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263篇
安全科学   20篇
环保管理   43篇
综合类   592篇
基础理论   106篇
污染及防治   40篇
评价与监测   108篇
社会与环境   56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空间分布频率分析法在太湖水华遥感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09—2012年MODIS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提出了基于中长时间尺度多时相数据的空间分布频率指数(SDFI)与计算方法,通过分析比较4年太湖水华SDFI计算结果,并结合同期湖体浮标自动监测数据,发现太湖西部沿岸水华暴发频率和营养盐浓度最高,梅梁湖和竺山湖次之,应当作为下一阶段太湖水环境监控治理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962.
基于可获取的太湖国控监测点位总氮监测数据,分析了1987—2016年太湖总氮浓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30年来,太湖湖体总氮浓度年均值在1.74~3.88 mg/L之间,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变化趋势,1996年浓度达历史峰值;其变化具体可分为上升期、波动期、下降期三个阶段,约以10年为一个阶段。分湖区分析,西部湖区、北部湖区2000—2016年总氮年均浓度与全湖总氮浓度呈明显的正相关,为影响湖体总氮浓度的主要湖区。总氮多年月均值浓度变化显示,2000—2016年湖体总氮多年月均值年内呈较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月均最大值、最小值分别出现在3月和9月。空间变化分析表明,西部湖区的宜武片区及南部湖区的湖州长兴片区为湖体总氮的两个污染扩散核心。湖体总氮主要受15条主要入湖河流汇入影响,这些河流总氮年均浓度整体高于湖体,是太湖总氮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963.
对无锡太湖治理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回顾,指出目前太湖“藻型生境条件”尚未根本改变,湖体中蓝藻数量仍处于较高水平且随时有大面积暴发的可能,太湖治理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针对太湖基础性研究相对滞后制约科学治太工作推进的问题,提出必须加强“太湖总氮来源及控制措施”“太湖蓝藻水华成因及控制措施”“太湖纳污能力”“太湖水生态修复方法”等7项重点基础性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64.
通过对蠡湖上覆水和沉积物中Cr、Ni、Cu、Zn、As、Cd、Hg、Pb元素的检测,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上述8种元素在蠡湖上覆水中平均质量浓度为0.13μg/L~45.66μg/L,并总体呈现出东蠡湖高于西蠡湖、河口高于湖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沉积物中质量比为0.28 mg/kg~88.21 mg/kg,并总体呈现东蠡湖普遍高于西蠡湖。元素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蠡湖上覆水中Cr、Ni、Zn、As、Hg不会产生毒性,Cd和Cu产生毒性的风险较小,Pb产生慢性毒性的可能性较大;沉积物中元素生态风险指数为69.31~292.46,处于低到中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965.
太湖蓝藻水华暴发主要特征初析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针对近年实际监测结果,结合历年流域水环境质量的变化,初步归纳了当前太湖蓝藻水华暴发的地域特征、时间周期特点及主要水质指标的变化规律,总结了太湖蓝藻水华的暴发呈多峰形状态.2007年太湖沙渚水源地藻类生物量的两峰三阶段的特征进一步表明,太湖蓝藻水华的暴发进入了高频期.  相似文献   
966.
日前,常州高校十多位教授和环境专业学生与常州企业中湿地保护专家联合组成的太湖湿地保护调研实践团队,先后赴苏州吴江、无锡滨湖、常州武进等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环太湖湿地保护考察调研活动。调研结果显示,由于围垦、污染、淤积等威胁和保护管理能力薄弱,太湖流域湿地总体上呈面积逐步减少、生态质量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967.
利用互联网上USGS提供的公益性Landsat-7SLC—OFFETM遥感数据下载服务,建立了太湖地区2003年-2008年ETM遥感影像数据库,开展蓝藻水华面积解译和暴发特征分析。统计结果表明,2007年和2008年太湖蓝藻水华暴发呈加剧态势。  相似文献   
968.
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对东太湖湖滨带1984—2015年生态环境变化状况进行了解译与分析。结果表明,东太湖湖滨带生态环境变化明显,人类活动影响显著;水域湿地面积有一定上升,农田持续减少,建设用地扩张约1倍;湿地类别受水产养殖活动影响较大,20世纪90年代最为明显。2010年后环保部门推动落实生态修复、航道疏浚和清淤工程,有效改善了东太湖湖滨带的水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969.
于2015年对苏州市太湖东岸饮用水主要异味物质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主要异味物质为土臭素、2-甲基异莰醇、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等,检出率分别50.0%,66.7%,70.8%和66.7%,其中2-甲基异莰醇年均值是其嗅觉阈值的2.31倍,其他异味物质年均值未超过其阈值,水体主要表现为土霉味。异味问题爆发时间为夏季(5—9月),土臭素、2-甲基异莰醇、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检出最高值分别为13.8,170,170和29.6 ng/L。分析了异味物质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初步推断太湖主要异味物质为水中蓝藻的某些种类所致。  相似文献   
970.
环境卫星CCD影像在太湖沉水植物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环境一号卫星 CCD影像,综合现场巡视情况,对2014年1—5月太湖梅梁湖水域的沉水植被区域进行分析与研究,分别取沉水植物、水华、地表植被与水体4个样本区域,对它们的光谱反射率曲线进行分析,得到沉水植物光谱反射率曲线相比其他样本区域独特的结论。并根据此特征,结合基于提取样本运行决策树的方法,以2014年5月1日为例,提取出了太湖梅梁湖水域沉水植物的分布区域与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