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9篇
  免费   529篇
  国内免费   1786篇
安全科学   158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983篇
综合类   4668篇
基础理论   715篇
污染及防治   555篇
评价与监测   712篇
社会与环境   824篇
灾害及防治   186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37篇
  2022年   273篇
  2021年   275篇
  2020年   297篇
  2019年   264篇
  2018年   242篇
  2017年   288篇
  2016年   364篇
  2015年   437篇
  2014年   338篇
  2013年   475篇
  2012年   492篇
  2011年   564篇
  2010年   358篇
  2009年   394篇
  2008年   376篇
  2007年   417篇
  2006年   409篇
  2005年   327篇
  2004年   235篇
  2003年   243篇
  2002年   216篇
  2001年   174篇
  2000年   179篇
  1999年   179篇
  1998年   133篇
  1997年   129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6篇
  1973年   7篇
  197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污染控制中混合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惠 《环境技术》2004,22(4):39-42
论述优势混合菌的选育混合菌在废水污染物的降解及废物资源化中的作用,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2.
水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生态环境建设也对水文情势产生重要影响,两者密切相关.黄土丘陵沟壑区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同时这一地区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重点区域,研究这一地区的水与生态环境建设间的相互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流域--延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水文站监测数据及土壤水分和植被生长的有关研究,综合分析后认为:①人口快速增长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需要更多的水资源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用水受到直接威胁;②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建成植被减少了河川径流,由于植被蒸腾过度消耗土壤水库中的水分,一些地方出现土壤干层;③水资源的不足不仅限制了进一步的植树种草,而且也对建成植被产生了不利影响,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小老树",从而使植被的生态环境效益受到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生态环境建设与水的关系,提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3.
黄河耗氧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泥沙对其参数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黄河干流1980,1992~1999年耗氧性有机物污染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高锰酸盐指数(CODMn)与泥沙含量监测数据间的相关分析和模拟实验研究,探讨了泥沙对CODMn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1)由于泥沙中腐殖质的成分之一富里酸能溶解于酸,在水样加酸处理过程中将进入水相,且富里酸能被化学氧化剂所氧化,但在自然条件下很难发生生物氧化和消耗水体的溶解氧,因此,由于泥沙的影响,CODMn夸大了耗氧性有机物的污染;(2)黄河干流河水的生化需氧量(BOD5)从上游至下游存在增加的趋势;(3)1992年干流河水的BOD5显著大于1980年的BOD5,在1992~1999年间,河水BOD5的年均值存在上升的趋势,枯水期均值存在上升的趋势,而丰水期均值的增长趋势不明显,由此表明,耗氧性有机污染物的点源排放在增加,而面源排放的增长趋势不明显,甚至存在降低的趋势;(4)黄河干流的耗氧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来自点源排放,BOD5的点源与面源负荷的多年均值之比为2 81.  相似文献   
994.
长江输送颗粒态磷的生物可利用性及其环境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模拟不同采样时间长江输送悬浮态颗粒物实验,通过测定藻类增长潜力来讨论颗粒态磷的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悬浮物中生物可利用磷(SSBAP)含量在不同采样时间(2001年2月、5月、12月和2002年8月)的平均值分别为(288 3±49 4),(228 2±38 2),(251 6±32 9)和(182 0±8 1)mg·kg-1.不同藻种的SSBAP BAP平均值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lnosa)54 2%,斜生栅藻(Scendesmusobliquus)60 3%.在4次采样中,通过大通站的BAP浓度均大于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值(0 02mg·L-1),说明SSBAP对长江流域、河口及近海区营养盐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颗粒态磷是长江河口及近海区富营养化的潜在污染源,它对河口及近海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95.
利用组件MapObjects开发汉江水污染控制信息系统。该系统综合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 ,实现了汉江流域的水环境信息的集中、高效管理 ,以及流域水污染的预测、评价。为及时制定汉江流域的水污染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996.
湘江铜霞段镉环境容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镉是一种毒性很强的累积性重金属污染物,在<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是第一类污染物.为了控制湘江铜霞段的镉污染,根据该段水环境功能要求及水力学特征,在分析多年水文参数和相应环境监测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稳态二维模型建立了该江段镉环境容量模型.经用该段2002年的3月、6月、9月和12月份的有关监测数据检验,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为1.38%~21.4%,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该模型可用于该江段镉环境容量及水体中镉浓度时空分布的预测预报,对强化该江段环境管理、实施区域含镉废水污染源总量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7.
夏季闽江CDOM的空间分布与降解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程琼  庄婉娥  王辉  陈苇  杨丽阳 《环境科学》2019,40(1):157-163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技术(EEMs-PARAFAC)以及微生物和光降解实验等方法,分析夏季闽江下游-河口区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的组成、分布及其降解特征.结果表明,闽江下游-河口区CDOM存在三类荧光组分:类腐殖质、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类腐殖质是河段CDOM的主要荧光组分,在河口区随着盐度增加主要的荧光组分逐渐变为类蛋白质.CDOM的丰度变化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河段CDOM的吸收系数a(280)较低,进入市区后有所增加,到了郊区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在河口区迅速下降;保守估计福州市区对闽江CDOM的贡献为8%.河段a(280)易被微生物降解和光降解,降解率分别为(28±8)%和(44±7)%,其生物可利用性和光化学活性远高于受海源CDOM影响的河口区;类腐殖质、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荧光组分在河段具有较高的光化学活性,降解率分别为(75±0.5)%、(58±21)%和(73±3)%,但不易被微生物降解,而且在28 d微生物培养后出现类腐殖质的累积.  相似文献   
998.
从新疆某地典型城-郊-乡梯度带采集了77个表层(0~20 cm)土壤样品,基于GIS技术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各梯度带表层土壤中Hg、As、V、Co、Ni、Cu、Zn、Cd、Pb和Sb等10种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主要来源。结果表明:Hg元素在城区、郊区和乡村表层土壤中的平均含量均超出研究区土壤背景值,As元素在城区和郊区表层土壤中的平均含量超出背景值,Zn和Pb元素在城区表层土壤中的平均含量超出背景值,其余元素在3个梯度带表层土壤中的平均含量均低于相应的背景值。研究区表层土壤中,V、Co、Ni、Zn、Cd、Pb和Sb等7种元素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相似,均呈现沿城市化梯度带分布的地带性格局;As、Cu和Hg等3种元素的空间分布呈现岛状格局。来源分析结果表明,各梯度带表层土壤中的微量元素的来源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999.
开展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建立合适的河流健康评价体系是解决河流健康问题的前提和实现河流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黄河自上而下生态环境现状迥异,水生态环境脆弱,寻求一种或多种适合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国内外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在黄河流域的应用进展,总结了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指数(B-IBI)、着生藻类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及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法的主要指标,以及黄河流域不同区域生物种类的评价指标,分析了各评价方法优缺点及应用范围,并根据目前研究基础评述了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对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指示生物的选择及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法的研究等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00.
以海口市美舍河市区河段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雨季分别采集降雨径流以及降雨径流汇入后的河流瞬时水样,测定并分析主要重金属元素的浓度及其变化规律,探讨其对降雨径流的动态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径流对河流可溶态污染元素质量浓度的贡献不突出,对可溶态锌(Zn)、砷(As)、镉(Cd)、硒(Se)具有一定稀释作用,排水口下游 3 m处是可溶态铬(Cr)、锰(Mn)、钴(Co)对降雨径流响应最显著区域;降雨径流对各悬浮态元素质量浓度贡献较大,排水口下游7 m处是绝大多数悬浮态元素对降〖JP〗雨径流响应最显著区域;Mn、Zn、Cr、镍(Ni)、As、Co、Cd 7种元素的总质量浓度对降雨径流的动态响应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其中,排水口下游3 m处是Cr、As总质量浓度对降雨径流响应最显著区段,排水口下游7 m处是Mn、Co、Ni、Zn及Cd总质量浓度对降雨径流响应最显著区段。降雨径流对河流主要污染元素年输入总量估算结果表明,海口市建成区降雨径流向美舍河等受纳水体直接年输入量最大的是Mn和Zn,其次是Cr、As、Ni,Se与Cd的年输入量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