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5篇
安全科学   8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95篇
基础理论   46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31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安徽省能源强度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能源安全的目标出发,在分析了1995-2009年安徽省总体及分产业能源消耗强度动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利用Laspeyres模型对能源强度变动进行了分年度、分产业的因素分解,发现近十几年安徽省能源强度的降低主要归因于效率变动因素,尤其是第二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通过对比第二产业内部能源结构与能源强度的相关系数,为安徽省第二产业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2.
长江流域耕地-粮食-人口复合系统的动态分析及调控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反映耕地-粮食-人口复合系统变化的10个总量和均量指标.通过1978—2004年各指标在长江流域及其上、中、下游变化过程的动态分析。发现人口增加、国家宏观政策、粮食价格以及经济非农化和城市化过程是影响流域耕地-粮食-人口复合系统变化的主导因素;长江流域粮食生产在全国的主体地位逐渐下降。而且自2000年以来.人均粮食占有量也不断下降。耕地压力指数不断加大。基于此种变化过程及其原因分析,从保证区域粮食自给、保持系统动态平衡以及协调好耕地、粮食、人口三者之间关系等方面入手.站在保障流域粮食安全、确保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提出长江流域耕地-粮食-人口复合系统调控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193.
江苏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根据江苏省不同来源耕地数据差异,适当修正得到1949~2006年耕地数据序列,引入耕地变化率、耕地分布重心等指标,研究江苏省近60年来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基本过程及其空间差异,然后运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初步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并建立耕地数量变化的多元回归模型。研究表明,江苏省耕地面积经历了由增加→急剧减少→缓慢减少→快速减少的变化过程;苏北滨海平原区、中部里下河浅洼平原区及宁镇扬低山丘岗区耕地有所增加,而苏南长江三角洲平原区耕地则急剧减少,耕地重心呈现向后备资源丰富、人地矛盾较为缓和的地区移动的趋势;人口增长与农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预测2020年江苏省耕地总量45449×104 hm2,人均耕地0053 hm2;要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江苏省必须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194.
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特征及分类收集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南京市高淳县的一个村为研究对象,依托新建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对该区域生活垃圾的产生量、组成成分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从垃圾分类收集模式的运行效果和经济可行性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农村人均垃圾产生量为0.4 kg/d ,但随季节有一定的波动,这主要是由食品类消费的季节性变动而引起。垃圾组成以有机垃圾为主,约占55%,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所占比例分别为30.5%、14.2%和0.34%。通过认真的宣传和指导,村民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都可以做到正确分类;垃圾分类收集系统的户均建设成本为21元,运行费用比分类收集前每户每月增加3.2元 。  相似文献   
195.
选取北京地区典型常绿树种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落叶树种垂柳(Salix babylonica),以生长健康、树龄(8年)相同树种为试材,开展植物释放有益挥发性有机物(BVOCs)动态变化特征研究实验.采用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Thermal desorption Cold T...  相似文献   
196.
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研究和回顾的基础上,借鉴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方法和已有的研究实例,采用均方差权数决策法对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西安市2000-2007年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数动态变化呈现"中-低-中-高"的特点,在波动中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中土地综合承载力的降低主要受自然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降低的影响.因此,以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的发展为突破口,带动和维护自然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发展速度与水平,是今后全面提高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7.
以2005年和2009年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 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对山东省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监测,并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对山东省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一般水平;2005—2009年山东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基本稳定,局部地区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98.
单修政 《灾害学》1992,7(2):48-52
对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地下水动态变化所诱发的各种类型的灾害事件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对其成因及防治措施分别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9.
成都市区植被变化的遥感动态监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1987年和2000年的TM影像,对成都市区植被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首先, 利用1:25万数字地形图对2000年的TM影像进行几何校正,并将1987年的TM影像与其配准.其次,利用TM影像的第四和第三波段计算植被指数,根据植被指数提取植被.第三,对成都市区1987~2000年的植被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研究表明,1987~2000年成都市区植被有增有减,但总的趋势是减少:增加部分集中在老城区,是人工绿化的结果;减少部分主要集中在市区西北和西南的面状区域以及因城市道路扩展而占用的线状区域,这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0.
空气微生物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生物组成部分,空气中广泛分布的细茵、真茵孢子、放线茵和病毒等生物粒子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还与城市空气污染,城市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着重论述了城市微生物气溶胶的粒谱范围、空气微生物浓度的时空变化和空气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