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05篇
安全科学   43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242篇
基础理论   62篇
污染及防治   61篇
评价与监测   66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71.
水溶性有机物在土壤剖面中的分馏及对Cu迁移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艮梅  周立祥 《环境科学》2006,27(6):1229-1234
通过室内土柱试验研究了DOM在土壤剖面中的“分馏”作用,DOM在纵向运移过程中的穿透行为及对污染的红壤和潮土中重金属Cu溶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肥和猪粪DOM经过土柱后极性都有所降低,在潮土上的降低幅度较大,分别为11.4%和10.72%;DOM能够明显地增加污染土壤中Cu的溶出,且这种作用效果与DOM及土壤的性质有关,绿肥DOM的作用效果比猪粪DOM的强,整个淋洗过程中潮土上Cu的平均溶出量是红壤上的4.37倍(绿肥DOM)和3.03倍(猪粪DOM);由于微生物对DOM的分解作用,降低了DOM对土壤中Cu的溶出效果.  相似文献   
72.
通过对南京及其邻近地区漫滩相成因的粘土、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与粉砂互层土、粉土、粉细砂等 6类新近沉积土的自振柱试验 ,详细探讨了围压大小、剪应变水平、土的颗粒组成和结构性对这 6类新近沉积土的剪切模量G及阻尼比λ的影响。通过与Seed和Idriss建议的砂土G/Gmax~γ和λ~γ曲线变化范围的对比 ,结果表明 ,不能将粉质粘土与粉砂互层土简单地当作砂土或粉质粘土对待。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 ,给出了南京及其邻近地区 6类新近沉积土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随剪应变变化的平均曲线的拟合曲线、包络线及其参数的推荐值 ,对实际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3.
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计算L形带肋钢管混凝土柱阴角相邻两面受火全过程下的耐火极限,分析了阴角邻面受火方式下构件内部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荷载比、宽厚比、计算长度、加劲肋纵向间距、荷载偏心率、荷载角等参数对耐火极限的影响规律。数据表明:荷载比、计算长度对构件耐火极限影响较大,随着荷载比和计算长度的增大,耐火极限基本呈线性下降;加劲肋间距对构件耐火性能影响较小;由于L形柱的特殊形式,偏心荷载对耐火极限的影响规律较复杂,荷载作用点偏向低温区可以提高耐火极限。  相似文献   
74.
甲烷氧化菌液在进入煤储层后会产生较高的毛管压力,且随着甲烷氧化菌降解煤层瓦斯的进行,毛管压力逐渐增大,容易引起水锁伤害。采取向甲烷氧化菌菌液加入复配表面活性剂以期减缓菌液造成的水锁伤害,通过测试所选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与椰子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CDEA)对菌液表面张力的降低程度来了解表面活性剂与菌液的配伍比例,并对含复配表面活性剂的甲烷氧化菌对煤层甲烷的降解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与菌液最佳配伍比例为SDBS∶CDEA为1∶4,最佳配伍浓度为0.5%,且表面活性剂在菌液中稳定性较好;菌液中添加复配表活剂20 mL,在混合气体压力为2 MPa、氧浓度为 1%、温度为 30 ℃时,添加复配表面活剂菌液的甲烷最终降解率为51.65%,比未添加复配表面活剂菌液高出11%左右。因此,向甲烷氧化菌菌液中添加复配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5.
王敏  屈锋  林金明 《环境化学》2003,22(3):236-240
1 IntroductionTransitionmetalswereamongthemostconcernelementsinenvironmentalanalysisduetotheirpotentialrolestoplantandanimals[1 ].Theserolesoftransitionmetalsinenvironmentdependedontheirconcentrationinthesoil,waterandlivingthings.Currently ,themostutiliz…  相似文献   
76.
Benthic macrofaunal populations through their feeding, bioturbation, burrow construction and sediment irrigation activities have profound influences on organic matter inputs to marine sediments (biodeposition) and o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deposited organic matter within the sediment. These effects in turn influence the rates and pathways of organic matter mineralisation, and element cycles. Similarly, bioturbation, burrow construction and burrow irrigation are major determinants of sediment-water column fluxes of oxygen and nutrients.

In this review, I discuss the influences of the different benthic macrofaunal feeding (functional) groups on mineralisation processes and sediment-water column fluxes of particulate and dissolved nutrients. How these effects influence diagenic processes, the balance between aerobic and anaerobic processes, and the redox status of the surficial sediments. Finally, I discuss some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e predominantly laboratory techniques which have been used to study “macrofaunal effects” and how this hinders the inclusion of the effects in quantitative sediment biogeochemical models.  相似文献   
77.
本文主要介绍在含酸及其相应盐的废液中分离酸和盐的一种方法。将含酸及其相应盐的废液,通过装有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柱,其中的酸受到阻滞,而相应的盐能顺利通过,然后用水洗脱,则流出的是含酸的溶液,使酸和相应的盐得到了分离。经FeSO4-H2SO4和ZnSO4-H2SO4两组废液的试验,均能使酸和金属得到回收。分离后的废水,可达标排放,废液得到了处理。酸阻滞法简单易行,易于投产使用,不受规模大小的限制。  相似文献   
78.
1 IntroductionGaschromatography(GC)isoneofthemostpopularseparationmethodsfortheanalysisofvolatilecompounds,andawidevarietyofpolymericmaterialsasthestationaryphases,havebeendeveloped .Incontrasttothesuccessfulapplicationsandsubsequentcommercializationofth…  相似文献   
79.
模拟酸雨对土柱中稀土元素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模拟研究酸雨对土柱中稀土元素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雨水、酸雨淋溶下,对照组红壤土柱中所含稀土元素有向下迁移的趋势,并且随淋溶液pH值的降低,稀土元素向下迁移的能力增加.外源稀土迁移量的大小顺序为;Ce>La>Nd>Pr,其顺序与各稀土元素在稀土微肥中含量大小的顺序相同.表明外源稀土的迁移性与外源稀土的总量密切相关.外源稀土在土柱中的含量随着红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稀土元素主要在土柱中第一、二层持留;随着淋溶液酸度的下降,稀土元素向下迁移的能力增加.  相似文献   
80.
史箴 《四川环境》1998,17(4):49-51
本文研究了利用毛细管柱分离、测定水样中的苯系物。该方法用二硫化碳萃取水样中的苯系物,细口径毛细管柱分离,FID测定。在分流比为100∶1的条件下,方法最低检出浓度在0025~0047mg/L之间,低于填充柱法。该方法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和废水中微量苯系物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