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3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333篇
安全科学   535篇
废物处理   36篇
环保管理   182篇
综合类   1266篇
基础理论   163篇
污染及防治   80篇
评价与监测   95篇
社会与环境   66篇
灾害及防治   53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1 毫秒
961.
生物流化床的床层膨胀行为直接与生化反应区的水动力学和效率相关 ,床层膨胀特性是进行合理设计和运行的重要依据。目前流化床设计一般没有考虑生物膜的影响 ,但生物颗粒的流化行为有别于光滑载体 ,因此需要对曳力系数Cd 和膨胀特性方程中的ui 进行必要的修正。在综合分析基础上 ,探讨了优化两相流化床设计和运行的程序和方法  相似文献   
962.
以PM2.5和O3浓度超标为表征的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已成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问题,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探究PM2.5与O3的协同控制近年来成为大气污染防控的热点.本文基于WRF-Chem模式,结合气象、大气污染物观测数据及MEIC排放清单等数据,依据不同比例的NOx和VOCs减排量,设计了36组减排情景,模拟了长三角地区PM2.5和O3复合污染时段的空气质量状况.同时,利用综合经验动力学(CEKMA)方法,综合考虑NOx和VOCs减排的边际效益成本和环境健康效益,评估了长三角地区NOx及VOCs减排对PM2.5和O3大气污染控制的影响.最后,定性并定量地研究两者的协同关系及协同减排效果,给出了该区域在复合污染情景下的先侧重VOCs、后侧重NOx减排的协同优化路径,采取先减少NOx排放约70%(或60%)且减少VOCs排放约10%(或20%),再削减剩余VOCs及NOx排放量的方案,减排的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效率可以分别达到最优路径的90%(或80%)以上,而等比例同时减排NOx和VOCs对区域空气质量的改善反而是效果不佳的 减排方案之一.研究方法和结论对区域大气环境的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我国其他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及相关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63.
近年来,海洋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为考察重金属对海洋藻类的生物毒性效应,进而评估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一次性培养的实验方法,测定了2种重金属Hg(Ⅱ)和Pb(Ⅱ)对8种海洋单细胞藻的急性毒性效应,包括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 Hada)、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  相似文献   
964.
空气和废气中10种醛酮污染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以2,4-二硝基苯肼酸性饱和液吸收空气和废气中的醛和酮,所形成的腙衍生物以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本法预处理回收率为90%~110%,最低检则限为1~5ng,线性工作范围为5~300 ng。可测定空气和车间空气中的10种醛和酮类污染物。   相似文献   
965.
以农业面源污染阻控为目标的河流生态缓冲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流生态缓冲带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国家已将河流生态缓冲带的构建与维护作为控制流域面源污染的关键措施.针对河流生态缓冲带的农业面源污染阻控功能,梳理了河流生态缓冲带的研究进展.基于河流生态缓冲带类型的划定,重点总结了河岸植被缓冲带的阻控机制及影响阻控效果的主要因素、氮磷削减途径和缓冲带生态构建模式,并就植被...  相似文献   
966.
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PCPs)是一类新污染物,对水生生物具有潜在危害.为探究宁夏入黄排水沟中PPCPs的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利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21种PPCPs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宁夏入黄排水沟中目标PPCPs的总浓度范围在47.52~1 700.96 ng·L-1之间.其中,环丙沙星、对乙酰氨基酚、二苯甲酮-3和避蚊胺的检出率大于80%;检出浓度最大的5种化合物分别为对乙酰氨基酚、避蚊胺、咖啡因、二苯甲酮-3和左氧氟沙星,浓度最大值分别为597.21、563.23、559.00、477.28和473.07 ng·L-1.空间分布上,排水沟中PPCPs的污染程度呈现出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的分布特征,入黄口采样点PPCPs总浓度范围为124.82~1 046.61 ng·L-1.来源分析表明,宁夏入黄排水沟中磺胺嘧啶和土霉素主要来自于畜禽养殖,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主要来源于医疗废水,三氯卡班和三氯生来自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咖啡因和避蚊胺主要来自于生活污水.入黄排水沟中双氯芬酸、西咪替丁、三氯卡班和三氯生的污染程度与区域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宁夏入黄排水沟中左氧氟沙星、双氯芬酸、吉非罗齐、二苯甲酮-3和三氯卡班表现为高风险;值得关注的是,大多数采样点PPCPs的综合生态风险表现为高风险.  相似文献   
967.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土壤和地表灰尘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对城市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已成为国内外城市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从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其时空特征、污染源解析方法、生态和健康风险这3个主要方面,对国内外城市土壤和地表灰尘重金属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即研究土壤和地表灰尘重金属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影响机制,通过丰富验证方法加强重金属来源解析模型结果的可靠性研究,加强来源驱动下重金属化学形态差异和地表灰尘短期累积污染过程的研究,完善暴露参数并深入探究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对其生态和健康风险的影响,以提高风险预测水平.  相似文献   
968.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不同初始砷浓度和不同nZVI投加量等条件下,nZVI去除As(III)和As(V)的动力学过程和除砷性能.结果表明,nZVI可快速有效地去除As(III)和As(V),除砷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As(III)的去除速率明显快于As(V).在砷浓度为5 mg·L-1时,As(III)去除速率常数达最大值0.30 g·mg-1·min-1,为As(V)去除速率(0.034 g·mg-1·min-1)的8.8倍.Weber-Morris粒子内扩散模型拟合结果表明,nZVI除砷速率是由外扩散和颗粒内扩散共同控制的.分析反应平衡时砷浓度测定结果,发现不同砷浓度条件下nZVI对As(III)的去除量为As(V)的1.5~2.6倍,nZVI对砷的去除量随初始砷浓度增加而降低,随nZVI投加量增加而增加.砷浓度为50.0 mg·L-1时,As(III)和As(V)去除量达到最高,分别为152.14 mg·g-1和62.02 mg·g-1,均高于传统(羟基)氧化铁对As(III)和As(V)的去除量.因此,nZVI可高效去除水中As(III)和As(V),且用于修复以As(III)污染为主的地下水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969.
介绍了MODIS数据晴空和薄云下水体的有效识别算法——CH2/CH1比值方案,并应用于2007年淮河流域大洪水事件,选取泄洪前、泄洪期和退水期3时相的MODIS数据进行水体识别分析,有效确定洪水淹没区。利用GIS技术提取洪水淹没区土地利用信息,进一步统计安徽省沿淮县市淹没区土地利用各类型的面积,从而为区域洪水灾害评估提供参考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已在ArcGIS中建成模型,为洪水监测业务服务。  相似文献   
970.
以北方某工业搬迁地块为研究对象,开展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采集地块内300件土壤样品和15组地下水样品进行检测,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数据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地块内地下水中污染物均未超标,土壤中有机污染物氯仿超标,采用单因子指数评价,重金属Pmax均小于1,未造成土壤污染,有机污染物中氯仿Pmax为11.93,造成土壤重度污染。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地块内所有采样点位P综合max最大值氯仿为8.44,土壤的氯仿属于重度污染,地块内重度污染点位占比3.33%,中度污染点位占比3.33%,轻度污染点位占比1.67%,尙清洁的点位占比3.33%,清洁的点位占比88.33%。采用ArcGIS差值模拟分析,氯仿主要污染区域为生产三车间及其周边区域,污染深度0~5.5m范围。对地块开展进一步的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地块内超标点位的污染物氯仿致癌风险范围为1.79E-06~2.40E-05,均大于1.00E-06,致癌风险不可接受,主要暴露途径是通过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