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2篇
安全科学   3篇
综合类   36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Hg^2+对萍蓬草光合膜超微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生态环境》2002,18(1):26-30
  相似文献   
32.
对龟足(Pollicipes metella)精子发生和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精子发生属于变态型.细胞由多边形变为椭圆形到长梨形直至弹开成线形;胞核由椭圆形逐渐变长弯曲成U形,最后变为细长形;中期精子细胞出现的椭圆形附属小滴也弯曲成U形,最终成长柱状.早期、中期、后期精子细胞出现核周微管及核囊,核周微管及核囊在成熟精子中消失.精子为前中部带有一个长柱状附属小滴的线状结构(长约36μm),可分为顶体、颈部、中段和尾部四部分.顶体为锥状(约0.6μm),顶体后的基体发出轴丝,轴丝纵贯末端.核细长线状(约16μm).附属小滴长柱状(约8μm),内有棒状致密斑.核、附属小滴与轴丝并行.鞭毛为典型的“9 2”结构。  相似文献   
33.
1,2,4-三氯苯对蚯蚓生长和表皮及肠道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自然土壤法对蚯蚓进行1,2,4-TCB急性暴露实验,研究了不同剂量的1,2,4-TCB对蚯蚓存亡、生长和表皮及肠道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2,4-TCB对蚯蚓14d半致死浓度为890.295mg·L-1;暴露剂量和培养时间均对蚯蚓生长抑制率产生正相关显著影响,但交互作用不显著;暴露于50mg·kg-11,2,4-TCB时,蚯蚓表皮分泌细胞增多,角质层增厚或上角质层损伤,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凹陷形成一定的溃疡面或呈撕裂分散状,第14天时,上角质层和肠道粘膜上皮细胞损伤均有所恢复;当暴露浓度为400mg·kg-1时,蚯蚓的角质层明显增厚,表皮出现大量的分泌细胞,肠上皮组织呈一定程度的撕裂并少量脱落,第14天时角质层变薄,分泌细胞减少,上角质层破损加剧,肠上皮细胞撕裂严重并持续脱落。第14天电镜观察显示:暴露浓度为50mg·kg-1时,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嵴不清晰或断裂,结构模糊;暴露浓度为400mg·L-1时,部分线粒体空泡化或内部有絮状沉淀,嵴变短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34.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已有报道显示潮间带微塑料含量相对较高,然而微塑料对栖息于潮间带生物影响的研究开展相对较少。本文采用近海沉积物中的代表性物种-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作为受试生物,以10 μm荧光聚苯乙烯微粒(PS)作为目标污染物,初步研究了海水暴露途径下沙蚕对PS的摄入、蓄积和排出情况,以及沉积物暴露途径下微塑料对沙蚕掘穴行为影响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情况。结果表明,沙蚕摄入荧光PS的量在48 h内随时间而呈线性增加;转移到干净海水中后,体内残留PS数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96 h后体内PS残留百分比只有2.2%。然而,沉积物途径暴露14 d后沙蚕在干净沉积物中的掘穴时间显著延长,并且摄入PS微粒可造成沙蚕体壁表皮细胞凋亡和肌肉细胞线粒体水肿。沙蚕掘穴行为的改变很可能与其线粒体功能损伤有关。本研究强调了行为学指标在评估微塑料对底栖动物沙蚕毒性效应中的敏感性。研究结果期望为深入探讨微塑料致毒机理及科学评估微塑料的生态风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5.
钱莲文  吴文杰 《生态环境》2014,(7):1136-1140
中国的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是中国速生丰产林基地,森林土壤多呈偏酸性和酸性,为富铝化酸性土壤,容易造成植物铝毒害。A-61/186(Populus×enramericana cv.)是澳大利亚 L.D.Pryor 博士选育的半常绿杨树无性系(semi-evergreen poplar clone),母本为美国南方种的落叶型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s Marsh),父本为原产智利的常绿品种欧洲杨智利变种(Populus nigra cv.Chile),是中国林科院郑世锴研究员于1987年从巴基斯坦引入中国的3个常绿杨品系之一,适合热带亚热带种植。以常绿杨A-61/186(Populus×euramericana cv.)根冠细胞为材料,采用水培酸铝胁迫实验,在胁迫30 d、60 d和90 d时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进行根冠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及拍片,研究在酸铝胁迫下浓度和作用时间对其超微结构的影响,探究铝毒条件下杨树根冠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并为根冠细胞铝毒亚显微水平评价提供资料。结果表明,随着铝浓度的升高,根冠细胞壁溶解断裂;细胞基质由凝胶态向分散碎块转变;淀粉粒数量有减少的趋向,淀粉质体数量有增加的趋向,而淀粉粒堆重心偏向由明显到不明显的趋向。随着铝作用时间的延长,根冠细胞在60 d浓度0.370 mmol·L^-1淀粉粒急剧减少;在90 d浓度0.666 mmol·L^-1淀粉粒质体急剧减少;淀粉粒堆或淀粉质体堆无重心偏向。  相似文献   
36.
细胞器结构是生物细胞功能的基础,而重金属会对细胞器结构产生毒害效应,进而破坏生物的组织器官完整性及生理代谢功能,汞对生物结皮细胞器超微结构的影响尚未见报道。为探究汞胁迫对齿肋赤藓生物结皮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将叶肉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汞溶液中(0、10、20、30、40、50和60 mmol·L~(-1)),连续培养7 d,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叶肉细胞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汞浓度在20~60 mmol·L~(-1)时,齿肋赤藓生物结皮的细胞器超微结构随汞浓度增加逐渐发生变化,细胞壁逐渐模糊,出现质壁分离现象,液泡出现一定的空泡化,叶绿体膜破损,类囊体、基粒及基质片层消失,细胞核解体及核仁消失。综上所述,齿肋赤藓生物结皮在低汞浓度时可维持有机体免受毒害,表明齿肋赤藓生物结皮有一定的重金属胁迫耐性,但超过阈值(20 mmol·L~(-1))时,出现汞胁迫伤害,且随汞浓度增加,胁迫毒害效应加剧。本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区非维管植物(齿肋赤藓)适应重金属胁迫环境理论及抗性物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
汞对水花生愈伤组织生理及超微结构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Hg胁迫对水花生致密型愈伤组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活性氧水平、抗氧化酶活性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Hg施加浓度的增加,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叶绿素a/叶绿素b逐渐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升后降,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逐渐下降趋势;同时,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均呈逐渐上升趋势.电镜扫描结果发现,Hg胁迫破坏了细胞膜系统,特别是对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不可逆的损伤,所观察到的核膜破裂方式主要是超量分泌膜泡.Hg对水花生愈伤组织的致死浓度范围为20~40μmol·L-1.  相似文献   
38.
优质蛋白玉米籽粒超微结构与品质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两个优质蛋白玉米(QPM)群体(T34QPMC3和陕综5号/O2C0)为试材,采用胚乳硬质度0,1,2,3,4五级分类法,对籽粒进行分析、观察.结果表时:胚乳硬质度越高,籽粒物理性状越好,蛋白质品质越差;硬质度越低,籽粒物理性状越差,蛋白质品质越好.在半硬质胚乳奥帕克-2玉米中,胚乳硬质度、籽粒密度的差异主要表现于胚乳内部组织,而胚乳边缘组织无差异.胚乳内部组织结构的疏密排布、淀粉粒形状、均匀住、角质化程度决定了籽粒物理性状的优劣;胚乳内部组织中基质蛋白形态、密度以及与淀粉粒结合紧密程度决定了优质蛋白玉米胚乳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39.
中国对虾血细胞包掩作用的超微结构和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鳗弧菌注射中国对虾,对其体内血细胞的包掩作用进行了超微结构和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表明:在注菌的对虾体内,包囊产生于多种器官和组织,在释放颗粒的过程中,半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的表面即发生变化,开始与周围细胞相粘接;在包囊中心是电子不透明的非结构团块;含吞噬泡的透明细胞也常被包围在包囊内,构成包囊的血细胞中细胞器趋于退化,在组织化学上表现为细胞中的RNA大为减少,色氨酸几乎消失;然而,包囊从开始形成起,就呈Chevrement铁氰化钾法强阳性反应,此反应可被Barnet碘液法封闭.推测这一现象与黑色素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40.
Cd2+胁迫对竹叶眼子菜的毒理学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浓度Cd2 处理5 d的竹叶眼子菜为实验材料,分析了叶片的光合色素、抗氧化系统、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应答反应,并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叶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随着Cd2 处理浓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而MDA和可溶性糖含量上升;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分别在2 mg L-1和4 mg L-1时达到峰值;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相对分子质量(Mr)为52.1×103、42.9×103、27.4×103和14.1×103的多肽合成量逐渐减少,但Mr为18.1×103的多肽的合成量增加;叶绿体膨大、解体;线粒体嵴突肿胀、空泡化;核仁分散、核膜断裂、核质散出.结果表明: Cd2 对竹叶眼子菜的光合结构、细胞保护系统以及细胞结构的完整性等都产生明显破坏作用,最终将导致植物死亡.其中SOD、叶绿素和蛋白生物合成各指标的反应较灵敏,可作为水体Cd2 污染的监测指标. Cd2 对竹叶眼子菜的半效应浓度为2.97 mg L-1.图8参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