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85篇
安全科学   76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255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1.
人类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废热对城市环境中的温度、城市边界层结构、空气质量及人类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人为热排放清单的计算方法存在所需基础资料种类繁多、计算过程复杂,空间分布和排放量有较大偏差等不足.本研究采用统计回归法基于CO和NOx污染源清单计算了2007—201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为热排放清单,对其排放趋势、热排放来源类型变化以及空间格局的演变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2007—2015年珠三角地区年平均人为热均大于9 W·m-2,人为热排放峰值出现在2010年,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这与燃料消耗总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工业源和道路移动源是影响人为热排放总量变化的最大因素:2007—2015年珠三角地区大部分区域人为热排放处于0~20 W·m-2,高值区(>20 W·m-2)主要分布于珠三角地区中心地带的城市群,高值区缩减的面积和速度在2010—2012年期间达到最大.进一步对2012年人为热清单的不确定性分析表明:总人为热的95%置信区间的不确定性为-16%~49%,其中电厂类别排放估算中的不确定性最小,为-13%~16%,而工业源的不确定性最高,为-46%~73%.  相似文献   
412.
基于LHS-MC青岛市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及不确定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琬莹  付飞  吕建华  李瑞芃  邵蕊  和慧  李淑芬  左华 《环境科学》2021,42(11):5180-5192
采用自下而上法,逐一采集企业活动水平,抽样调查企业获取治理措施变量,使用优化后的排放系数法建立青岛市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同时将MC和LHS方法联合,模拟单变量和多变量对VOCs清单不确定性影响.结果表明,2019年青岛市工业源VOCs排放总量为4.47万t (未优化排放系数法:3.11万t),排放贡献较大行业依次为橡胶与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占总量40.26%.多变量模拟的不确定性高于单变量,工艺过程源(-9.72%~230.51%)和溶剂使用源(-14.14%~122.77%) VOCs清单的不确定性明显高于燃烧源(-15.62%~36.41%).影响VOCs清单不确定性的行业和主要因素为:化工、造纸和纺织(排放因子);金属制品、汽车制造和化工(去除率和设施运行率);石油加工和黑色金属冶炼(样本数少).VOCs排放主要集中在:西海岸新区东部、大珠山北部、即墨区南部、城阳区北部、胶州市东北部、平度市建成区和莱西市东南部.  相似文献   
413.
应用不确定性模糊多目标规划(IFMOP〕模型对云南洱海流域进行了可持续发展环境规划研究.通过对流域内各种有关的人类行为时空分布的建模与求解.得到了在不同子区和不同时段的优化方案.由于IFMOP充分考虑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并将其直接引入建模与求解过程.因此得到的解不仅能够为决策者提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优化框架.而且给决策者留下了发挥经验与才智的空间.  相似文献   
414.
环境模型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综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环境模型不确定性分类的基础上,介绍了表达不确定性的数学表示方法。总结用于环境模型不确定性分析的各种数学方法,并分析其应用范围和优缺点。阐述了目前环境模型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15.
针对驾驶行为不确定性影响车辆轨迹预测精度的问题,采用预瞄控制方法和滑模控制方法,分析了不同行驶车速与工况下车辆轨迹预测误差。结果表明:预瞄控制方法和滑模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处理驾驶人超车、避障和转向行为的外部干扰,将轨迹预测误差控制在0.5 m以内,但高速工况下的轨迹误差明显大于低速工况下的轨迹误差;在小曲率转向工况下,基于单点预瞄驾驶人视觉轨迹预测误差小于基于双点预瞄驾驶人视觉轨迹预测误;在大曲率转向工况下,基于单点预瞄驾驶人视觉轨迹预测误差大于基于双点预瞄驾驶人视觉轨迹预测误。研究结果为驾驶人视觉轨迹预测策略的制定及车辆不同行驶工况下驾驶人行为不确定性的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16.
识别韧性重要路段有助于通过局部路段改造措施提升路网的整体韧性水平。将路网韧性评估模型集成至扩展傅里叶振幅灵敏度检验方法(Extended Fourier Amplitude Sensitivity Test, EFAST),提出了一个通用的路段韧性重要度评估框架。路网的韧性水平取决于各路段抵御、吸收故障及从故障中恢复的能力。该框架能够分离各路段的上述韧性能力对路网韧性的影响,据此评价各路段基于不同韧性能力的重要程度。算例试验表明:路段韧性能力的波动能够显著改变路网的韧性水平,各路段不同韧性能力对此变化的影响具有非均衡性;韧性能力的影响力随修复进程发生变化,忽视其交互效应可能低估路段的重要程度。基于识别结果的路段改造措施被证实能够更高效地提升路网的韧性水平。  相似文献   
417.
为解决地震-暴雨典型复合灾害情景下避难疏散的不确定性,开展避难疏散风险评估研究。首先,基于我国避难疏散体系规划特征,提出地震暴雨复合灾害下城市避难疏散风险控制目标;其次,考虑避难疏散时间的不确定性,结合地震-暴雨复合灾害避难疏散特点,建立地震-暴雨复合灾害下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快速评估模型;然后,考虑不同避难需求点风险接受程度的不确定性,提出基于城市规划用地特征的可接受风险水平系数;最后,考虑以上避难疏散过程的不确定性特征,采用优化算法计算最大覆盖应急设施选址决策模型,构建基于地震-暴雨复合灾害避难疏散风险评估模型,并以某北方城市防灾疏散责任区为实证对象,探讨多风险控制目标与多规划方案组合下的风险情况,提出该防灾疏散责任区的最小疏散风险避难场所规划方案。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更为实际地评估地震-暴雨复合灾害情景下避难疏散风险,实现不确定因素的量化分析,达到风险评估和空间规划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418.
为评估地震对化工储罐区可能造成的火灾多米诺效应的风险,提出了一种基于蒙特卡洛模拟和矩阵计算的动态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考虑了时空演化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协同效应,可用于多个储罐着火的主要事件场景和高级别多米诺传播的复杂情况,能够得到可能发生的主要事件场景及其发生概率、储罐群全过程失效概率、特定主要事件场景演化细节,进而指导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应急管理措施。通过案例分析了不同地震和储罐条件,以及多米诺级别对储罐群多米诺失效概率的影响,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可为多米诺效应的风险应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19.
为研究系统故障演化过程(System Fault Evolution Process, SFEP)中因素重要性及其不确定性,提出了基于相似性、联系数和信息熵的分析方法。以因素影响下的事件故障概率为基础数据,将因素重要性表征为事件在因素作用下的故障概率相似性和不确定性,建立研究方法和数学模型。首先,研究了因素重要性的由来及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其次,建立了因素重要度计算和不确定性修正方法,提出了因素概率相似度、因素概率犹豫度、因素概率犹豫熵和因素重要度。最后,通过实例展示了分析流程。结果表明,系统故障演化过程中实现上述方法是可行的,能达到预期效果。研究方法和结果可用于系统故障演化过程中因素重要性的确定,并作为基础数据实现因素的化简、合并或删减,以降低演化过程复杂性,也可为类似的因素重要性分析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20.
针对列控中心系统中因设备故障信息不完善、失效机理不明确等因素产生的认知不确定性,以及动态失效、共因失效、恢复机制问题,提出了将证据理论和动态贝叶斯网络相结合的动态证据网络方法,并对列控中心系统进行了可靠性评估及重要度影响分析。在分析系统各单元功能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故障树,并将故障树转化为动态贝叶斯网络。通过动态贝叶斯网络正向推理,并结合信任测度和似然测度得到了列控中心系统的可靠度区间以及讨论共因失效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此外,通过动态贝叶斯网络反向推理得到了列控中心系统薄弱环节。最后,通过求解重要度的大小,探究底事件可靠度变化和认知不确定性对系统可靠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动态证据网络能够较好地处理系统可靠性评估中的不确定信息。相比于在完全信息条件下,运用动态证据网络方法得到的可靠性评估结果较为合理,也更加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