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2篇
  免费   742篇
  国内免费   1388篇
安全科学   237篇
废物处理   128篇
环保管理   171篇
综合类   2379篇
基础理论   1499篇
污染及防治   503篇
评价与监测   128篇
社会与环境   33篇
灾害及防治   3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63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229篇
  2017年   253篇
  2016年   276篇
  2015年   298篇
  2014年   316篇
  2013年   343篇
  2012年   380篇
  2011年   337篇
  2010年   320篇
  2009年   282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201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靳霞  王莉 《中国环境监测》2013,29(4):116-124
通过M3法对耕地土壤重金属的联合测定,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应用提供快速联合测定的方法。用M3法测定北方耕地土壤的有效Cd、Cr、Pb和Ni,通过对M3法与其他方法进行有效重金属测定值差异性及其相关性比较,与全量的浸出率分析等探讨M3法对耕地土壤有效重金属测定的特征。结果表明,M3法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范围内可以测定土壤有效态重金属Cd、Cr、Pb和Ni,且呈线性极显著相关。M3法与其他方法有效Cd、Cr、Pb和Ni有较好的相关性,与DTPA法呈极显著相关;与NaNO3法除有效Pb外,呈极显著和显著相关;与HCl法除褐土和潮土的有效Pb外,也呈极显著和显著相关。M3法的有效态Cd、Cr、Pb和Ni的测定值均为最大。M3法对4种耕地土壤有效Cd、Cr、Pb和Ni的浸出率,因土壤类型不同,有效重金属含量所占比率不同,但利用M3法测定的有效态Cd、Cr、Pb和Ni的浸出率最大。  相似文献   
972.
香溪河库湾氮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解决香溪河库湾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需探明库湾水体氮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子。2010年12月—2011年11月对香溪河与水库干流交界处至香溪河库湾尾部共12个采样点进行连续监测,分析香溪河库湾氮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香溪河库湾氮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空间上,回水末端处TN和NO3--N浓度低,河口处浓度高,随着与回水末端距离的增加,浓度逐渐升高。在时间上,香溪河库湾TN和NO3--N浓度的变异系数随着与河口距离的增加总体上逐渐增大,研究时间内的变化程度逐渐变大;且香溪河库湾TN和NO3--N浓度在三峡水库不同运行阶段的时间变化规律不同。  相似文献   
973.
“MMA”技术路线在太湖蓝藻水华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3S技术整合,提出"MMA"技术路线应用于蓝藻水华监测,包括监测、测绘、分析等关键步骤。对太湖蓝藻水华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规律一致,但又有所差异。一方面,太湖蓝藻密度(CBD)、叶绿素a(Chl-a)及水华频率分布图结果均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另一方面,太湖湖心区CBD和Chl-a浓度亦较高,而遥感监测后的水华频率图显示为无水华或频率小于1%。故应参照"MMA"技术路线,综合应用3S技术,并核验比对,弥补单项技术存在的不足,全面真实反映藻类水华情况。"MMA"技术路线既适用于水华监测,亦可推广至其他环境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74.
基于3G网络平台的环保移动执法系统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当前环保现场执法所面临的手段落后、执法尺度不一等实际问题出发,构建了一套依托于3G无线通信平台的移动执法系统。该系统采用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借助执法终端PDA手机,可实现在执法现场实时查询环保动、静态信息,录入、打印检查笔录及执法表单等功能,实现环保监察部门统一执法、规范执法流程、提高执法效率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975.
建立了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三氟甲烷、四氟甲烷、六氟乙烷和六氟化硫的采样和气质联用分析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6、0.15、0.21、0.71 mg/m3,精密度在3.2%以下,相关系数大于0.999 6,并对浙江省内2家典型企业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了监测,实际样品监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满足废气中4种温室气体的监测要求。  相似文献   
976.
济南市空气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3年1—12月济南市大气监测数据,分析该市空气质量现状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3年济南市空气主要污染物质量浓度均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空气污染严重时段为冬季采暖期,颗粒物污染严重区域为该市西部和西北部地区,SO2、NO2污染严重区为中心城区,并从点源、面源和移动源3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在SO2、NOx和工业烟粉尘分别减排22.5%、18.2%和31.4%的条件下,运用Models-3/CMAQ模型模拟计算得出:2015年1月和7月,济南市空气中SO2、NO2、PM10和PM2.5的质量浓度与2010年同期相比将分别降低23.9%和29.7%、11.4%和15.9%、21.9%和32.6%、13.5%和26.9%,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77.
试点城市O3浓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利用2009年O3试点城市的03监测数据,分析了北京、天津、上海、青岛、沈阳和广东的03浓度变化特征,统计了年超标情况,并结合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其对03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城市各点位间03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因点位类型不同,浓度存在差异;O3浓度呈单峰型日变化,在13:00-15:00出现最大值,6:00-7:00出现最小值;O3超标主要集中在4-8月份,广州和北京超标现象较多;O3浓度受温度、降水、风速和风向等气象要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78.
Abstract: Apparent ground‐water ages as determined by the noble gas isotope 85Kr and the water isotope 3H are compared. Refined gas extraction methodology at the wellhead permits efficient collection of Kr for 85Kr isotope enrichment. 85Kr isochrones elucidate areas of much younger ground‐water ages than 3H. Declining 3H activities in the catchment prevent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youngest measured 85Kr ages. Source water for most drinking water supplies in the Collyer River catchment is recharged within 40 years BP (2004). Mean‐age (τ) transport modeling suggests uncertainty of ground‐water ages is greatest in the central basin area.  相似文献   
979.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白腐真菌(黄孢原毛平革菌)在处理染料废水活性艳红X-3B过程中,染料和盐度对黄孢原毛平革菌的细胞结构产生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活性艳红X-3B染料对黄孢原毛平革菌产生生物毒性作用,且随着染料浓度的增加,细胞受损伤程度不断加深.加入100 mg/L的染料活性艳红X-3B后,黄孢原毛平革菌菌丝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出现质壁分离现象;染料浓度进一步加大,菌丝细胞超微结构受到损伤逐渐严重.染料废水中的盐度对黄孢原毛平革菌细胞也会造成损伤,且损伤程度随盐度增大而增大.NaCl浓度为3 g/L时,菌丝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而当NaCl加入量高于8 g/L时,细胞膜受损,线粒体、细胞核呈现空泡化,表现为受到不可逆的损伤.染料和盐双因子对黄孢原毛平革菌细胞的损伤效应表现为其损伤程度与单因子作用一致,且染料的影响作用占主导.  相似文献   
980.
Many forests in the Alps are acknowledged for protecting objects, such as (rail) roads, against rockfall.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knowledge on efficient silvicultural strategies and interventions to maintain these forests at optimal protection level. Therefore, assessment tools are required that quantify the rockfall protection effect of forest stands over time, and thereby provide the ability to evaluate the necessity and effect of 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This paper introduces such a tool that consists of a 3D rockfall module embedded in the patch based forest simulator PICUS. The latter is extended for this study with a new regeneration module. In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the new combined simulation tool is evaluated with regard to parameter sensitivity, model intercomparison experiments with recently proposed algorithms from the literature, and the ability to respond realistically to different management regimes in rockfall protection forests. Results confirm the potential of the new tool for realistic simulation of rockfall activity in heterogeneous mountain forests, but point at the urgent need to improve the knowledge base on the interaction of understory and rockfall activity. Further work will focus on model validation against empirical rockfall data, and include reduced tree vitality due to damage from boulder collisions as well as the explicit consideration of downed dead wo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