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9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214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7篇
综合类   505篇
基础理论   169篇
污染及防治   57篇
评价与监测   72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71.
研究了大叶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和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 Carr.)在不同大气环境条件下叶片中Pb、Cd、叶绿素a (Chl a)、叶绿素b(Chl b)、类胡萝卜素(Car)的含量及比叶重(LMA),分析了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环境条件下叶片中Pb、Cd、Chl a、Chl b、Chl (a+b)、Car的含量及LMA具有显著差异.随污染程度的加剧,叶片中Pb、Cd的含量、LMA和Chl a/Chl b升高,而Chl a、Chl b和Chl (a+b)含量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大叶女贞叶片中Car含量变化不明显,而小叶女贞叶片中Car含量在污染严重的采样点明显较其他采样点高.2种植物叶片中Pb、Cd的含量对叶片LMA和光合色素含量均具有明显影响,Chl a、Chl b及Chl (a+b)含量与叶片中Pb、Cd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叶片中Cd含量的增大导致Car含量增大,而Pb的作用与物种有关.叶片中Pb含量的增大导致2物种LMA增大,而Cd含量导致大叶女贞LMA增大而小叶女贞LMA变化不明显.污染胁迫下植物叶片会增大LMA、Chl a/Chl b,减小Chl a、Chl b和Chl (a+b)含量,据此可对大气污染进行生物监测.  相似文献   
772.
卢迎红 《环境保护科学》2005,31(2):41-43,53
根据《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提供的不确定度分析思路,对液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苯并[a]芘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估,分析了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各个因素,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和表述。  相似文献   
773.
研究了UV-C/N2O2催化氧化去除鱼腥藻PCC7120的效果,探讨了各种因素如c(N2O2),pH,辐照度及反应时间对灭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2O2对UV-C(紫外线C波段辐照)灭藻具有协同作用,UV-C/N2O2高级氧化体系对鱼腥藻PCC7120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在藻液中c(N2O2)为1 mmol/L,反应温度为25℃,pH为6.8,紫外线辐照度0.54 mW/cm2及反应20min的条件下,受试藻种的灭活率5 d后可以达到85%以上.将N2O2与浸没式UV-C流动除藻装置结合进行流动式的灭藻实验,灭藻效果显著,鱼腥藻PCC7120体内的SOD酶和POD酶的活性及C-PC藻蓝蛋白、叶绿素a的含量都有大幅度的下降,且灭活后的蓝藻不会重新生长.   相似文献   
774.
基于北部太湖贡湖、梅梁湾、竺山湖2013~2018年湖泛期逐日巡查数据和2013~2018年各月监测数据,采用频率曲线等方法分析了三湖湾溶解氧(DO)和pH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相关分析法探讨了水体富营养化对DO和pH的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湖泛期多年平均DO竺山湖(7.41mg/L)<梅梁湾(8.62mg/L)...  相似文献   
775.
铀污染环境下植物的光合生理变化及对铀的吸收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5 mg/kg、75 mg/kg、125 mg/kg、175 mg/kg铀(乙酸双氧铀)污染土壤的盆栽试验中,通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了铀对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四季豆(Phaseolus vulgaris)、红圆叶苋(Iresine herbstii)、四季牛皮菜(Beta vulgaris L.)和大叶菠菜(Spinacia oleracea)5种植物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不同质量比铀处理下,植物光合生理变化较大。四季豆的净光合速率(Pn)是对照(CK)的35.2%~87.0%,大叶菠菜是CK的147.4%~178.1%,红圆叶苋是CK的112.3%~133.5%,向日葵是CK的98.2%~115.6%,四季牛皮菜是CK的94.7%~108.4%;铀污染使植物的初始荧光(Fo)均降低,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增加0.3%~3.7%,但在铀质量比为125 mg/kg和175 mg/kg时,红圆叶苋的Fv/Fm略有下降,为对照的99.3%和98.0%,整体影响不明显。2)茎叶铀质量比以四季豆和大叶菠菜较高,根系铀质量比以四季豆和向日葵较高,整株铀质量比较高的依次是四季豆、大叶菠菜和向日葵。但试验植物地上器官铀质量比均小于根系铀质量比,植株铀质量比小于土壤铀污染量,说明这5种植物的铀转移能力较低。3)四季豆光合系统抗铀胁迫能力较弱,但根系铀质量比是土壤铀污染量的1.55~2.45倍,可以作为固持修复植物。  相似文献   
776.
酸雨对全生育时期水稻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雨是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之一,中国亦继西欧和北美之后,成为当今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光合作用是植物生物量和作物经济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叶绿素荧光常用来判断逆境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造成的伤害。有研究表明,酸雨会对植物叶绿素荧光造成影响,然不同生长阶段植物对逆境的抵抗能力亦存在差异,采用模拟酸雨(酸雨 pH 值梯度为4.5、3.5、2.5)或模拟天然降水持续胁迫(每隔3天喷施1次)水稻(Oryza sativa)(从幼苗期至灌浆期),利用原位无损伤叶绿素荧光测定技术(德国Walz公司PAM-210脉冲调制式荧光仪)分别探测和分析幼苗期、分蘖期、孕穗期和灌浆期水稻叶片(处理组和对照组),研究酸雨对全生育期水稻叶绿素荧光的影响,相关研究未见报道。结果表明,与CK相比,pH 4.5酸雨使幼苗期和孕穗期初始荧光(Fo)显著提高了7.69%、8.84%,使幼苗期、分蘖期和孕穗期非光化学猝灭参数(qN)显著提高了8.64%、4.86%、6.09%,使幼苗期和孕穗期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II电子传递速率(ETR),实际原初光能捕获效率(ΦPSII),光化学猝灭参数(qP)显著降低,幼苗期、孕穗期降幅依次为Fv/Fm(3.01%、6.88%)、ETR(8.40%、10.24%)、ΦPSII(8.39%、12.23%)、qP(3.79%、12.55%);pH 3.5、pH 2.5酸雨不同程度地显著降低了各生育时期Fv/Fm、ETR、ΦPSII、qP,幼苗期和孕穗期qN,显著提高了各生育时期Fo,且随酸雨pH值降低,变化幅度增大。同时,pH 4.5或pH 3.5酸雨持续胁迫下,水稻受到伤害大小规律为灌浆期&lt;幼苗期&lt;分蘖期&lt;孕穗期;pH 2.5酸雨持续胁迫下,水稻受到伤害大小规律为分蘖期<幼苗期<灌浆期<孕穗期。总之,酸雨胁迫强度与水稻叶绿素荧光参数存在剂量-效应关系,酸雨持续胁迫会对不同生育时期水稻光合作用造成影响,并且不同生育时期水稻光合作用对酸雨胁迫敏感性存在差异,这些是评价酸雨胁迫对植物影响时需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777.
将采用沙壤土培育的苦草幼苗(Vallisneria natans)放置于60-170 cm的水深范围内,每10 cm一个处理,使用光照计测定不同水深的光照强度并用 Skalar 水质流动分析仪测定试验水体的理化指标,观测苦草在不同的水深梯度下形态及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以研究水深梯度对沉水植物的个体生长发育及生物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试验30 d后,在60-130 cm的水深范围内,苦草株高随水深的增加而增高,在130-170 cm的水深范围内,随水深增加而降低,130 cm处苦草的平均高度最大,达67.9 cm;试验60 d,苦草的叶片长度、宽度、面积都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减小,且在150-170 cm水深范围内叶片长度明显变小,苦草的生长速率随水深的增加显著下降;(2)不同试验组苦草的叶片长度、宽度、面积以及生长速率与水深呈明显的负相关(P<0.01),而叶绿素含量与水深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叶片面积在140-150 cm水深范围内减小最明显,且在140-160 cm水深范围内苦草各叶绿素指标较高,尤其是chl a+b在水深160 cm处高达1.876 mg·g^-1;(3)苦草叶片叶绿素含量随着水深的增加(光强降低)而升高,其变化幅度为0.369-1.876 mg·g^-1,其中叶片叶绿素a随着水深的增加呈波动递增的趋势,且在水深80 cm处较低(0.268 mg·g^-1),而叶绿素b在60-170 cm水深范围内总体较平稳,在水深160 cm处达到最高(0.505 mg·g^-1),chl a/b变化幅度较小,仅在2.49-2.84 mg·g^-1之间;(4)试验60 d后,各试验组总生物量的较大值主要集中在100-140 cm水深范围内,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平均占全株生物量的89.5%,地下部分生物量只占10.5%,生物量的分配随水深梯度变化不明显。说明水深梯度的变化对苦草的叶片生长及叶绿素含量有影响,但对生物量的分配作用不明显。研究表明在100-140 cm的水深范围内?  相似文献   
778.
以罗非鱼为试验动物,研究不同浓度(0.1、1、10和50μg·L-1)苯并(a)芘(BaP)暴露下,罗非鱼肝脏细胞色素P450亚酶1A1(CYP1A1)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0.1、1和10μg·L-13个浓度组罗非鱼肝脏CYP1A1活性与空白和丙酮溶剂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50μg·L-1浓度组CYP1A1活性在6和168 h时受到显著诱导(P0.05);0.1和1μg·L-1浓度组肝脏GST活性与空白和丙酮溶剂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10和50μg·L-1浓度组GST活性在336 h时与空白和丙酮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CYP1A1活性与GST活性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的变化趋势相近,尤其是1和50μg·L-12个浓度组,表明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79.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中、低浓度铅(Pb)和苯并[a]芘(B[a]p)复合污染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归宿规律和相互影响,以考查Pb-B[a]p复合污染的相互作用.采用4因素6水平均匀设计试验方案,w(Pb)范围为0~1 120 mg·kg^-1,w(B[a]p)范围为0~6.4 mg·kg^-1.结果表明,在非根际环境中,Pb的不同结合态未受到B[a]p的影响,而土壤中B[a]p的自然降解过程也未受到Pb的影响;在黑麦草根际环境中,Pb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以及Fe/Mn氧化物结合态含量与非根际土壤相比明显降低,有机物和硫化物结合态含量明显升高,这与黑麦草根际分泌物和植物根际的吸收作用有关;玉米和黑麦草地上部和根部Pb含量均与土壤中Pb总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B[a]p含量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在玉米和黑麦草根际环境中,B[a]p的降解速率比非根际土壤有明显提高,其中黑麦草的促降解作用强于玉米;Pb对玉米和黑麦草根际土壤中B[a]p的降解过程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与根际环境对Pb的活化作用进而增加Pb对微生物有效性有关;Pb对植物根部吸附B[a]p的过程也有一定影响.总体而言,在根际和非根际条件下B[a]p与Pb的共存均未影响Pb的归宿,在非根际环境中Pb也未影响B[a]p的归宿,但在根际环境中Pb抑制了B[a]p在土壤中的降解及植物根部对B[a]p的吸收.  相似文献   
780.
应用三门湾沉积柱样中长链烯酮不饱和指数(U k37)与表层海水温度SST的关系重建历史上的El Ni?o/La Ni?a事件;利用3种浮游植物标志物菜子甾醇(brassicasterol)、甲藻甾醇(dinosterol)和长链烯酮C37(alkenones)来恢复单一种硅藻Diatom、甲藻Dinoflagellates和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U k37估算温度在15.19~17.61℃波动,与当地秋季海水实测温度接近.U k37估算的温度清晰地再现了全球变暖的趋势,且其波动可能与El Ni?o/La Ni?a震荡有关.(2)浮游植物标志物总含量变化范围为710.7~6998.5 ng·g-1,180年以来呈总体上升趋势.沉积记录中硅藻相对比例最高、甲藻次之,硅藻/甲藻比值在2.1~7.2波动,表现出近岸浮游植物对海洋环境变化的敏感性.(3)El Ni?o/La Ni?a事件可影响到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以及群落结构变化,在El Ni?o盛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剧增,而浮游植物种类数及群集多样性程度明显减少.另外,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季节性规律不明显,El Ni?o事件可能是影响三门湾海域浮游植物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