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安全科学   14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67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41.
我国铁路水害频发且损失巨大,如何有效防范,已成业界难题,更为运营部门汛期工作重点。但铁路水害泛指由降水或其他水源造成断道、限速事故的灾害,预测预报缺乏针对性。鉴于此,首先,借鉴水利学水害概念,丰富了铁路水害的机理内涵,再结合铁路调研,明确了预测目标的外延;其次,基于京广线湖(南)广(东)区段水害气象、地质与设施条件统计,分析了铁路水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建立了致灾因子指标体系;最后,针对降水这一关键诱发因子,筛选出1 h与日降雨量两个相关性最强的计算参数,建立了logistic概率预测模型。模型检验表明:其统计学检验通过,且对于灾害实际情况预测效果较好,可为铁路水害风险管理及防范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长三角地区灰霾天气特征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区域大气污染加剧,灰霾天气也随之增多,且日趋严重与复杂。综述了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灰霾天气的年际变化与月际变化、大气颗粒物特性、灰霾成因,指出长三角地区的灰霾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并提出了健全法律法规、建立联防联控、实施区域灰霾预警机制、加强工业污染源防治、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等灰霾防治对策,政府、企业与公众都必须参与到灰霾天气的防治中来,只有通过全民参与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区域的大气质量。  相似文献   
43.
宝鸡市大气环境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宝鸡市“九五”期间的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为基础,详细论述了大气污染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大气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市区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4.
京津冀区域沙尘暴和群发性强沙尘暴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利用京津冀区域内102个气象站1954~2002年观测资料,分析了此区域沙尘暴和群发性强沙尘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绝大部分地区是沙尘暴主要影响区,冀北高原是此区域的易发区和多发区.沙尘暴发生时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和季节差异,沙尘暴呈现整体减少趋势,各分区变化趋势具有相似性,只是在减少幅度上略有不同.近50年此区域共出现了39例群发性强沙尘暴,冀北高原和定州、饶阳一带是此区域群发性强沙尘暴天气的多发区.多发季节为春季(3~5月),占全年总数的76.9%,尤以4月份最多,占全年总数的51.3%.群发性强沙尘暴年代际变化呈现总体减少趋势,其发生次数、覆盖面积均以90年代为最低值.  相似文献   
45.
基于中国0.1°CO2排放网格数据分析研究,全局Moran指数为0.27(P<0.01),说明在空间上中国CO2排放具有显著的正自相关性。局部Moran指数结果表明,以重点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其CO2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效应。中国CO2排放在空间上受热点城市影响而形成空间集聚格局,一些重点城市直接决定着我国CO2排放空间格局。因此在城市尺度上分析我国CO2排放特征非常重要。在349个城市层面上分析得到城市CO2排放和人口、经济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人口和经济活动强度是影响我国城市CO2排放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城市层面上验证了CO2排放EKC曲线的统计显著性,U型拐点出现在一个较高的经济水平。在人均CO2排放和人均GDP二维空间上的城市聚类结果表明,根据碳排放特征,我国城市可以分为6组,其中"低排放、低经济"组是主要类型,占总城市的35.82%,而"低排放、高经济"组是比较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但城市个数最少,仅6个。我国8个低碳试点城市在6组城市中除"高排放、高经济"组没有外,其它组都有入选城市。  相似文献   
46.
基于Guenther提出的天然源性有机化合物(BVOCs)公式计算模型,利用高精度土地利用遥感资料,模拟估算了2000—2020年陕西省107个区县BVOCs的排放量、排放组成及时空分布规律.测算结果显示,陕西省近20年来BVOCs排放量呈上升趋势,总排放量从101.17×104 t·a-1上升至111.43×104 t·a-1.近20年陕西省年平均BVOCs排放量为106.01×104 t·a-1,其中,异戊二烯排放量为31.65×104 t·a-1,占比为29.86%;单萜烯排放量为35.61×104 t·a-1,占比为33.60%;其他VOCs排放量为38.75×104 t·a-1,占比为36.54%.BVOCs排放总量存在季节性变化,呈夏季高、冬季低的规律,夏、冬两季排放量分别为69.0×104、...  相似文献   
47.
天水市过去116年气温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水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副热带北部边缘,受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生态环境脆弱,是研究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的理想之地。基于天水市1901—2016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5年滑动平均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过去116年来天水市气温在不同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突变节点。结果表明:天水市1901—2016年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58℃?(10a) ?1。各季节均表现出增温趋势,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线性倾向率分别为0.084℃?(10a) ?1、0.019℃?(10a) ?1、0.022℃?(10a) ?1、0.102℃?(10a) ?1。最冷月份1月及最热月份7月同样表现出增温趋势,线性倾向率依次为0.085℃?(10a) ?1、0.038℃?(10a) ?1。年平均气温在1923年和1993年发生了两次突变。春季和秋季突变年与年平均气温基本一致,夏季气温突变存在超前和滞后现象,冬季突变时间为1978年。最冷月份1月平均气温在1977年发生突变,最热月份7月平均气温突变年份集中在2000年之后。总体而言,天水市过去一百多年来,气温呈上升趋势与全球变暖大背景一致。  相似文献   
48.
选取于桥水库上游控制断面——天津果河桥断面1999-2007年的水质监测资料为研究对象,统计该断面6项主要污染项目的超标情况,采用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对此6项监测指标的月序列进行趋势分析,研究这6项指标在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及年均值的变化趋势.通过分析果河桥断面水质超标情况及该断面主要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得到于桥水库的富营养化特征,结合污染源调查,提出富营养化控制措施.结果表明:于桥水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是磷元素,7-9月蓝藻暴发事件主要是由库区底泥中磷元素的释放所引起的,并且底泥中磷元素的释放受铁氧化-还原控制,上游来水中的铁元素对于桥水库蓝藻暴发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防止于桥水库出现藻类暴发的水质恶化事故,需要采取两种关键措施,一是严格控制上游选矿企业富含铁元素尾水的排放,以降低入库水流中铁元素的含量,二是采取底泥氧化或人工曝气等原位技术抑制底泥中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49.
湖北省近50年风灾灾情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灾是湖北省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每年对高层建筑施工、电力、通信设施等造成较大损失,还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利用湖北省1963~2011年的风灾灾情资料,分析了全省各地风灾灾情发生的频次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湖北省的风灾灾情与地理分布相关,全省风灾灾情可分为4个区域带,兴山-保康、宣恩、五峰-宜昌、荆州-公安一带,是风灾灾情出现的最大风险区,其中兴山、长阳两地为最高发频次地区,而鄂西北等地很少出现风灾灾情;其次,这些灾情,季节性较强,93.9%风灾灾情出现在春夏两季,而秋冬两季出现风灾灾情较少;从1963~2011的风灾灾情5个10a统计资料来看,风灾灾情出现增加的趋势,两个高峰年相隔约25a,而高峰灾年3a左右。  相似文献   
50.
为进一步加强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基于北京市1998—2018年发生的43起重大级别及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数据信息,从类型、时间和地点及人群分布3个维度分析其特征,并结合风险评估的一般流程和步骤,根据传染病、食物中毒、工业中毒、饮用水污染4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采用文献调查方法建立4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评估体系,利用该体系对43起事件开展评估,结合评估结果提出措施。结果表明:北京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2002—2003年间发生较为频繁;顺义区、海淀区、朝阳区发生事件较多;学校及工作地等人员密集场所容易发生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极高和高风险级别事件集中于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类别。最后从构建全过程风险预警体系等3个方面提出的应对措施,为北京市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