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88篇
安全科学   143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41篇
综合类   382篇
基础理论   56篇
污染及防治   85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基于老化对纳米零价铁(NZVI)去除水中Cr(VI)的不利影响,本研究考察了接种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强化老化NZVI对水中Cr(VI)的去除,并分析了溶解氧、温度、pH、Cr(VI)初始浓度对其去除Cr(VI)的影响,同时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了反应前后材料的形貌特征及Cr的价态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嗜水气单胞菌能显著提高无氧条件下老化NZVI对Cr(VI)的去除效果,且在酸性条件和30~40 ℃条件下去除效果较好,可能是因为该条件下更有利于老化NZVI的腐蚀和微生物的生长,此外,Cr(VI)去除效率随Cr(VI)初始浓度升高而降低.在pH=6,温度为30 ℃,老化nZVI投加量为0.1 g·L-1,Cr(VI)初始浓度为50 mg·L-1的条件下反应24 h后,Cr(VI)的去除率可达到100%.XPS分析表明,反应后NZVI表面沉积的Cr主要以Cr(III)的形式存在,可能为Cr(OH)3沉淀或FexCr1-x(OH)3共沉淀物.动力学研究发现,Cr(VI)去除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去除机制为Cr(VI)的吸附、还原与共沉淀,其中以还原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32.
为精准分析环境介质在零价铁(ZVI)界面沉积过程和沉积层特性,采用喷涂方法制备ZVI负载芯片,应用耗散式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研究了腐殖酸(HA)与钙离子(Ca(Ⅱ))在ZVI界面沉积吸附过程的差异,并探讨了Ca(Ⅱ)浓度与HA/Ca(Ⅱ)投加顺序对沉积过程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反应体系中先通入HA相较先通入Ca(Ⅱ),ZVI表面形成的沉积层质量更高、沉积层结构更稳定;HA沉积后可促进Ca(Ⅱ)沉积,然而Ca(Ⅱ)先沉积后HA沉积量较少,很大程度上与吸附层外层结构组成差异相关.此外,发现随着Ca(Ⅱ)浓度从10mg/L升高至200mg/L,Ca(Ⅱ)沉积速率加快,界面沉积量增多.QCMD耗散变化研究发现,当Ca(Ⅱ)浓度从10mg/L提高至100mg/L,沉积层耗散变化值(ΔD)逐渐下降,沉积层转变为刚性结构;Ca(Ⅱ)浓度继续加大到200mg/L,ΔD升高趋势,沉积层构象呈现疏松态.应用QCMD可实时监测ZVI钝化层形成的动态变化过程,提供了ZVI界面吸附层变化特征等关键信息.  相似文献   
133.
硒(Se)在水中主要以SeO32-和SeO42-离子形式存在,具有溶解度高、迁移能力强、毒性高等特点,过量摄入会对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零价铁(ZVI)是一种绿色、安全、高效且廉价的环境修复材料,通过表面氧化层的吸附作用,以及ZVI、吸附态Fe(Ⅱ)以及绿锈等活性次生矿物的还原作用,将Se(Ⅳ)和Se(Ⅵ)主要还原为低毒性、低溶解度的Se(0),从而去除水中高毒性的SeO32-和SeO42-.纳米零价铁(nZVI)比表面积大、活性更高,去除Se的速率更快、效率更高,可以将SeO32-和SeO42-更多地还原为Se(-Ⅱ).利用无机粘土、生物炭等材料负载nZVI,不仅可以解决nZVI易团聚、易迁移、潜在毒性风险高等问题,还可以通过载体材料的吸附、pH稳定、电子传递等作用,进一步增强nZVI对水体中Se的去除效果.实际环境中的缓冲...  相似文献   
134.
介质配比对PRB修复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零价铁和活性炭作为PRB反应介质,以Cr(Ⅵ)污染地下水为例,研究介质配比对PRB修复效率的影响。零价铁对Cr(Ⅵ)具有还原作用,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调整二者的配比,产生不同的处理效果。当零价铁和活性炭质量分数分别占40%、30%时,单位Fe0对Cr(Ⅵ)的去除能力最强。出水总体积<96.5L时,Cr(Ⅵ)浓度均小于0.05mg/L,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各反应柱修复过程中,体系内的pH均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135.
通过序批试验研究了零价铁修复对底泥中1,3-二氯苯的去除效果,分析了零价铁修复过程中pH和铁离子质量浓度以及修复后底泥土壤酶的恢复情况. 结果表明:添加占底泥干质量2%的还原铁粉,1,3-二氯苯的去除率可达72.3%〔初始w(1,3-二氯苯)为500  mg/kg,培养时间为20 d〕,较未添加零价铁修复处理高52.0%. 零价铁有效地促进了底泥中1,3-二氯苯的去除,土著微生物在自然恢复中起一定的作用. 在修复过程中零价铁并未使底泥pH发生明显变化,底泥水体中的总铁质量浓度(低于0.3 mg/L)始终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3-二氯苯污染使底泥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蛋白酶的酶活性显著降低,使脲酶的酶活性显著升高. 零价铁修复使1,3-二氯苯抑制的底泥过氧化氢酶的酶活性恢复到未污染对照水平.   相似文献   
136.
针对制糖生产用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制糖生产零取水零排放的技术方案及工艺组成。其核心技术经试验和工程实践证明是合理、有效的,具有技术先进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137.
水中羟基氧化铁催化臭氧分解和氧化痕量硝基苯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31,自引:12,他引:19  
测定了木质颗粒活性炭(GAC)和负载在GAC上的羟基氧化铁(FeOOH)催化水中臭氧分解的速率常数并探讨了催化臭氧分解的途径.以水中几种氧化物表面羟基密度和表面零电荷pH值(pHzpc)为表征氧化物表面性质的参数,考察了2个参数对催化臭氧氧化水中硝基苯的影响.GAC和负载在GAC上的FeOOH使水中臭氧一级分解速率常数分别提高了68%和108%,用叔丁醇捕获掉生成的羟基自由基后,前者的分解速率常数降低了9%,后者降低了20%.GAC在催化臭氧分解时主要起到吸附剂和还原剂的作用,FeOOH催化臭氧分解过程中促进了羟基自由基生成.氧化物表面羟基密度和催化臭氧氧化水中硝基苯的效果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由氧化物的pHzpc决定的表面电荷状态与催化氧化效果有关,表面接近电中性时对催化氧化硝基苯有利.高密度的表面羟基会使表面羟基之间形成较强的氢键,使催化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38.
为探索奥运会等大型活动场馆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管理方法,文章调研历届奥运会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管理措施,并以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为例,对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的来源及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对固体废弃物收运及处理处置的原则、模式和监管手段等进行研究,以期为奥运会等大型活动场馆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9.
土壤砷(As)、锑(Sb)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有着潜在的风险,采用黑曲霉发酵液(FB)与纳米零价铁(nZVI)联用淋洗修复As、Sb污染土壤。通过振荡淋洗实验,探究nZVI强化FB淋洗去除As、Sb的效果及不同条件下对As、Sb淋洗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FB对污染土壤中As和Sb有着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可达84.1%和71.8%;nZVI对FB去除As、Sb有强化作用,在nZVI质量浓度为0.1 g·L-1、pH为1和淋洗时间为60 min的条件下,其淋洗效果最佳,对As、Sb淋洗效率可达96.6%和95.6%,修复后的土壤达到《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二类用地标准。nZVI-FB对土壤中As、Sb的解吸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nZVI-FB能够有效的提取土壤中As、Sb的铁铝氧化物结合态。本研究结果可为As、Sb复合污染土壤的淋洗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0.
利用茶渣中的残余多酚类物质,通过绿色合成法制得零价铁(ZVI),并以茶渣烧制的生物炭(BC)作为载体负载ZVI,将制得的ZVI/BC材料用于去除水体中Cr(Ⅵ)及修复Cr(Ⅵ)污染土壤。结果表明,茶渣中提取的多酚可以成功还原Fe(Ⅱ)制备ZVI,且制得的ZVI/BC复合材料具有优秀的Cr(Ⅵ)去除能力;ZVI/BC对Cr(Ⅵ)的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ZVI为反应中心,其对Cr(Ⅵ)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在溶液初始pH为3时对Cr(Ⅵ)吸附性能最佳。与BC相比,ZVI/BC更能促进土壤中的铬从易被利用的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向较难被利用的铁锰氧化态、有机态转化。ZVI/BC主要通过还原反应修复土壤和水体中的Cr(Ⅵ),同时也伴随着表面络合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