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79篇 |
免费 | 198篇 |
国内免费 | 86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92篇 |
废物处理 | 110篇 |
环保管理 | 90篇 |
综合类 | 1415篇 |
基础理论 | 378篇 |
污染及防治 | 373篇 |
评价与监测 | 41篇 |
社会与环境 | 14篇 |
灾害及防治 | 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71篇 |
2022年 | 88篇 |
2021年 | 104篇 |
2020年 | 102篇 |
2019年 | 97篇 |
2018年 | 60篇 |
2017年 | 103篇 |
2016年 | 88篇 |
2015年 | 117篇 |
2014年 | 171篇 |
2013年 | 110篇 |
2012年 | 101篇 |
2011年 | 152篇 |
2010年 | 127篇 |
2009年 | 120篇 |
2008年 | 125篇 |
2007年 | 114篇 |
2006年 | 109篇 |
2005年 | 101篇 |
2004年 | 107篇 |
2003年 | 75篇 |
2002年 | 66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6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膜—生物反应器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就膜-生物反应器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生成特性及其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在膜-生物反应器中,膜的高效固液分离作用在提高系统容积负荷和出水水的同时,也使生物反应器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以腐殖质,多糖,蛋白质等物质为主要成分的溶解性微生物产物是上物处理出水中溶解性TOC或COD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产生于微生物的基质分解过程和内源呼吸过程,其高分子物质的含量较多且可生物降解性较差,因此,在膜-生物反应器中会出现积累,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过高积累不仅有可能降低膜过滤出水的水质稳定性,而且有可能影响污染活性,并引起膜污染。进水溶液和污染度是影响溶解性微生物产物产生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有关膜-生物反应器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研究还很不完善,有很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3.
以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回流污泥为接种污泥,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通过调整运行条件诱导培养反硝化聚磷菌(DPB)颗粒污泥,实现反硝化过程和聚磷过程的有效结合。经过3个阶段的培养,DPB颗粒污泥对COD、TP、氨氮的去除率均达90%以上,系统具备缺氧条件下同步反硝化聚磷的能力。获得的DPB颗粒污泥平均粒径为1.0~2.0mm,平均沉速为50~70m/h,具有良好的物理特性和沉降性能,有利于减小污泥处理负荷,提高脱氮除磷效率。DPB颗粒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含量明显提高,其中多糖和蛋白质分别为从原接种污泥的21.58、11.22mg/g提高到56.32、34.15mg/g;搁置30d后的DPB颗粒污泥,可在SBR重启30d内恢复原有活性及反硝化聚磷效果。 相似文献
64.
用电性拓扑态预测苯砜基乙酸酯对发光菌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电性拓扑态(Electrotopological State, E-state)指数模拟分析了a-取代苯砜基乙酸酯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15min-EC50, mmol/L),构建了一个4变量QSAR模型.模型的相关系数(R2adj)和标准偏差(SD)分别为0.944和0.062,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和可靠性.模型分析表明,砜基和酯基是该类化合物的活性中心;化合物的疏水能力以及化合物与受体分子间的偶极/极化作用和氢键效应对化合物毒性起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5.
66.
含铀废水中铀的回收主要是基于材料与[UO2(H2O)5]2+中UO2 2+之间的络合,但H2O的电偶极矩对络合有显著弱化作用。采用酰胺基两性分子N,N-二甲基-9-癸烯酰胺(NADA)氢键作用与[UO2(H2O)5]2+形成UO2[(H2O)
67.
有机物分子结构与光催化氧化反应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正辛醇-水分配系数与Hammett常数,光催化氧化过程中的光解作用,表面活性剂的微环境效应及取代基的诱导效应等方面,探讨了有机物分子结构与其光催化氧化反应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8.
文章采用混合热解法合成了金属有机骨架(MOFs)衍生的N掺杂多孔碳阴极材料N-Co/C,利用SEM、FT-IR、XPS等表征技术及电化学表征手段探究了碳材料的几何形貌、物化性质及电化学性能,构建了N-Co/C@CF为阴极的电芬顿体系,用以降解活性红195染料废水。根据实验结果,N掺杂碳材料为无定形结构,比表面积大,且材料中产生了有利于两电子氧还原反应的石墨型氮和吡啶型氮。N掺杂后,N-Co/C@CF电极材料导电性能、对氧气的吸附能力及还原能力均明显提高,以600℃下煅烧所得N-Co/C-600@CF电极材料性能最佳。采用N-Co/C-600@CF为阴极降解活性红195,在电压3 V、Fe2+浓度20 mg/L,pH=3及O2流量为60 mL/min下,90 min染料脱色率达到99.66%,COD去除率可达72.87%。电极循环使用6次,脱色率仍可达到93.54%,表明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9.
卤代酚类物质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及构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选取 7种卤代酚类化合物 ,在对鲤科金鱼进行 4 8h急性毒性试验的基础上 ,同时主要研究受试化合物对金鱼肝脏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活性的变化 ,并对急性毒性进行定量结构 活性相关 (QSAR)分析 .结果表明 ,半致死浓度的对数值与化合物分子的辛醇 水分配系数 (Kow)、最低空轨道能 (Elumo)有较好的相关性 .在实验浓度下 ,7种化合物对金鱼肝脏 3种抗氧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 ,随着浓度的升高基本呈现先激活后抑制的趋势 ,因此金鱼肝脏中SOD、CAT和GSH PX的活性作为水生生物在水环境中受到污染胁迫的大分子水平的生物标志物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