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6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382篇
安全科学   296篇
废物处理   115篇
环保管理   219篇
综合类   1438篇
基础理论   216篇
污染及防治   273篇
评价与监测   228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4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921.
随着工业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业活动使得我国土壤资源受到严重的污染破坏,各种工业废水废气和生活垃圾的降解压力使得土壤污染越来越严重,而土壤的污染治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作物生长问题,下面就将在重金属污染方面进行现状分析,探索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922.
通过改进的浸渍-还原-空气氧化法成功制备了Cu2O@ZnO复合光催化剂,考察Cu2O@ZnO对对硝基苯酚(PNP)和聚丙烯酰胺(PAM)2种不同化学结构污染物的光催化效果,同时探究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和降解机制.结果表明,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当铜锌物质的量比为0.15时,Cu2O@ZnO复合光催化剂具有最佳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其中对硝基苯酚的光催化降解率为98.2%,聚丙烯酰胺光催化降解率为99.7%.基于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光致发光(PL)光谱、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等表征手段可以推断,Cu2O和ZnO形成Ⅱ型异质结,有效地抑制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自由基捕获实验指出超氧自由基和空穴为主要活性物种,经过4次循环使用后光催化剂仍具有很高的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923.
为克服Fe(0)易团聚和氧化钝化的缺陷,以凹凸棒土(ATP)为载体、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表面改性剂,并掺杂少量Ni作为催化剂,构筑了CMCNa-ATP-Fe/Ni复合材料,研究其对水中对氯硝基苯的去除性能、还原途径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m(凹凸棒土)∶m(铁)为2∶1、投加量为0.5 g/L、反应时间60 min时,95.0%的对氯硝基苯被复合材料脱氯还原为苯胺。去除过程符合L-H模型,说明去除为还原与吸附的协同作用,其中k_1?k_2,因此吸附为速率决定步骤。还原途径与去除机制为:材料中的Fe(0)作为电子供体首先将对氯硝基苯上的硝基还原为胺基,生成了对氯苯胺,随后Ni将Fe(0)腐蚀产物H_2转化为活性氢原子攻击硝基对位的氯,使其被还原脱除。pH值在5~9范围内时,对复合材料还原脱氯有利。升高温度利于反应物越过能垒,加速进行反应。  相似文献   
924.
针对水质评价中诸多评价因子的权重难以确定的问题,基于改进三标度层次分析法与客观赋权的熵权法确定指标的综合权重,耦合集对分析理论与综合权重建立了评价浅层地下水水质的数学模型。以焦作市府城遗址周边12处浅层地下水监测点为对象,选取Cl~-、SO_4~(2-)、NO_3~-、F~-、总硬度、TDS和高锰酸盐指数作为指标体系,基于建立的数学模型分别对每处测点的枯水期、平水期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枯水期时测点8、9水质分别为Ⅲ、Ⅰ类,其余10个测点均为Ⅴ类,严重污染率达83.33%;平水期时测点9水质为Ⅱ类,其余11个测点水质均为Ⅴ类,严重污染率达91.67%。针对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恶化原因进行了分析阐释,并提出了合理有效、易于实施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25.
传统海水入侵现状评价中单指标评价法指标存在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等问题,论文将熵权理论和集对分析模型相结合,以青岛市崂山区海水入侵实测点为例进行研究。基于咸、淡水中的重要特征成分的显著差异,选取了Cl-,M,SO42-,γCl-/γHCO3-,SAR五项化学特征指标作为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崂山区海水入侵主要分布于江家土寨东-浦里社区北入侵段,王哥庄-港西-港东入侵段、仰口湾入侵段、登瀛村-栲栳岛入侵段。该评价结果与单指标(Cl-)评价法反映的海水入侵现状具有一致性,比单指标评价法具有优势,可见基于熵权法的集对分析模型合理可靠,评价结果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926.
利用OMI遥感的甲醛逐日数据、MODIS传感器监测的NDVI数据以及湖南省能源消耗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数据,对2009~2017年湖南省对流层大气中甲醛柱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湖南省甲醛柱浓度总体空间分布具有西部山区低、北部洞庭湖平原和南部南岭地区高的特征;近九年湖南省甲醛柱浓度时间分布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2012年,最低值出现在2017年;年内甲醛柱浓度值夏季最高,秋季、春季次之,冬季最低,最低值出现在12月,最高值出现于9月;影响因素中地形与风向因素对甲醛柱浓度的空间分布有一定的影响,甲醛柱浓度与温度的相关性较高,降水次之,植被对甲醛的产生有很大的贡献,能源消耗与氮氧化物排放是湖南省甲醛柱浓度变化的重要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927.
陈丹  李汶菁  肖瑜  李雪  李慧琪 《环境工程》2019,37(5):155-159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Ag/MCM-41催化剂,通过添加NaOH溶液对催化剂进行羟基改性,考察了不同羟基浓度改性后的催化剂上甲醛催化氧化反应性能。甲醛固定床催化反应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经0. 1 mol/L NaOH改性后的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甲醛低温催化活性。氮气物理吸附、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分析(IR)的表征结果表明:当NaOH添加量为0. 1mol/L时,催化剂表面形成了更多的活性羟基基团,从而促进了活性金属银粒子的分散,提高了甲醛催化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928.
采用批次实验方法探究了甲醛修饰酿酒酵母对铀的生物吸附过程.结果显示,甲醛修饰能显著提高酵母对铀的吸附能力,其吸附量是同等实验条件下活酵母的6倍,动力学研究表明,达到吸附平衡仅需90 min,并且能较好地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实验的最佳吸附pH为5.8.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均能用于拟合实验数据且实验结果与Langmuir模型更加吻合.扫描电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甲醛修饰改变了细胞的表面形貌和蛋白结构,使氨基发生了甲基化,羟基形成配位共价键,在酵母吸附铀后,细胞表面不均匀地附着了一层鳞片状的铀沉淀.铀沉淀与络合物的形式多种多样,且与羧酸盐主要络合物为双齿配体结构,甲醛修饰酿酒酵母与铀酰离子相互作用存在着络合,沉淀以及静电吸附等多种机理.  相似文献   
929.
使用离子色谱测脱硫脱硝副产物中的亚硫酸根、硫酸根、亚硝酸根、硝酸根4种离子,研究通过加甲醛抑制亚硫酸根的氧化,研究甲醛对4种离子,以及4种离子之间在测定时是否会相互影响。结果发现:硫酸根、亚硝酸根、硝酸根3种离子比较稳定,而SO_3~(2-)易被氧化。发现采用甲醛作为抗氧化剂可以较好地抑制SO_3~(2-)的氧化;用1 mmol/L的KOH作为淋洗液时,甲醛的质量分数可选为0.05%,若甲醛浓度过高,除影响色谱柱寿命外,SO_3~(2-)的出峰面积也会变小。甲醛的加入不影响亚硝酸根和硝酸根的出峰。亚硫酸根、硫酸根、亚硝酸根、硝酸根同时测定过程中相互干扰不大,4种离子的线性关系较好。采用甲醛做抗氧化剂时,不应采用Na_2CO_3等弱碱溶液作为淋洗液。总之,通过加入适量的甲醛,离子色谱法可以准确同时测定脱硫脱硝产物的亚硫酸根、硫酸根、亚硝酸根、硝酸根4种离子。  相似文献   
930.
空气中甲醛的植物吸收、传输作用及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蒲公英、车前草、绿豆和空心菜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营养液水培方式利用玻璃密封箱进行甲醛的植物叶面吸收实验,探讨了5种植物对空气中甲醛的吸收、传输作用、净化能力及其生理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5种植物均能吸收空气中甲醛,净化能力依次为小麦蒲公英车前草绿豆空心菜,实验条件下小麦苗的净化效率可达(371.39±17.59)mg/(h·kg FW);(2)车前草、绿豆和蒲公英能够将空气中的甲醛传输至根际溶液中,4 h内3种植物的传输效率分别为(63.08±10.7)、(57.14±9.10)和(197.90±19.12)μg/(h·kg FW)。但小麦和空心菜对空气中甲醛的传输能力较弱,根际溶液中未检测出甲醛;(3)甲醛胁迫对5种植物叶的POD酶活性变化影响不同,但暴露24 h后植物叶中POD酶活性均不低于空白,表现出较高的甲醛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