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2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324篇
安全科学   14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957篇
基础理论   94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33篇
社会与环境   27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91.
利用同位素示踪法对红球菌BAP-1跨膜运输14C-荧蒽的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有ATP抑制剂NaN3的存在下,红球菌BAP-1细胞膜内所结合的14C-荧蒽含量几乎无变化.结合对微生物体内包涵体的观察,说明当有ATP抑制剂存在的情况下,荧蒽无法通过细胞膜进入到微生物的体内.这表明若是荧蒽无法通过跨膜运输进入到红球菌细胞内,就不能得到有效的生物降解.在不同的底物浓度条件下,微生物对14C-荧蒽的跨膜运输过程是主动运输过程;在一定底物浓度条件下,菌体膜结合污染物的量会在一定的条件下达到饱和.结合米氏方程分析了红球菌BAP-1对14C-荧蒽的跨膜运输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底物14C-荧蒽与微生物之间一直保持较高的亲和力,较高的亲和体系有助于跨膜运输过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92.
根据2016年初夏渤海湾营养盐、叶绿素a和相关水文参数等数据,利用浮游植物吸收营养盐最低阈值和化学计量关系作为判断依据对渤海湾营养盐限制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陆地径流和渤海中部冷水输入的影响,初夏渤海湾在近岸、中部和湾口呈现三个明显的温盐特征海区.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硅酸盐(SiO32--Si)受陆源输入影响,呈现近岸高湾口低的特征;DIN平均浓度为(7.67±6.48)μmol/L,SiO32--Si平均浓度为(5.44±3.01)μmol/L,在湾口表层,DIN含量较低仅为(2.21±2.94)μmol/L,其中50%站点含量低于阈值(1μmol/L),58.3%的站点存在DIN限制.而活性磷酸盐(PO43--P)受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吸收储存作用等因素影响,呈现西部和曹妃甸外近海高中部较低的分布特征,平均浓度为(0.07±0.07)μmol/L,近岸受陆源氮磷输入总量差异影响,表层存在磷潜在限制比例达100%,而中部表层受浮游植物消耗吸收的影响,PO43--P含量较低,仅为(0.02±0.02)μmol/L (未检出设为0),其中近74.3%的水样含量低于阈值(0.03μmol/L),磷限制状况严重.随着渤海湾氮磷营养盐陆源输入总量差距不断扩大,磷限制状况必将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93.
通过分析川东北狮子洞石笋SI2高分辨率稳定氧同位素组成( δ18O),重建了该地区过去~2 ka降水变化历史。SI2的 δ18O记录显示川东北地区在~600 a前出现过一次干旱事件,该事件在SI2的生长发育和碳酸盐沉积中也有显示。在川东北地区这一事件表现为三幕结构。该事件在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些石笋记录中也有显示,也与历史文献记载一致;但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古水文记录中没有明显显示。这一事件的成因还有待今后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4.
以海南省乐东县福报地热田内分布的基岩热水井为研究对象,利用水文地球化学信息和环境同位素技术分析地下热水的形成机制。结果显示,本区地下热水以高偏硅酸、低矿化度为特征,水化类型为HCO_3-Ca型。氢氧同位素特征、Cl-SO_4-HCO_3及Na-K-Mg三线图表明,本区地下热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受地壳深部地热水影响较少。地下热水中~3H、~(14)C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区域地下热水不存在大尺度的径流模型,且在出露过程中混入了常温水。  相似文献   
995.
刘飚  周玉萍 《干旱环境监测》1991,5(3):149-152,156
本文报道了新疆居民饮水中~(234)U、~(235)U和~(238)U比活度.它们的人口加权几何均值和算术均值分别为,~(234)U:113和186mBq/L;~(235)U: 3.0和 5.0mBq/L;~(238)U:65.9和108mBq/L.~(238)U的几何标准偏差为2.79.~(234)U/~(238)U活度比值为1.72.居民由饮水摄入~(234)U和~(238)U所受的有效剂量当量为13.5μSv/a,诱发1348万居民骨癌期望数约为1例/年.  相似文献   
996.
通过沉积物孔隙水中碳酸盐溶解平衡关系的研究,说明碳酸盐含量可作为沉积作用过程的环境记录;碳酸盐同位素组成取决于水溶液无机碳的13C/12C,一定深度的碳酸盐同位素组成保存了一定时段的环境信息;通过分拉级和分阶段取气的同位素分析,可望辨识不同成因类型的碳酸盐。  相似文献   
997.
碳同位素统计表明,深源岩浆碳具有较均一的同位素组成,而沉积岩和变质岩的联同位素组成则变化较大,不同来源的联的同位素组成具重叠特征。在金矿床研究中,简单的碳同位素的对比使碳同位素组成具有多解性。碳同位素的物源追踪应建立在同位素体系的演化以及具体成矿环境分析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998.
传统的碳酸盐岩的Sr同位素比值测定由于采用盐酸溶样 ,虽然具有溶解迅速的优点 ,但同时也使非碳酸盐组分被溶解而往往导致测定值偏高 ,同时也增加了Sr分离与纯化的难度。因此 ,我们考虑用弱酸来溶解碳酸盐岩矿样 ,以改进传统方法的不足。实验中采用醋酸作为溶解介质 ,对比了不同浓度的醋酸的溶解效果 ,对较难溶解的白云岩样品作了弱酸溶解实验 ,同时比较了 2 .5mol/L盐酸和 4mol/L醋酸溶样后的测定结果和测定精度。实验结果表明碳酸盐岩Sr同位素的选择性测定技术可以使溶解对象局限于样品中的目标组分———碳酸盐岩 ,防止样品中的非碳酸盐岩组分的溶解 ,避免过多的杂质进入溶解液 ,使碳酸盐岩中的微量元素———Sr(通常含量在 10 4 — 10 5范围内 )的同位素比值测定趋于准确和可靠 ,同时也减少了杂质元素的干扰 ,便于Sr的分离与纯化。  相似文献   
999.
稳定碳同位素可以指示和判断有机物的来源或成因。本文概述了油源、煤源、生物源及燃烧源等不同污染源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特征 ,简要介绍了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在初步分析不同污染源贡献率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00.
云南墨江金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江金矿的同位土地球化学特征、成矿元素组合和包裹体成分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未源于金厂蚀变起基性岩体,成矿热液是深源流体、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的产物。成矿期深部富矿化剂流体沿断裂上升并与地下水混合,从侵入体及围岩中淋滤出了成矿物质。在迁移过程中,随着地球化学条件的改变,金在有利部位沉淀富集形成矿床。墨江金矿床底混合热液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