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1篇
  免费   454篇
  国内免费   1866篇
安全科学   242篇
废物处理   195篇
环保管理   463篇
综合类   3856篇
基础理论   277篇
污染及防治   1212篇
评价与监测   43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217篇
  2020年   209篇
  2019年   233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231篇
  2015年   298篇
  2014年   533篇
  2013年   329篇
  2012年   370篇
  2011年   360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354篇
  2008年   374篇
  2007年   279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1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给水厂污泥制高强陶粒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天津凌庄自来水厂的污泥成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焙烧陶粒的原理,设计了以给水厂污泥为原料焙烧陶粒的工艺流程。通过实验,研究了其工艺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确定了工艺参数。对性能良好的陶粒进行了性能检验,认为以给水厂污泥为原料烧制陶粒的处置方法可行,并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得到的产品符合国标中高强陶粒的要求,可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中的承重结构。  相似文献   
992.
好氧颗粒污泥对酸性红B的生物吸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灭活好氧颗粒污泥吸附酸性红B的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果表明,Langmuir和Redlich-Peterson比Freudlich吸附等温线更符合试验数据,20 ℃时Langmuir最大单分子层吸附量为123.46 mg/g.吸附动力学符合准2级动力学模型.灭活AGS内部扩散过程用Webber-Morris模型拟合,结果表明颗粒内部扩散过程是限速步骤,但边界层扩散和动力学阻力亦不能忽略.热力学分析表明,吸附过程是吸热且自发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3.
阿尔及利亚500万吨/年凝析油装置的污水处理装置是炼厂主要的环保设施,这一装置能否顺利开工是考验中方在环境保护方面设计水平和运行能力的关键。为做好装置开工工作,操作人员从设备、工艺、污水性质等方面积极开展摸底工作,在开工阶段结合现场特点和污水性质大胆采用生活水培养污泥、碱性水中和处理等方法,使污水处理装置有效运行,得到了业主方的认可。  相似文献   
994.
上海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理与利用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市城市污水处理规划的实施,将在2020年前使该市的城市污水厂污泥产生量从现状的85tDS/d增长至1300-1500tDS/d,将形成可观的污泥消纳压力。预期了该市的污水污泥产生状况,以现有污水污泥处置与利用技术为基础,测算了可行的污泥处置与利用方向及相应的容量,以及满足容量利用的前处理要求。以此为基础,推荐了适宜的容量利用方案,并建议以生物稳定化干化处理为污泥处置与利用前的改性处理步骤,且可在适当的条件下增加厌氧消化环节,提高处理体系的水平与容量宽余度。此污泥处理与利用体系可达到污泥消纳运行的柔性化和可靠性,兼具环境安全性与经济合理性。  相似文献   
995.
于峥  王琼  张振群 《化工环保》2024,(2):242-248
以掺烧污泥型粉煤灰(电力燃煤和市政污泥混合共燃产生)和纯煤粉型粉煤灰为对象,研究了其物理化学性质,分析了其重金属含量和浸出毒性,并进一步考察了其重金属吸附性能。结果表明:与纯煤粉型粉煤灰相比,掺烧污泥型粉煤灰的微观形貌更接近于规则球形颗粒;二者矿物组成差异明显,掺烧污泥型粉煤灰由多种矿物质均衡组成;两种粉煤灰浸出液中各重金属浓度远低于GB 8978—1996的排放浓度限值,可再利用为水中重金属吸附剂;掺烧污泥型粉煤灰对铜、铅、镉、镍、铬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07.53,119.99,73.39,53.14,42.19 mg/g,均远高于纯煤粉型粉煤灰,这归因于其矿物相反应活性高、化学吸附能力强。  相似文献   
996.
腐殖酸对生物炭去除水中Cr(Ⅵ)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污泥生物炭作吸附剂处理水中Cr(Ⅵ),研究了共存腐殖酸对生物炭吸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腐殖酸能显著促进生物炭对Cr(Ⅵ)的吸附,大幅提高吸附量以及缩短吸附平衡时间,生物炭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溶液初始pH4.0,生物炭浓度20 g·L-1,Cr(Ⅵ)初始浓度在50~800 mg·L-1范围下,Langmuir模型比Freundlich模型更好地描述等温吸附行为.加入腐殖酸(20 mg·L-1)后拟合得到的理论饱和吸附量达10.10 mg·g-1,较未加入腐殖酸的吸附量5.56 mg·g-1提高近1倍.在pH 2.0~8.0范围内,吸附量随溶液初始pH值升高而减小.腐殖酸浓度上升,生物炭吸附能力进一步提高.红外光谱显示,生物炭表面的羟基、羧基、酯基、芳香环上C—H和环状结构上的CC等化学活性官能团与Cr(Ⅵ)的吸附有关.结合XPS分析结果,推断腐殖酸共存促进生物炭吸附的机制是:腐殖酸提高了Cr(Ⅵ)在生物炭表面聚集浓度,有利于生物炭对Cr(Ⅵ)的直接吸附和还原,而腐殖酸本身具有的吸附能力增加了对溶液中Cr(Ⅵ)和Cr(Ⅲ)的去除.  相似文献   
997.
为了考察污泥基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n ZVI/SB)对铀(U(Ⅵ))的去除性能与机理,该文研究了环境条件对nZVI/SB除铀的影响,发现在初始pH为5、投加量0.2 g/L、温度313 K、吸附时间4 h条件下,n ZVI/SB对U(Ⅵ)的吸附量最大(231.80 mg/g)。nZVI/SB对U(Ⅵ)的吸附过程与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与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衍射分析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nZVI/SB去除U(Ⅵ)的机理进行分析,发现铀去除方式包括吸附和还原共同作用。经过5次循环实验后,nZVI/SB对U(Ⅵ)去除率保持在90%以上,表明nZVI/SB复合材料用于含U(Ⅵ)废水处理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998.
采用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处理味精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前置缺氧段对反应器脱氮效果影响较小,脱氮过程主要是在好氧段实现;曝气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曝气量0.38 m3/h,曝气时间5.5 h;在进水COD、p(NH3-N)和TN分别为l000.00~1300.00,70.00~130.00,100.00~200.00 mg/L的条件下,COD、NH3-N和TN的去除率可分别维持在90%、99%和85%以上,实现了味精废水的高效脱氮处理.有机物主要在曝气初期的1.5 h内被去除,其在微生物体内以聚β-羟基丁酸形式储存,以提供反硝化过程中所需要的碳源.与普通SBR相比,接种好氧颗粒污泥后的反应器对味精废水具有更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999.
焚烧技术能有效减少城市污泥(以下简称污泥)的有机污染物、细菌含量和污泥体积等,污泥焚烧后产生的污泥焚烧灰(SSA)大多采用填埋的方式处理,给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利用带来严峻挑战。以碱性激发剂制备SSA免烧轻质骨料(以下简称骨料),并探究了矿渣掺量对骨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骨料的粒径主要集中在4.75~9.50 mm;骨料的密度等级和筒压强度分别介于700~900与1.86~4.20 MPa,符合《结构性轻骨料混凝土指南》(ACI-213R-03)和《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 第1部分:轻集料》(GB/T 17431.1—2010)要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弥散X射线分析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全自动压汞仪(MIP)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试结果表明,矿渣发生地质聚合反应生成的地质聚合物凝胶能包裹SSA颗粒,并相互黏结形成球状颗粒骨料,增加矿渣掺量能有效减少骨料中的有害孔隙,达到增强骨料结构致密性的效果;SSA中的离子态Mn浸出值超出了非危险固体废弃物排放限值(3 mg/L),而骨料中的重金属离子浸出值均满足要求。上述研究成果能为SS...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多级厌氧无污泥返混与多级厌氧有污泥返混系统处理高浓度焦化污水后 ,证明多级厌氧无污泥返混系统 (各步之间没有生物数量的混合 )的性能优于多级厌氧有污泥返混系统 (各步之间有生物数量混合 )。多级厌氧无污泥返混比多级厌氧有污泥返混系统更能抵抗冲击荷载 (pH值高、COD和NH3 N浓度高 )、产生更多的沼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