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0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78篇
基础理论   34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其定义、分类及载体选择.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固定化微生物(主要是菌类和藻类)技术近年来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分析认为,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对于处理含各种重金属离子的废水均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2.
在筛选到的染料吸附脱色真菌和细菌的基础上 ,测定了温度和pH值对青霉G 1吸附和与细菌共培养脱色降解染料的影响。结果表明 ,16— 36℃下青霉G 1对艳紫KN B(C .I.Re .Vi.2 2 )和黄M 3RE(C .I.Re .Ye .14 5 )的吸附去除能力受温度影响不大 ,吸附 5h去除率在 97.1%— 98.7% ,而染料的脱色时间受温度影响较大 ,2 8— 36℃下脱色速度快 .青霉G 1对pH 3— 11染料水中染料的吸附去除率高 ,达 94 .9%— 97.8% ,对pH 13的吸附去除率低 ,仅为 5 5 .4 %和 5 6 .2 % ,从pH 5—13染料水中吸附染料的菌丝在与细菌共培养 5— 2 6h即完成了对染料的脱色 ,脱色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03.
在含有真菌G 1培养液中加入染料厂污水排放口的污泥样品 ,从发生快速脱色降解染料的混合培养液中分离出 2株染料脱色细菌L_1和L_2 ,经API鉴定系统鉴定 ,确定菌株L_1为Enterobactersp .,菌株L_2为Peudomonassp .。研究比较了单一和不同组合混合的真菌G_1菌株 (Penicilliumsp .)、细菌L_1菌株 (Enterobactersp .)和L_2菌株 (Pseu domonassp .)对偶氮染料红M - 3BE(C .I .ReactiveRed 2 41)和蒽醌染料艳蓝KN -R(C .1.ReactiveBlue 19)的去除情况 ,发现G - 1真菌和 2种细菌组合的共培养体系对 5 0mg/L红M - 3BE和艳蓝KN -R处理 5h去除率达 10 0 %和 97.9% ,并且是以脱色降解作用为主 ,建立了染料脱色降解菌的最佳组合 ;进一步测定了此最佳共培养体系对另外 13种不同结构染料的脱色降解 ,结果表明 ,除对蒽醌染料R - 478脱色降解较差外 ,对其他染料均可在lh— 3d被完全脱色降解 ,表现出脱色降解染料的广谱性 ;向培养 4d的共培养体系中依次加入 8种染料 ,菌体可对染料连续脱色 ,维持脱色能力达 8d左右  相似文献   
104.
比较了5种真菌对染料水中染料的吸附去除和与脱色降解细菌L-1菌株(Enterobacter sp.)和L-2菌株(Pseudomonas sp.)对吸附染料的脱色降解能力;以吸附去除率和完全脱色时间综合评价,对筛选出的吸附性强并与细菌共培养时染料分子脱色降解速度快的绿曲霉为染料吸附菌,进一步测定了温度和pH值对绿曲霉吸附和与细菌共培养脱色降解活性黄M-3RE(C.I.Re.Ye.145)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绿曲霉的吸附能力影响不大,在16~36 ℃下吸附5 h对活性黄M-3RE的去除率在95.1%~97.9%之间,但染料的完全脱色降解时间受温度影响较大,32~36 ℃下染料分子脱色降解较快.pH值对绿曲霉和细菌吸附、脱色降解能力均有一定影响.利用绿曲霉和细菌对印染行业中染料含量较高的染浴废水进行处理,绿曲霉可通过吸附作用快速去除废水中的染料分子,废水经绿曲霉处理5 h,色度、COD去除率分别为85.8%和56.1%,BOD/COD值由处理前的0.238提高到处理后的0.652,吸附在菌丝上的染料分子在细菌的共同作用下脱色降解.  相似文献   
105.
VA菌很是由球囊霉目的结合菌与植物根组织形成的一类共生联合体,在农林业生产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众多研究表明,VA菌根真菌是一种亟待开发利用的微生物资源.本文详细介绍了VA菌根真菌的繁殖方法,探讨了VA菌根菌剂的生产途径;文中还讨论了测定菌剂接种潜力的评价方法,重点介绍了最或然数测定法.  相似文献   
106.
综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生物降解途径,以及国内外在外生菌根真菌降解POPs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其机制与优势.根据作用的微生物和环境条件的不同,POPs如PCBs、DDT等可以通过脱氯或开环等途径生物降解.外生菌根真菌能降解多种POPs,具有较大的潜力.图2表2参30  相似文献   
107.
一株白腐菌产生的漆酶对RB亮蓝的脱色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W 1是一株能在液体条件下产漆酶的白腐菌 ,纯化的漆酶对RB亮蓝有很好的脱色作用 .漆酶的最适脱色温度为 4 5℃ ,最适脱色pH值为 6 .0 ,脱色pH范围在 4~ 7之间 .当溶液中漆酶活力为 2 .0× 10 3 U/L时 ,在最适脱色条件下、16h内 ,RB亮蓝 (30 0mg/L)的脱色率可以达到 90 % .经酶作用后 ,RB亮蓝在 4 30~ 70 0nm范围内的特征颜色吸收峰基本消失 .实验证明 ,在相同的条件下 ,漆酶粗酶对RB亮蓝有更好的脱色效果 .图 7表 1参 6  相似文献   
108.
为研究棉秆炭对碱性镉污染水稻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结构及功能的影响,采用室外水稻盆栽试验,在土壤中添加了0、 1和8 mg·kg~(-1)的镉和炭土质量比分别为0%、 1%和5%的棉花秸秆生物质炭,以水稻成熟期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借助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手段分析棉秆炭与镉污染条件对碱性水稻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结构及潜在功能的影响,探寻不同土壤环境因子与真菌群落结构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①施用棉秆炭显著提高了土壤pH、速效养分和有机质等指标,并降低土壤中可还原态镉的含量(P0.05).②水稻根际土壤真菌菌门分布主要为子囊菌门、Aphelidiomycota门和壶菌门,占所有菌门的57%.菌属分布主要为被孢霉属、链格孢属和镰刀菌属.各处理间真菌群落α-多样性差异显著(P0.05).未添加棉秆炭处理下(C0),镉浓度的增加降低了土壤中壶菌门、被孢霉属和链格孢属的相对丰度和真菌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在不同浓度镉处理下(Cd0、 Cd1和Cd8),增加棉秆炭会降低真菌群落丰富度指数(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镉污染导致土壤中壶菌门相对丰度增多,却使子囊菌门丰度下降,施用棉秆炭可显著提升壶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镉污染使被孢霉属和链格孢属丰度下降,但是施用棉秆炭可使链格孢属相对丰度增多.增加棉杆炭施用量,土壤中会存在更多的内生菌、植物病原体和腐生菌;而镉污染程度增加会减少土壤中内生菌、植物病原体和腐生菌.③影响真菌群落多样性及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有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和pH.水稻土壤镉含量中占比最大的可还原态镉与轮形动物门、Aphelidiomycota门和子囊菌门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与其它菌门呈负相关(P0.05).研究结果说明棉秆炭在碱性镉污染土壤微生态调控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9.
采取新旧地铁站台对比研究的方法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换乘站的六个站台,分别研究各站台空气中细菌、真菌的含量,并做浅要分析。结果表明:旧站台在细菌数上远比新站台高,而真菌数却明显比新站台低(一号线东单站站台例外)。菌落总数只有2号线复兴门站站台超过2500cfu/m^3,达2883cfu/m^3;再则是1号线复兴门站站台接近2500cfu/m^3,为2092cfu/m^3,其余诸站台均明显低于2500cfu/m^3。这表明北京市地铁站站台空气微生物的质量比较好。对菌种进行初步分析知细菌的优势菌种为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双球菌)和杆菌,真菌的优势菌种为青霉属和黄曲霉属。  相似文献   
110.
试验分别接种普通活性污泥、酵母浸粉和土壤三种不同的方法用SBR反应器培养真菌,使其成为活性污泥中的优势菌群,为纤维素乙醇发酵提供新的糖化途径。试验观察发现接种土壤上清液培养真菌是效果最好的一种方式,污泥中的酵母菌菌落数达到4.83×105个/mg污泥,分别是普通活性污泥和酵母浸粉的69倍和3.47倍;而丝状菌菌落数可达到4.6×104个/mg污泥,分别是上述两种方法的16倍和7.7倍。采用土壤培养的污泥絮体较大、不规则、松散,菌丝很长,呈单体手状分布,对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率较高,分别达到80%和30%。实验还从微生物动力学参数耗氧速率间接指示真菌数量的百分比在三种情况下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