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6篇
安全科学   10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59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采用活性炭三维电极电解法对低浓度苯乙烯废气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电化学反应器能够有效去除苯乙烯,降解效果与外加电压、气体停留时间等因素关系密切;反应器使用NaCL为电解质,电压为10V,对150ppm低浓度苯乙烯有机废气的去除率可达57.2%。  相似文献   
62.
葛维翰  黄龙  张晨 《化工环保》2023,(5):638-643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金属有机骨架(MOF)材料MIL-101、UiO-66和HKUST-1,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了表征,考察了3种MOF材料对苯乙烯的吸附性能。表征结果显示:3种MOF材料均具有较好的分散性、晶体颗粒均匀;MIL-101、HKUST-1和UiO-66的比表面积分别为2 510,1 147,742 m2/g。实验结果表明:在MOF材料用量3.0 g、温度25℃、压力101 kPa的条件下,MIL-101、UiO-66和HKUST-1对苯乙烯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795,197,126 mg/g;MIL-101对苯乙烯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MIL-101吸附苯乙烯的过程分为表面吸附、颗粒内扩散和微孔吸附3个阶段,3个阶段对苯乙烯吸附量的贡献率分别为32.5%、61.8%和5.7%;3次连续吸附-脱附实验后,MIL-101对苯乙烯的吸附量基本保持不变,脱附率为98%,远高于木质活性炭(68%),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和可再生性。  相似文献   
63.
盛夏,烈日当头,骄阳似火。吉林石化公司年产32万吨苯乙烯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红旗飘扬,人影攒动,数百名工人正在施工现场忙碌着。焊接管线、安装设备、墙体装饰、回填土方,几台大型起吊机早已在此待命……第一脱氢反应器DC-301设备——这个从国外引进的超大设备,高29.60米,直径5.38米,重量为205.22吨,承担着乙苯脱氢反应生成苯乙烯的重要使命,堪称苯乙烯装置"心脏"单元的"心脏"。它不仅是  相似文献   
64.
正2013年12月17日加拿大环境部已将4种物质从其《非国内物质清单》移入其《国内物质清单》。这4种物质是:1)草酸锰(CAS登记号:640-67-5);2)二乙撑三胺四(亚甲基膦酸)钠(CAS登记号:68399-68-8);3)2,5-呋喃二酮与苯乙烯和(1-甲基乙基)苯丙酯的调聚物的铵盐(CAS登记号:174391-76-5);4)乙烯基苯与苯乙烯和氨甲基化乙烯基乙苯N-(2-吡啶基甲基)衍生物的聚合物的硫酸盐(CAS登记号:1062586-89-3)。  相似文献   
65.
本文介绍定量RBl分析方法在某石化公司环氧丙烷/苯乙烯装置风险评估中的实施过程,对装置中的容器和管道进行风险分析,并基于其潜在的损伤机理和风险等级给出适宜的大修检验策略。在保证检验有效性的前提下,优化检验资源,降低运行风险,以满足装置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的需要。  相似文献   
66.
废旧泡沫塑料裂解制苯乙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苯乙烯是一种热塑性塑料,由于它具有质硬、透明、钢性、电绝缘性、低吸水性、价格低廉等优点,已成为当今世界四大塑料之一。由此产生的大量“白色垃圾”,亦成为当今环境保护面临的一大难题。对废聚苯乙烯进行裂解处理,既可消除“白色垃圾”,又可获得重要的化工原料...  相似文献   
67.
改性玉米秸秆材料的制备及吸油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粉末状玉米秸秆(Raw corn stalks,RCS)为基体,甲基丙烯酸丁酯和苯乙烯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高吸油复合材料(Butylmethacrylate and styrene grafted corn stalks,BMS-CS).实验确定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在50℃,引发剂硝酸铈铵为2.0mmol·L-1,单体甲基丙烯酸丁酯和苯乙烯浓度分别为0.6mol·L-1、0.012mol·L-1,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质量分数为0.1%(相对于RCS的质量)的前提下反应25h.同时,实验考察了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及保油时间等对材料吸油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对改性前后样品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BMS-CS表面变得粗糙且呈毛刺状,具有较多不规则的褶皱;结晶度的下降也印证了粗糙度的增加;红外图谱中新出现的酯基和苯乙烯基的吸收峰说明亲油单体被接枝到RCS表面;两种原因共同促进了改性材料吸油性能的增加.吸油数据显示,常温下RCS和BMS-CS的吸油量分别为5.23g·g-1和20.12g·g-1,后者是前者的3.85倍,即改性后的材料吸油性能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8.
用~(32)P后标记方法,对一组22例接触苯乙烯的工人和8例未接触苯乙烯(空白)的工人进行测试,其静脉血中的淋巴细胞有4例(高浓度,大于40ppm)发现DNA-环氧苯乙烯加合物;而另外接触高浓度苯乙烯、低浓度苯乙烯和空白试样中,均未发现。在已测出的4例中,加合物形成水平为0.07—3.38加合物/10~7正常核酸,DNA的总损伤水平为5—9加合物/10~7正常核酸。 用小牛胸腺DNA、四种脱氧核苷3′-单磷酸分别与环氧苯乙烯进行体外反应,然后用~(32)P后标记法测定产物中的DNA加合物,初步确证有六种加合物及其衍生物存在,修饰位置是鸟苷碱基。并确证了其中三种加合物的化学结构,另外几种加合物的结构有待进一步鉴定。 ~(32)P后标记法测DNA加合物,灵敏度高达1加合物/10~(10)正常核酸,近于人体二倍体细胞基因水平(1.2×10~(10)碱基)。  相似文献   
69.
环境水面苯乙烯挥发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苯乙烯的各类特性,对环境的危害以及苯乙烯的挥发机理。对环境水面上的苯乙烯在不同气象条件(风速,水面温度)下的挥发速率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影响苯乙烯挥发特性的诸因素。得到了苯乙烯挥发的实验关联式。结果表明,环境水面上的风速与水面温度对苯乙烯的挥发速率均存在影响,风速对苯乙烯挥发速率的影响要大于水温。  相似文献   
70.
实验采用微电解-生物滴滤联合装置净化气态苯乙烯,苯乙烯进气浓度控制在320~548 mg·m~(-3)之间,停留时间(RT)为108 s,电流为50m A,喷淋液pH为6.0~6.5.结果发现,稳定后苯乙烯去除率能维持在95%以上.微电解产生的活性物质能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并可通过协同作用改善系统的运行性能.稳定运行阶段,实验中外加电流从50 m A上升到150 m A时,苯乙烯的去除效率增加,且明显高于无电流作用时的去除效率.喷淋液pH对苯乙烯去除率的影响较大且复杂,有外加电流时的实验最佳pH比无电流时更偏酸性.当系统有适量的H+存在下,有利于生物膜中的还原反应,但pH值过小会影响微生物正常的新陈代谢,因此,喷淋液的pH值存在一最佳值.系统关停10 d后重启,气态苯乙烯的去除效果在第4 d就能恢复.根据扫描电镜结果,挂膜后填料表面的微生物种类和形态比较丰富,主要与微生物降解的初始目标物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