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8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144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38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渗透蒸发技术是一种新型膜分离技术,主要用于有机溶剂脱水、水中脱除有机物与有 机物之间的分离。本文主要介绍渗透蒸发技术在脱除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52.
简述了废水中可吸附有机卤化物(AOX)的定义、来源和危害,以及国内外废水中AOX排放的相关法规。详细介绍了微库仑法、中子活化法、三维荧光法等AOX测定方法,以及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3种AOX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工业废水中AOX的检测、表征及其针对性处理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3.
超临界水氧化方法处理含酚废水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在亚临界及超临界条件下,在间歇式、连续式反应器中研究了温度、压力、停留时间对苯酚去除率的影响。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反应温度和压力的升高,停留时间的延长,苯酚的去除率提高;在很短的停留时间内,苯酚的去除率可达96%以上。对苯酚氧化中间产物的研究证明了该技术的氧化彻底性。  相似文献   
54.
H2O2/Fe^2+氧化偶合混凝法处理干膜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前  李义久  李树平  倪亚明 《四川环境》2001,20(1):13-15,20
本文研究了H2O2/Fe^2+氧化偶合混凝法处理印刷电路板厂干膜废水。讨论了包括过氧化氢浓度、亚铁离子浓度、pH值、时间和混凝pH值等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当过氧化氢浓度为457.0mg/L、铁离子浓度为400mg/L、氧化pH值4.0、反温度为40℃、反应时间180min时,COD去除率达84.7%,出水的水质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55.
采用"SH-A节能型强化生物脱氮除碳工艺"进行煤焦油加工废水处理的研究,讨论了各个处理环节的运行情况和处理效果。经该工艺对煤焦油加工废水进行处理后,COD、NH-N和矿物油的去除率均可达到98%,色Cr 3度和酚的去除率均可达到99%,氰的去除率可达到95%,各项指标均可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  相似文献   
56.
使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广西3个污水处理厂(P1、P2、P3)中17种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s)。结果显示,共检测出10种PFASs,检出率为33.3%~100%。进、出水中PFASs质量浓度分别为32.0~86.4和23.0~39.6 ng/L。全氟丁烷磺酸(PFBA)、全氟戊酸(PFPeA)和全氟辛酸(PFOA)是进、出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厌氧-缺氧-好氧(AAO)工艺对PFASs的去除率为49.0%;改良型序批反应器(MSBR)工艺对PFASs的去除率为72.2%,氧化沟工艺对PFASs的去除率为25.0%。P1和P3进水中的PFASs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P2进水中的PFASs来源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P1出水中的全氟十二烷酸(PFDoDA)对纳污河流的鱼类和水蚤构成高生态风险,对藻类构成中等生态风险,P2和P3出水对纳污河流构成的生态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57.
A series of mesoporous silicate adsorbents with superior adsorption performance for hazardous chlortetracycline(CTC) were sucessfully prepared via a facile one-pot hydrothermal reaction using low-cost illite/smectite(IS) clay,sodium silicate and magnesium sulfate as the starting materials.In this process,IS clay was "teared up" and then "rebuilt" as new porous silicate adsorbent with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363.52 m~2/g(about 8.7 folds higher than that of IS clay) and very negative Zeta potential(- 34.5 mV).The inert Si- O- Si(Mg,Al) bonds in crystal framework of IS were broken to form Si(Al)- O~- groups with good adsorption activity,which greatly increased the adsorption sites served for holding much CTC molecules.Systematic evaluation on adsorption properties reveals the optimal silicate adsorbent can adsorb 408.81 mg/g of CTC(only 159.7 mg/g for raw IS clay) and remove 99.3%(only 46.5%for raw IS clay) of CTC from 100 mg/L initial solution(pH 3.51;adsorption temperature 30℃;adsorbent dosage,3 g/L).The adsorption behaviors of CTC onto the adsorbent follows the Langmuir isotherm model,Temkin equation and pseudo second-order kinetic model.The mesopore adsorption,electrostatic attraction and chemical association mainly contribute to the enhanced adsorption properties.As a whole,the high-efficient silicate adsorbent could be candidates to remove CTC from the wastewater with high amounts of CTC.  相似文献   
58.
针对高氨氮生活污水,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脱氮除磷工艺。该工艺是对传统倒置A~2/O工艺的改进,它采用了后置预缺氧区以提高系统的脱氮效果。试验探讨了工艺关键因素与脱氮效果的相关性。试验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25 h,内回流比为200%,DO浓度在2 mg/L时,对NH_3-N、TN、TP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6.17%、73.83%和92.38%。  相似文献   
59.
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及环境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微生物大多以污泥絮体的形式悬浮在水中。胞外聚合物(EPS)作为污泥絮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聚合结构和化学组成,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描述EPS的环境行为,文章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首先分析了EPS的来源、化学组成及结构分布,得出EPS中包含蛋白质、多糖、腐殖酸、核酸、糖醛酸及脂类大分子等化学物质,其中蛋白质和多糖之和占总有机物含量的70%~80%;在结构上,EPS分为SB-EPS、LB-EPS和TB-EPS,三者与细胞结合的紧密程度递增,其中所含化学成分比例的不同将使其具有不同的理化特性。其次,文章对EPS的理化特征对污水处理系统的影响,如对系统中微生物降解特性的影响、磷和重金属的吸附等进行了讨论,并总结了EPS中相关的官能团对上述环境行为的贡献。同时,文章还论述了EPS中官能团的亲疏水特性及化学成分对污泥絮体的脱水性、絮凝沉降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0.
分别用粉状活性炭、粒状活性炭和粘胶基活性炭纤维处理污水处理厂出水,通过对水中COD、氨氮、浊度、pH值等指标进行对比实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纤维的吸附速率最快,达到吸附平衡所用时间最短,对水中COD吸附容量达124.6mg/g,浊度的去除率83%,但对氨氮、pH值无明显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