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4篇
安全科学   128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54篇
综合类   271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1.
依据2007年4月对南黄海调查所得的溶解有机碳(DOC)数据,初步分析了南黄海DOC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7年春季南黄海DOC的质量浓度为0.91~2.69 mg/L,平均值为1.62 mg/L,北部近岸DOC浓度高,长江口北部海域及南黄海中部外海DOC含量较低;在垂直方向上,10 m层DOC含量略高,各水层量值相差不大。DOC的分布趋势主要受控于水文结构,某些河口海域,生物生产对DOC含量也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72.
浙江南麂海域双壳贝类的腹泻性贝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在我国浙江南麂海域的分布,于2006年4月~2007年3月在浙江南麂海域的主要水产养殖区设立了六个采样点,以厚壳贻贝、条纹隔贻贝、紫贻贝、虾夷扇贝、太平洋牡蛎、野生牡蛎为对象逐月采样,用小白鼠生物测定法进行腹泻性贝毒测定。结果显示,南麂海域DSP检出率和超标率都较高,分别达到了63.3%和56.7%;DSP检出率和超标率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DSP地理分布范围较广,几乎包括了整个南麂海域;易于积累DSP的主要贝类为养殖的虾夷扇贝和紫贻贝,野生的牡蛎、条纹隔贻贝和厚壳贻贝。  相似文献   
73.
Sixteen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and 28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were measured at a 2-cm interval in a core sample from the middle of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for elucidating their historical variations in inflow and sources. The chronology was obtained using the 210Pb method. PAHs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generally with depth and two climax values occurred in 14–16 cm and 20–22 cm layers, demonstrating that the production and usage of PAHs might reach peaks in the periods of 1956–1962...  相似文献   
74.
环球扫描     
两极秋千效应在末次冰期(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时代,格陵兰岛和南极洲之间千年温度尺度变化的异步关系已经导致了两极秋千效应,而这种两极秋千效应使大西洋的经向环流发生了逆转变化。过去数千年,南极洲与北大西洋之间的温度变化幅度大约在1至3度之间。这两个不同的冰芯被欧洲南极冰  相似文献   
75.
南黄海表层海水重金属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根据1997~2004年每年1次的南黄海表层海水重金属(As、Cd、Cu、Hg、Pb、Zn)及有关环境因子的调查数据,重点研究了2003-10南黄海表层海水重金属的分布特征、控制其分布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以及8 a的年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3-10南黄海表层海水中As、Cd、Cu、Hg、Pb、Z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33、0.078、1.41、0.0036、0.37、6.21μg/L.8 a中重金属除Zn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外,其它元素变化较小.重金属的分布模式与离岸距离有关,即除Pb外,在离岸较远的南黄海中部地区含量较低,而近岸海区则普遍较高,这种分布模式典型地体现了人类活动对近海的影响.对于重金属在局部海区的分布,亦存在其它控制因子,如Pb受大气沉降影响较大, Cd与海水盐度和pH密切相关, Hg受海水中有机碳浓度影响较大,沉积物再悬浮影响着As的浓度与分布, Cu、Zn则典型地受到了径流和排污的影响.8 a海水重金属浓度的均值皆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ERI)分析2003年6种重金属的叠加生态效应,结果显示海水总的重金属生态危害指数较可发生重金属生态危害的ERI值小一个数量级,这从重金属的角度说明南黄海海水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76.
为了对南黄海进行生态动力学模型研究,不但需要选取合理的生态变量和生化过程及过程参数,而且还需要模型能够客观地再现该海域关键的物理过程.在建立波浪-环流-潮流共同作用的中国近海水动力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物理过程下的南黄海三维浮游生态动力学模型,旨在通过数值模拟认识南黄海的生态动力特征,并探讨关键的物理过程对生态的影响,特别是潮流和波浪混合对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的作用机制.本文先给出理论模型及模型配置.  相似文献   
7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考察队和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简称千烟洲站)的历代科研工作者从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到农业科技攻关示范,再到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一步一个台阶,不仅为红壤丘陵区的生态恢复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在南方红壤丘陵区典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机理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论文以千烟洲站的发展为主线,对南方山区生态环境观测成果与发展进行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78.
中国膜产业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膜产业总产值从1993年2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08年200亿元.本文从科研、政策、市场三方面对中国膜产业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国家不断重视膜技术的相关研究,几大重点研究计划都将其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科研经费投入也日益增大;国家对海水淡化和污水资源化的日益重视,为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海水淡化、中水回用、饮用水和工业节水等都是膜产业发展的重要市场,膜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9.
南麂列岛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6年4月~2007年3月采集浙江省南麂列岛海域水样,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季节动态以及赤潮生物的现状.共鉴定浮游植物93种,其中硅藻35属68种,甲藻11属21种,蓝藻1属2种以及金藻1属2种.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类在不同季节各有不同.南麂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较高,年平均细胞丰度达到319.03 cells/mL,高峰区集中分布在春季和夏季.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多项生态学指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