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1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73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39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61.
乌鲁木齐工业区、交通区、生活区、风景对照区4个典型区域入手,利用崂应2050型大气自动采样器及TSP/PM10/PM5/PM2.5/切割头对大气中TSP、PM10、PM5、PM2.5进行同步采集,并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及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TSP、PM10、PM5、PM2.5中的6种重金属Cd、Pb、Cu、Ni、Zn、Mn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为:Cd的浓度为0.52~10.72 ng/m3;Pb的浓度为25.66~356.87 ng/m3;Cu的浓度为12.57~173.93 ng/m3;Ni的浓度为1.85~78.22 ng/m3;Zn的浓度为67.58~431.49 ng/m3;Mn的浓度为18.87~310.20 ng/m3。大气颗粒物中各重金属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重金属的分布与风力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2.
利用2017年10月~2018年8月的PM10、PM2.5、PM1质量浓度数据以及NCEP全球再分析气象资料,分析乌鲁木齐市区和南郊山区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以及浓度权重轨迹分析(CWT)分析市区颗粒物潜在源区.研究结果表明:①市区PM2.5的超标天数为26d,南郊山区无PM2.5超标,市区PM10的超标天数是南郊山区的3.5倍,市区日均值及月均值质量浓度是南郊山区的2~7倍,市区呈现冬高夏低的季节特征,南郊山区春季最高;②乌鲁木齐市区PM10日变化存在3个峰值,PM2.5、PM1为双峰型分布,南郊山区均呈双峰分布;并存在季节性周末效应;③长短两支聚类气流轨迹对乌鲁木齐市区颗粒物浓度影响较大,春夏气流来自中亚,秋冬来源于北疆周边地区;④颗粒物潜在源区分布季节特征显著,高值区主要为昌吉、巴州、吐鲁番等周边地区,西北部中亚地区也是颗粒物重要来源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163.
乌鲁木齐市汽车尾气污染现状调查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鲁木齐市机动车尾气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 ,通过大量统计分析 ,其结果表明 ,乌市汽车污染依然严重 ,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4.
城市不同功能区道路沙尘重金属污染地球化学特征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年8月在乌鲁木齐市区不同城市功能区(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采集了道路沙尘样品67个.利用ICP-MS测定样品中10种重金属元素Cd,Cr,Cu,Ni,Pb,Mn,Be,Co,Zn和U的含量,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污染指数(PI和IPI)法对所测含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样品中10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5,55.12,101.0,44.66,57.79,929.37,2.79,341.36和2.09 mg·kg-1.除了Co和U,其它8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都高于它们的背景值.不同功能区道路沙尘中,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差异明显,从高到低依次为工业区4.63、商业区4.08和居住区2.48,其中商业区和工业区都达到了重污染水平,居住区达到中污染水平.不同功能区道路沙尘各重金属的单项污染指数中,Cr,Cu,Pb和Zn在商业区道路沙尘中的污染水平最高,其主要来源应为交通污染源;Cd和Be在工业区道路沙尘中的污染水平最高,其主要来源应为工业污染源;Ni,Co和U在居住区道路沙尘中的污染水平最高,其来源可能与生活污染源有关;而Mn在三个不同功能区的污染水平几乎相同,其主要来源应为自然源.  相似文献   
165.
天山乌鲁木齐河流域山区水化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2007 年在乌鲁木齐河流域山区,沿河源冰川区到中游山区的6 个水文站点(1 号冰川、空冰斗、总控、巴拉提沟、跃进桥和后峡)定期持续采集径流样品,对流域山区河流水化学组成、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径流样品的离子组成均为Ca2+-HCO3--SO42- 型,呈弱碱性。河源区冰川径流中TDS和EC均值总控> 1 号冰川> 空冰斗,其中1 号冰川径流峰值最大。与河源区相比,上中游3 个水文站径流离子含量、TDS和EC明显增高。通过Piper 图显示,上中游径流水化学类型与河源区相似,表明整个流域山区径流水化学形成过程存在相似原理。结合Gibbs 图和离子比值进行分析,得出碳酸盐、黄铁矿和长石类矿物风化是水化学组成的控制因素。上中游径流中Mg2+和SO42- 离子浓度比例有所增长,表明流域演化过程中含S矿物的氧化作用对径流离子组成的贡献率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66.
为了对天山中部流域尺度森林变化水文响应进行定量分析,论文以乌鲁木齐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流域1980-2013年水文气象资料,在分析流域径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使用SWAT模型,根据天山云杉分布的生境限制因素,设定了5种不同的云杉分布情景,据此,确定不同丰枯年份云杉林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SWAT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乌鲁木齐河流域月径流过程,在林地状况恒定的前提下,影响模型模拟的最敏感的参数为地表径流参数CN2,率定期与验证期R2和Ens均高于0.85,相对误差|Re|均小于5%,模型模拟精度较高;2)在相同气象条件下,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云杉林变化与径流呈线性相关,云杉林面积每增加1%,三种年份径流深分别减少0.06、0.05、0.04 mm,且在丰水年和平水年径流增加更显著;3)随着云杉林面积的减少直至消失(林地覆盖率由17.73%到0%),情景间径流差异的变异系数、波动范围变化逐渐增大,其波动范围扩大5.1倍。山区云杉林的分布,可有效减少地表径流及其波动范围,这对年内径流分配不均的流域水资源稳定、对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定量研究以及林区水资源科学调控和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7.
乌鲁木齐市发展生态工业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鲁木齐是一座新兴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也是新疆最主要的工业基地,当前处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阶段。生态工业园是现阶段产业集群、循环经济有效结合的最好形式,可以有效地缓解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介绍了生态工业理论与实践,分析了乌鲁木齐发展生态工业的必要性,提出乌鲁木齐建设生态工业园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8.
基于GIS空间分析与插值技术,以乌鲁木齐市2008~2012年PM 10监测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为依据,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气象因素对PM1 0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可吸入颗粒物(PM1 0)不同季节浓度变化明显:冬季>春季>夏季、秋季。PM1 0在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也不相同,这与冬季供暖与工业分布、地理位置有关。PM1 0浓度分布与风速密切相关,而与湿度、气温存在一定的非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9.
2005年春夏 (4~8月)期间,对位于中亚粉尘活动源区的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雪中沉积的大气粉尘微粒的数量浓度及其季节粒径分布特征等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表层雪中不溶粉尘数量浓度在沙尘活动的4~6月份非常高 (最大439×103个/mL),可能是由于亚洲春季发生的沙尘暴事件影响造成的;将4~8月积雪表面不溶粉尘粒径分布进行了比较,粉尘微粒质量粒径分布表现出分布模式由沙尘活动前的单一模式 (3~21 μm),到沙尘活动期间的双峰分布模式 (3~21 μm和20~80 μm组成),再到非沙尘季节的单一模式 (3~21 μm)的变化规律;粉尘化学离子组成,尤其是主要代表矿物颗粒的Ca2+,在4~6月份浓度很高 (最大7?095 μg/L),另一方面,NH+4和SO2-4等作为可溶部分浓度变化存在差异.同时,用后向气团轨迹分析法验证了该区大气粉尘的传输路径,发现沙尘与非沙尘季节大气粉尘来源不同:分别来源于西北和西南方向,这对大气粉尘的传输和沉降造成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0.
水环境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基础上,建立水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综合指数法对乌鲁木齐2002—2007年水环境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并分析了评价结果,为乌鲁木齐市水环境安全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