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9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222篇
安全科学   123篇
废物处理   139篇
环保管理   121篇
综合类   543篇
基础理论   57篇
污染及防治   85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91.
近50a中国西南地区地表干湿状况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0,他引:12  
利用1961—2011 年中国西南5 省市113 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基于Penman-Monteith 蒸散模型计算了各个站点逐月潜在蒸散和干湿指数,研究了近50 a 来西南地区气候干湿状况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气候整体较为湿润,但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呈“东湿西干”的空间分布特征。近50 a 来西南区域的气候有“暖干化”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在进入21 世纪以后有进一步加剧的迹象。西南地区干湿季特征鲜明,夏季最为湿润,冬季最干燥。近50 a 来,西南地区的气候干湿状况有两次显著的转变过程,第一次时间点在1992 年前后,此时气候开始湿润化,进入相对湿润期;另一次在2002 年前后,变化趋势由湿润化转为干旱化,进入相对干旱期。降水量是西南地区气候干湿状况的决定因素,日照时数与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对干湿状况也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92.
陈喜山  张永亮 《中国环境科学》2014,34(11):2721-2725
为提高矿山粉尘收集效率,对除尘器湿式过滤层纤维丝过滤阻力进行理论分析,建立粉尘粒子通过除尘器湿式纤维丝时的阻力理论模型,自行设计了湿式纤维层过滤实验模拟系统,模拟矿山粉尘特点进行了实验研究,对理论模型参数进行了无量纲修正,进一步完善粉尘湿式过滤的阻力理论公式.实验表明,该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经修正后的理论曲线不仅与实验曲线的趋势保持一致,同时数值上也基本吻合,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993.
广东韶关地区大气氮干湿沉降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2 年4 月-2013 年9 月利用自动分离干湿沉降的采样器对广东省韶关市降雨和干沉降进行采集,分析样品降雨量、降尘量及氮营养盐干湿沉降浓度,计算各指标干湿沉降通量,利用沉降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季节性变化趋势,为该地区大气氮沉降的通量预测及其环境管理提供支持,并为其生态环境中污染物的控制与减排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总氮干沉降通量、湿沉降通量和总沉降通量平均值分别为47.73、295.7 和310.5 kg·km^-2·month^-1.氨态氮、硝酸盐氮与有机氮干沉降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7.39、12.98 和17.37 kg·km^-2·month^-1,其湿沉降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32.4、117.0 和46.23kg·km^-2·month^-1.总氮湿沉降通量占总氮总沉降通量平均比例为83.19%,说明总氮沉降通量以湿沉降为主.影响因素方面,总氮干沉降通量与降尘量无相关性;湿沉降受降雨量影响较大,所以受雨季影响,韶关地区4-6 月总氮湿沉降负荷较大.成分组成上,干沉降中氨态氮平均占总氮比例35.48%,硝酸盐氮平均占27.96%,有机氮平均占36.55%,因此该地区氮营养盐干沉降中以氨态氮和有机氮为主;氮营养盐湿沉降以氨态氮和硝酸盐氮为主,氨态氮平均占总氮比例46.87%,硝酸盐氮平均占40.64%,有机氮平均比例为12.49%,说明该地区湿沉降同时受到农业活动和工业活动的影响.季节变化上,氮营养盐干沉降通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湿沉降通量春季较高,夏秋两季较低.  相似文献   
994.
JDPL型静电过滤除尘机组是我们根据多年来的理论及实验研究成果而设计的。其在实际运行中的测试结果表明,该机组较普通机组效率提高,阻力降低,清灰效果好。  相似文献   
995.
在电场断面面积为0.3 m 2(600m× 500 m)的电除尘器(ESP)实验系统上,采用正交试验法,确定电晕线型式、含尘浓度、电压值和风量(电场风速)4个试验因子,总除尘效率为指标值,进行电除尘器对烧结灰除尘性能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气流含尘浓度从15g/m3提高到25g/m3时,ESP的总除尘效率η从96.87%降至87.55%;当电源电压值由85 kV增至96 kV后,ESP的总除尘效率从98.16%降至87.55%;当ESP的电场风速由0.62 m/s增至0.79 m/s,总除尘效率由96.87%降至92.46%;星型线ESP的除尘效率相对较低;尖端放电可改善ESP用于高比电阻粉尘时的操作性能,芒刺线、锯齿线ESP的除尘效率分别高达99.46%和99.55%.  相似文献   
996.
高温烟气中颗粒静电脱除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温度90~450℃条件下静电除尘器的放电特性及除尘特性,分析温度、工作电压、烟气流速及颗粒浓度等关键参数对于颗粒静电脱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从90℃上升至450℃,在比收尘面积为46.5m2/(m3·s-1),粉尘初始浓度约为750mg/Nm3的工况下,颗粒脱除效率均可达到98%以上.随着电压升高,除尘效率不断提高,但其升高趋势逐渐变缓.在相同电压下,随着温度的上升,电晕电流显著增大,强化颗粒荷电,颗粒的脱除效率提高;而在相同电流下,高温下较低的空间场强使得颗粒的驱进速度减小,导致颗粒脱除效率下降.烟气流速提高降低了颗粒的脱除效率,PM1.0受烟气流速的影响较PM10更为明显.颗粒初始浓度的上升增强了颗粒的碰撞及团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强颗粒的脱除效果.  相似文献   
997.
CWAO(催化湿式氧化)技术处理COD为2 g/L的亚甲蓝水溶液过程中,实验对18种可溶盐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研究.可溶盐投加量以金属离子计50 mg/L,实验得出Cu^2+、Cr^3+、Fe^2+、Zr^4+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进而对Cr-Cu、Fe-Cu、Zr-Cu组合进行3∶1、1∶1、1∶3的配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配比是1∶1的催化剂催化性能最强,其次是1∶3的配方,再次是3∶1的配方;对较优的催化剂,实验得出了它们催化性能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铜催化作用下, 在较温和的条件120℃、 1.0 MPa下反应120 min,水样COD去除率达到91.1%,脱色率达到99.92%.  相似文献   
998.
Small amounts of bivalent cations, usually provided by Mg2+, are in the living cell necessary for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t‐RNA as these bivalent cations influence the tertiary and secondary structure of this globular polynucleotide.

In context with the discussed possibility of carcinogenic actions of ingested Cd it i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to check whether there exist specific strong interactions of this toxic heavy metal with nucleic acids.

Therefore, the binding of the toxic heavy metal ion Cd2+ and the essential heavy metal ion Mn2+ to t‐RNA and for comparison to DNA and the polynucleotides poly‐U, poly‐A and poly‐A‐poly‐U has been studied. Free metal ion concentrations have been determined by differential pulse polararography. Association constants and the number of binding sites have been evaluated by the Scatchard method and alternatively according to a simple electrostatic model of the polyelectrolytes. With the Scatchard method for t‐RNA and all polynucleotides with helical structure two different binding sites of different strength are observed. Those with higher association constants are assigned to the helical parts of t‐RNA. Interaction sites with low association constants correspond to the parts with no ordered tertiary structure, as their exclusive occurrence for poly‐U, having a completely stochastic coil structure, reflects. The values of the association constants for the stronger and weaker association sites are in the respective polynucleotides for both investigated bivalent metal ions of comparable magnitude. This emphasizes that the interaction is essentially of electrostatic nature and depends primarily on the charge of the interacting species.

Thus the specific strong interaction of Cd by the intercalation into the tertiary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s or by chelation of their base units can be ruled out as one possibility for carcinogenity of Cd.

Moreover,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the high excess of competitive Mg2+ will suppress the interaction of Cd based on electrostatic forces.  相似文献   
999.
以宁夏盐池县四儿滩湿地-干草原为研究对象,根据四儿滩湿地植被特征,将其由湿地中心向外依次划分为湿生带、交错带、旱生带。通过2012年7—9月份的野外调查,利用改进的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研究其植被群落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3条样地带的植被群落稳定性交点坐标分别为(18.39,81.61)、(24.75,75.25)、(22.85,77.15),即湿生带植被群落稳定性最高(欧氏平方距离为5.1802),旱生带次之(欧氏平方距离为16.2677),可见水分对植被群落稳定性有着正相关作用;而由于交错带位于湿生带和旱生带之间,同时湿地面积不断缩减,因而交错带处于不断演替的阶段,其植被群落稳定性最低。(2)3条样带的植被种类数量表现为,交错带数量最多(23种),旱生带次之(21种),湿生带的种类最少(12种),主要与旱生带土壤含水量低,湿生带土壤盐碱化严重的现象密切相关,而交错带由于处于旱生带和湿生带之间,同时具备了土壤含水量适中,土壤盐碱化较弱的优点,故植被种类最多。整体上,四儿滩湿地植被群落趋于稳定,且植被种类较多。这与近年来盐池县实施的草场封育措施密切相关,大大降低了放牧对湿地植被的破坏,利于植被生长和恢复。此外,今年雨水较往年多,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的覆盖率和多样性,提高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00.
火烧对拉萨地区湿草甸湿地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拉萨地区典型湿草甸火烧样地与对照样地内表层土壤pH、有机质、全量及速效养分含量特征的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了火烧干扰对高原湿草甸表层土壤特征的影响. 结果表明:土壤pH在6.06~6.85之间,火烧干扰导致土壤pH升高;土壤中w(全氮)、w(全钾)分别为2.35~5.34、23.33~28.72g/kg,火烧干扰使其值下降;火烧对土壤中w(全磷)无明显响应;火烧后土壤中w(有机质)(53.97~144.57g/kg)下降,并且与土壤中w(全氮)的变化趋势一致. 土壤中w(速效氮)的季节性差异较大,火烧干扰使生长季初期表层土壤中的w(速效氮)减少,而在生长季旺盛期则增加,w(速效氮)占w(全氮)的比例变化一致;w(速效磷)在2个生长阶段总体增加,占w(全磷)的比例升高,以平地中变化最为明显;w(速效钾)及其占w(全钾)的比例在生长季初期显著增加,后期则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