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8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127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34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麦草木质素水泥混凝土减水剂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将从麦草造纸黑液中提取的木质素进行磺化改性,探索其作为水泥混凝土减水剂的可行性,研制了ZS-3号减水剂,同时对麦草造纸黑液资源化治理工艺中产生的含磺化木质素素糖液进行了水泥混凝土减水性实验,研制了ZS-2号减水剂,实验结果表明,ZS-3使水泥混凝土减水率达10%,7d抗压强度增加18%,28d抗压强度增加5%,达到水泥混凝土普通减水剂性能。ZS-2使水泥混凝土减水率达10%,7d抗压强度增加73%  相似文献   
212.
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不仅对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考验,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治理铬[Cr(Ⅵ)]污染的众多方法中,吸附法因其环保、高效、可循环再生、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方法。木质素碳和水热活化法获得的碳材料中均含有大量官能团,对去除废水中的Cr(Ⅵ)具有巨大潜力。本文综述了改性木质素基吸附剂和水热活化碳去除Cr(Ⅵ)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提高吸附剂吸附效率的方法和实现吸附剂工业化应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213.
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过程中单宁、木质素的降解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UASB 接触氧化工艺对亚麻沤制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COD去除率可达 95 %~ 97% ,BOD5去除率为 96 %~ 99%。生物难降解的单宁、木素类物质去除率为 75 %~ 86 %。对单宁、木素类物质的生物化学特性和降解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214.
用碱溶酸析法回收造纸污泥中的木质素,经与季铵盐接枝聚合,制备木质素季铵盐脱色絮凝剂.研究催化剂种类、反应物料配比、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产品脱色性能的影响,优化絮凝剂合成的工艺条件.确定取得最佳处理效果时的优化操作条件为:以10 mol·L-1 NaOH作催化剂,反应物配料比为m(木质素)∶m(季铵盐单体)=1∶2,于70 ℃下反应4 h.将产品用于酸性黑210、皮红和皮黄等多种模拟染料溶液的脱色处理中,结果表明,制备的木质素季铵盐絮凝剂对多种染料具有良好的脱色效果,当絮凝剂投加量为3.2 g·L-1、染料溶液pH值为2~3时,脱色率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15.
造纸污泥中木质素的提取及其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木质素的特性,从造纸污泥中用酸析法提取,提取产物进行磺化改性,探讨了反应温度、时间、pH值等因素对磺化产物的影响。研究表明,磺化反应的适宜条件为木质素∶亚硫酸钠=4∶3、pH=10.5,80~90℃下加热4h,FeCl3可作为木质素磺化反应的催化剂。改性产品经测定,表面活性有明显提高,各项指标基本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216.
为提高聚丙烯(PP)的阻燃性能,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膨胀阻燃剂炭源——硅改性木质素(SiO2@AL),与聚磷酸铵(APP)、双季戊四醇(DPER)经熔融共混制备膨胀阻燃PP复合材料。通过氧指数、垂直燃烧、热重分析、烟密度测试等考查复合材料的阻燃、热稳定性、抑烟等性能。结果表明:当添加4%SiO2@AL的PP复合材料UL-94测定达到V-0;而SiO2@AL与DPER的质量比为1∶3时,氧指数最高为27.6%。SiO2@AL/IFR/PP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能,较传统膨胀阻燃PP的热失重速率降低了1.75%,800℃时残留量增加了0.5倍;烟密度测试和残炭SEM分析表明,SiO2@AL的添加使PP形成了更加稳定的蜂窝状炭层,烟气释放总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