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79篇
安全科学   19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348篇
基础理论   72篇
污染及防治   67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近年来发现了一类具有偶联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功能的细菌.Paracoccus pantotrophus ATCC 35512是其中最早发现的细菌.通过对该菌株16S rRNA序列和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分析,确立其为一个新种Paracoccuspantotrophus,ATCC 35512被确定为模式株.该菌株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偶联途径假说被提出,其反应途径中涉及的一系列酶和电子传递体也陆续被纯化研究.本文综述了对该菌株系统分类、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硝化-反硝化偶联假说及氮循环酶系等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进一步揭示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现象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2.
近年来发现了一类具有偶联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功能的细菌.Paracoccus pantotrophus ATCC 35512是其中最早发现的细菌.通过对该菌株16S rRNA序列和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分析,确立其为一个新种Paracoccus pantotrophus,ATCC 35512被确定为模式株.该菌株的异养硝化一好氧反硝化偶联途径假说被提出,其反应途径中涉及的一系列酶和电子传递体也陆续被纯化研究.本文综述了对该菌株系统分类、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硝化-反硝化偶联假说及氮循环酶系等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进一步揭示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现象的研究方向.表2参50  相似文献   
103.
西藏高原草原化小嵩草草甸生长季土壤微生物呼吸测定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以西藏当雄县草原化小嵩草草甸生态系统为研究为对象,利用Li6400-09对生长季土壤微生物异养呼吸进行了测定。土壤异养呼吸R(h)动态与土壤温度T()变化趋势一致,尤其与5cm地温相关性最强,说明5cm地温是土壤微生物异养呼吸的主要限制因子。在生长季中土壤异养呼吸与5cm土壤温度呈现不同的函数关系:在降水比较集中的雨季(6~8月),函数关系是Rh=0.106exp0.133T;在降水相对较少的旱季(5月,9~10月),函数关系是Rh=0.18exp0.0833T。在生长季中,雨季土壤日异养呼吸量为2.4g CO2.m-2,雨季异养呼吸总量为219.6g CO2.m-2,Q 10为3.8;旱季日异养呼吸量为1.8g CO2.m-2,呼吸总量为160.2gCO 2.m-2,Q 10值为2.3。结果表明,土壤异养呼吸在降水集中的雨季对土壤温度反应更敏感,在生长季不同时期由于降水格局的影响,土壤水分对土壤微生物异养呼吸对温度的响应有调节作用。2004年生长季(5~10月)土壤异养呼吸总量达379.8gCO2.m-2。  相似文献   
104.
九孔鲍肠道及其养殖水体中异养细菌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解鲍鱼养殖环境中异养细菌的抗药性,对自广东汕尾粤顺鲍鱼养殖场九孔鲍养殖环境及其肠道中的异养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所分离鉴定的菌株进行了四环素等16种抗生素的抗药性试验、结果表明,鲍鱼养殖水体的异养细菌主要由鞘氨醇单胞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巴斯德氏菌属Pasteurella sp、莫拉氏菌属Moraxella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弧菌属Vibrio minicus等9种组成;鲍鱼消化道异养细菌类群菌株则由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sp、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黄杆菌属Flavobdcterium sp等7种组成。抗药性试验揭示,大多数异养菌菌株对四环素、青霉素G、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和新生霉素均产生了抗药性,而对氟哌酸、红霉素、氯霉素以及环丙沙星等的抗药性则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05.
新型异养氨氧化菌的分离鉴定及氨氧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青岛海岸采集淤泥.通过富集培养,以硅胶平板点种分离.经纯化得到一株氨氧化菌H9菌株。该菌可以在营养培养基中生长,是一株异养氨氧化菌,经形态、生理生化特性、16SrRNA序列分析等初步鉴定该菌属于假诺卡氏菌属(Pseudonocardia sp.H9)。该菌株具有将氨氧化为硝酸的能力,明显不同于自养型的硝化作用过程需要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密切协作才能把氨氧化成硝酸的特点。此外,该菌可以在无有机碳的培养基或在有机碳C/N达7或更高的培养基中氧化氨至硝酸;在亚硝化培养基与LB的混合培养基中,在LB占15%以下时,LB越高越有利于氨的氧化和菌的生长。该菌株的生长和氧化氨的最适温度为30℃;pH5.0~10.0,最适为8.0;氨离子摩尔浓度1~40mmol/L,最适为8mmol/L;氯化钠质量分数为0%~8%,最适为3.5%。由于该菌株具有以上的特性和优点.在污水的脱氮处理以及养殖海水的氨氮处理中有较高的应用前景,同时也是研究氨的生物氧化机制的理想菌株。  相似文献   
106.
以本地区地下水和世界其他地区天然水典型放射性数据结果为研究对象,SPSS辅助数据分析,首次系统阐述了天然水中40K与总β的关系。40K常常是天然水总β的主要贡献者:多数情况下,天然水中40K与总β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甚至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0K与总β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性;箱形图法分析发现40K与总β存在异常值现象;天然水中40K与总β应同时分析与评价以求获得更加准确的测量数据。  相似文献   
107.
温度、pH值和有机物对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2,自引:16,他引:46  
杨洋  左剑恶  沈平  顾夏声 《环境科学》2006,27(4):691-695
通过厌氧氨氧化速率的测定研究了温度、pH值和有机物对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pH值对污泥的厌氧氨氧化活性有明显影响,最佳温度为30~35℃,在20~30℃之间,厌氧氨氧化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修正的Arrhenius方程式描述;最佳pH值为7.5~8.3,在pH值为7.0~9.0之间,厌氧氨氧化速率与pH值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双底物双抑制剂模型描述;厌氧氨氧化污泥中存在着异养反硝化菌,有机物的存在会导致其与厌氧氨氧化菌之间的基质竞争.  相似文献   
108.
上海市供水管网中异养菌生长水平及相关指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晓慧  张晓红  张玲  朱斌  王海亮 《环境科学》2006,27(11):2350-2353
以上海市某水厂实际供水管网为研究对象,对其管网水中异养菌生长水平和其它相关物理、化学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所研究供水管段中,悬浮水中所含细菌主要是以有机物为营养的异养菌;随着供水距离延长,悬浮水中BDOC逐渐增加,伴随异养菌数量和浊度呈增加趋势;在研究管段中,悬浮水中各形态氮的变化表明水中存在一定的亚硝化作用,而且亚硝酸盐含量同异养菌具有相同的升高变化趋势;管网水中总磷含量与异养菌数量也随供水距离延长同时增加.  相似文献   
109.
一株反硝化菌的分离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反硝化反应器中分离到一株异养型兼氧反硝化细菌,命名为菌株JIN1,分离菌株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杆状。茵落颜色为乳白色。该菌株能以硝酸钠为唯一氮源进行反硝化作用并产生亚硝酸。部分长度的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分离菌株JIN1与Aquaspirillum菌具有99%相似,与Microvirgulaaerodenitrificans菌具有99%相似。其生化性状与Aquaspirillum菌不相符。系统发育学分析表明菌株JIN1与Microvirgulaaerodenitrificans菌关系最近。故确认菌株JIN1属Microvirgulaaerodenitrificans菌。  相似文献   
110.
4种典型有害赤潮原因种的溶血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种典型赤潮原因种的细胞和培养水中的溶血特性进行了研究.藻种分别是: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的两个品系,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微小卡罗藻(Karlodinum micrum).对各藻类的去藻上清液和超声破碎细胞提取液进行了溶血性检测,发现:几种赤潮种对鲫鱼红血细胞的溶血特性具有种间差异,同藻种的细胞与其培养水中的溶血强度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赤潮异弯藻具有最强的溶血性,去藻上清液的溶血性(60 ̄100%)远大于超声破碎细胞提取液的溶血性(30 ̄60%);微小卡罗藻超声破碎细胞提取液的溶血性(70%)大于去藻上清液的溶血性(30%),且是各藻超声破碎细胞提取液溶血性中最强的;东海原甲藻和微小亚历山大藻溶血性较弱,微小亚历山大藻去藻上清液的溶血性(30%)略大于超声破碎细胞提取液的溶血性(10%),东海原甲藻两部分的溶血性差异不显著.赤潮种类及其细胞内外的溶血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赤潮原因种在赤潮致害过程中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