)尘排放的分布地区做了调查,并结合颗粒物污染的分布区域对照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9.
受COVID-19疫情影响,我国各地采取了一系列封锁管控措施,由此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本文以成都市为例,分析了2020年上半年的气象条件和大气污染浓度特征,并重点对臭氧浓度变化及同期对比结果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表明:①与2019年同期相比,除O3外的5种污染物(NO2、CO、SO2、PM10、PM2.5)浓度均降低,降幅分别为13.60%、8.96%、6.30%、4.56%、1.80%,而O3浓度却异常升高,升幅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月(35.1%)和5月(36.1%).②2020年上半年,O3浓度高值出现时间较2015—2019年提前,气象条件较有利于臭氧的生成.100 hPa和500 hPa位势高度为正距平,气温、日照时数较往年升高,相对湿度和降水量下降,以静小风为主.③2020年4月25日—5月6日臭氧污染持续时间长,主要是由于复工复产导致臭氧前体物排放增加,以及稳定的天气形势,使成都长时间处于高温(>30℃)、低湿(40%~60%)、静小风(1.3 m·s-1)等不利扩散的气象条件下.气团后向轨迹和污染潜在源区表明研究区受到来自成都偏东一带及川南地区高污染气团短距离输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0.
成都市县域土地利用碳收支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刚  张华兵  薛菲  甄艳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7):1170-1182
基于2014年成都市县域单元土地利用遥感图像和能源消耗统计数据,论文分析了碳收支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回归模型构建,对碳收支、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协同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成都市碳汇土地面积占比为56.97%,高于碳源用地,区域碳源/碳汇用地空间差异明显。土地利用强度为2.40~3.33,呈现“东高西低、中心最高”的空间分布特征;2)成都市净碳排放2.43×107 t,呈现“东高西低、中心最高”分布特征。各县域单元碳补偿率为0.06%~11.58%,碳生态承载系数(ESC)为0.05~8.60,呈现“东低西高、中心最低”的特征;3)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ECC)为0.26~1.45,呈现“中心高、周边低”的特征并且空间差异较小;4)碳排放与GDP极显著正相关(P<0.01)。ESC与土地利用强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ECC与土地利用强度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56。耦合协调度和人均GDP回归关系极显著(P<0.01),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了碳排放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强度的耦合协调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