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1篇
  免费   192篇
  国内免费   784篇
安全科学   198篇
废物处理   54篇
环保管理   71篇
综合类   1372篇
基础理论   149篇
污染及防治   323篇
评价与监测   46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36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厌氧氨氧化微生物颗粒化及其脱氮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利用厌氧颗粒污泥作为种泥,启动SBR反应器,旨在培养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以及研究其脱氮性能.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HRT)是富集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的1个重要控制因素,以HRT为30 d,第58 d时,SBR反应器就出现厌氧氨氧化现象,与此同时,颗粒污泥由灰黑色变为棕褐色,粒径减小.到第90 d时,成功培养出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NH+4-N和NO-2-N同时被去除,最大去除速率分别达到14.6 g/(m3·d)和6.67 g/(m3·d).从第110 d开始,逐步降低HRT,以提高基质负荷促进厌氧氨氧化菌生长.到目前t=156 d,HRT降到5 d,氨氮和亚硝酸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0.6%和62.5%,亚硝酸氮/氨氮的比率为1.12.污泥也由棕褐色变为红棕色,形成红棕色的具有高厌氧氨氧化活性颗粒污泥,总氮负荷达到34.3 g/(m3·d).  相似文献   
102.
好氧亚硝化颗粒污泥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对在小试曝气上流式污泥床反应器中成功培养出的好氧亚硝化颗粒污泥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工艺稳定运行时,亚硝化颗粒污泥的VSS/SS稳定在80%左右,粒径大于1.0 mm的颗粒污泥约占总数的70%,粒径大于0.8 mm的颗粒污泥的湿密度约为1?022 kg/m3.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亚硝化细菌主要分布在颗粒污泥的表层,而硝化细菌则分布在表层之下;最大可能数结果显示,亚硝化工艺稳定运行时亚硝化细菌的数量远多于硝化细菌,甚至可高于硝化细菌4个数量级以上.上述结果表明,硝化细菌(AOB和NOB)以接种的产甲烷颗粒污泥或其碎片为载体,通过在其表层附着生长,最终形成好氧亚硝化颗粒污泥.  相似文献   
103.
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污泥性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景峰  王暄  季民  卢姗  刘卫华  杨造燕 《环境科学》2007,28(5):1033-1038
采用厌氧-好氧运行方式的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GMBR),连续运行近120 d表现出良好的有机物去除及同步硝化反硝化能力.对GMBR中污泥粒径分布变化研究表明,GMBR中污泥浓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粒径0.18~0.45 mm的小颗粒污泥及小于0.18 mm的絮状污泥的增加造成的,粒径大于0.45 mm的颗粒污泥能够基本稳定维持其颗粒形态,反应器运行末期,GMBR中颗粒污泥(粒径大于0.18 mm的污泥)含量稳定在污泥总量的60%~65%以上.污泥表面电荷量随着污泥组成形态的变化电负性逐渐增加,80 d后稳定在-0.42~-0.80 meq·g-1之间.污泥表面电荷的负电性增加主要是由小于0.45 mm的污泥造成的,其中小于0.18 mm的絮状污泥对其影响最大.并且,污泥粒径越大污泥表面负电荷量越少,两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另外,GMBR中SVI稳定在60~90 mL/g之间,并且随着污泥表面电荷负电性的增加污泥SVI值增加,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4.
进料负荷调控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史晓慧  刘芳  刘虹  竺建荣 《环境科学》2007,28(5):1026-1032
采用厌好氧交替的SBR反应器,以进料负荷(即进水浓度)作为主要控制参数,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关键培养技术.结果表明,在30 min的较长污泥沉降时间下,通过进料COD 0~900 mg·L-1的负荷调控,可以有效控制反应器内污泥生长.初始接种污泥的沉降性能对颗粒污泥产生很重要,SVI值保持在20~50 mg·L-1才能有助于颗粒污泥形成和培养.应用“空曝”这种强力负荷调控方式可大大改善污泥沉降性能,并促进颗粒污泥的形成.通过进料减负荷运行可很好实现污泥的“完全颗粒化”培养.颗粒化转变出现在进料浓度COD 400~500 mg·L-1,污泥浓度约8~10 g·L-1.“完全颗粒化”污泥的性能优异,粒径约1.0 mm,SVI值25~35 mg·L-1,最大沉降速率60 m·h-1.污泥颗粒过程的发生可能决定于SBR的独特间歇式运行,即基质浓度的贫富交替,减负荷运行可强化基质贫富交替并增大颗粒化过程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5.
The mechanism of flow turbulence,sediment supply conditions,and sediment transport patterns that affect the adsorption of cadmiumions onto sediment particles in natural waters are experimentally simulated and studied both in batch reactors and in a turbulencesimulation tank.By changing the agitation conditions,the sediment transport in batch reactor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bottom sediment-dominated sediment and suspended sediment-dominated sediment.It is found that the adsorption rate of bottom sediment is much lessthan that of suspended sediment,but the sediment transport pattern does not affect the final(equilibrium)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cadmium.This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parameters of an adsorption isotherm are the same regardless of the sediment transport pattern.Inthe turbulence simulation tank,the turbulence is generated by harmonic grid-stirred motions,and the turbulence intensity is quantifiedin terms of eddy diffusivity,which is equal to 9.84F(F is the harmonic vibration frequency)and is comparable to natural surfacewater conditions.When the turbulence intensity of flow is low and sediment particles stay as bottom sediment,the adsorption rateis significantly low,and the adsorption quantity compared with that of suspended sediment is negligible in the 6 h duration of theexperiment.This result greatly favors the simplification of the numerical modeling of heavy metal pollutant transformation in naturalrivers.When the turbulence intensity is high but bottom sediment persists,the rate and extent of descent of the dissolved cadmiumconcentration in the tank noticeably increase,and the time that is required to reach adsorption equilibrium also increases considerablydue to the continuous exchange that occurs between the suspended sediment and the bottom sediment.A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ofthe experiments in the batch reactor and those in the turbulence simulation tank reveals that the adsorption ability of the sediment,andin particular the adsorption rate,is greatly over-estimated in the batch reactor.  相似文献   
106.
纳米材料对斑马鱼的氧化损伤及应激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斑马鱼(Daniorerio)为受试动物,研究了纳米及常规TiO2、ZnO悬浮液对其鳃、消化道及肝脏的氧化损伤及应激效应,同时对纳米及常规TiO2、ZnO悬浮液中的颗粒形貌特征及·OH生成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虽然纳米TiO2、ZnO颗粒与其常规颗粒在溶液中的粒径分布接近,但50mg/L纳米TiO2、ZnO悬浮液中·OH产生量(96h光照下,分别为2.17mmol/L、0.72mmol/L)远远高于50mg/L常规颗粒(未检测到).50mg/L纳米TiO2处理下,斑马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蛋白质羰基含量分别为对照的70.2%、65.4%、53%、178.1%;消化道中SOD活性及GSH、丙二醛(MDA)含量分别为对照的149.6%、212.9%、217.2%;鳃中MDA含量为对照的160.9%.而50mg/L常规TiO2悬浮液对斑马鱼没有产生毒理效应.5mg/L纳米及常规ZnO对斑马鱼肝脏的氧化伤害最强,其中5mg/L纳米ZnO处理组中SOD、CAT活性及GSH、MDA含量分别为对照的62.9%、53.1%、45.2%、204.2%,5mg/L常规ZnO处理组中SOD、CAT活性及GSH、MDA含量分别为对照组48.3%、51.8%、34.6%、289.6%;虽然斑马鱼鳃及消化道也受到明显氧化应激效应(p0.05),但并没有受到氧化损伤.研究表明,团聚作用对不同化学组成纳米颗粒的毒性影响程度不同;且不同化学组成纳米颗粒在生物体内可能通过不同机制产生了不同种类的ROS,从而对不同细胞组分产生的氧化损伤及应激效应是其重要的毒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7.
SBR反应器中全自养硝化颗粒污泥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子健  吴伟伟  王建龙 《环境科学》2010,31(5):1257-1262
在SBR反应器中接种硝化污泥,研究了污泥颗粒化过程中某些性能的变化,包括沉降性能、胞外聚合物、氧利用速率等.结果表明,当SBR沉淀时间由39min缩短至10min时,污泥SVI由接种时的110mL/g降低至24~42mL/g.EPS(以VSS计)中蛋白质含量由接种时的163mg/g增长到250~270mg/g;而EPS中多糖变化不大,基本在20~30mg/g;硝化颗粒污泥中EPS的蛋白质/多糖的比例基本在9~13左右.反应器中污泥浓度(以VSS计)约2.5g/L,VSS/SS基本保持在85%~90%.在反应器运行初期,污泥中氨氧化菌的活性(SOUR-A)和亚硝酸氧化菌的活性(SOUR-N)不断升高,在第17d,SOUR-A和SOUR-N分别达到259mg/(g·h)和119mg/(g·h);为接种污泥的2.4和5.3倍.当硝化颗粒形成且粒径不断增大后,污泥的SOUR-A和SOUR-N开始降低.污泥中异养菌的活性(SOUR-H)和内源呼吸活性(SOUR-E)在颗粒化过程中都保持在10mg/(g·h).  相似文献   
108.
连续流膜生物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讨好氧颗粒污泥在连续流膜生物反应器(MBR)中的形成过程和机制,采用连续流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膜反应器内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好氧颗粒污泥特性的变化,并对连续流MBR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连续流MBR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增强了MBR的运行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废水中微生物抑制...  相似文献   
109.
为研究搅拌-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WSBR)中好氧颗粒污泥的特性,利用WSBR反应器与传统SBR反应器对好氧活性污泥颗粒化的过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添加同量的聚炳烯酰胺(PAM)条件下,具有合理二次流场的WSBR反应器在4d就可见好氧颗粒污泥,而SBR反应器则在第10d才出现好氧颗粒污泥,且WSBR反应器中好氧颗粒...  相似文献   
110.
马景赟  全向春  熊维聪 《环境科学》2010,31(11):2824-2828
在长期运行的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R)中,考察了以葡萄糖和2,4-二氯苯氧乙酸(2,4-D)为混合碳源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在转换为2,4-D唯一碳源废水后,其形态、结构及对目标污染物去除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基质转换为2,4-D单一碳源后,好氧颗粒污泥仍保持了对目标污染物高效的去除能力.当进水2,4-D浓度为361~564mg/L,其去除率为99.2%~100%,COD平均去除率达到85.6%.混合碳源向2,4-D单一碳源转换对原好氧颗粒结构产生一定破坏作用,使其发生部分解体,粒径由513μm下降到302μm.但好氧颗粒污泥良好的耐负荷冲击使其保持了颗粒主体,通过一段时间适应调整后能够重新聚集生长,最终获得能够利用2,4-D为唯一碳源生长并具有良好沉降性(SVI20~40mL/g)的好氧颗粒污泥,粒径为489μ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结果表明,混合碳源转向单一碳源使好氧颗粒生物相丰富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