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3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125篇
基础理论   25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71.
72.
通过矿井水微量油处理工艺试验,研究了混凝剂和吸附剂的最佳投加量、PAC和PAM的最佳配比、吸附接触时间等技术参数与矿井水中微量油的去除率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混凝剂PAC与PAM最佳投加量的质量浓度分别是200mg/L和2mg/L;只投加吸附荆颗粒活性碳,微量油的去除率不高,其最佳投加量质量浓度为40mg/L;吸附接触时间对微量油去除率的影响不大;采取混凝、沉淀、过滤、吸附复合工艺,矿井水中微量油的去除率能达到96%,出水清澈,浊度≤2NTU。  相似文献   
73.
颗粒污泥厌氧氨氧化动力学特性及微量NO2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批试验方法,研究了颗粒污泥厌氧氨氧化动力学特性及微量NO2的影响.用Haldane模型描述厌氧氨氧化反应动力学,得到最大氨氮反应速率6.65×10-3tmg·(mg·h)-1、氨氮半饱和常数87.1 nag·L-1和抑制常数1 123 mg·L-1,亚硝态氮半饱和常数15.39 mg·L-1和抑制常数159.5 mg·L-1.微量NO2对厌氧氨氧化具有强化作用,基于Haldane模型建立了厌氧氨氧化的NO2强化函数,估计了强化函数中的最大强化系数48.79、NO2半饱和常数2480 mg·m-3、NO2抑制常数4.22 mg·m-3和基础速率系数0.018 2.试验中大部分的NOx出现损失.  相似文献   
74.
荧光原位杂交与微量自动照相集成技术(FISH/MAR)能够同时在单细胞水平原位进行细胞的分类鉴定和细胞对底物的吸收特性研究,这是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目前,这一技术已有效应用于工程系统(污水处理厂、生物反应器等)和自然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研究。污染水体的原位强化净化及其生态修复与微生物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工程系统污水处理效率,也将为受损水生态系统的原位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5.
正2013年10月31日,北京市教委发布通知,禁止在中小学销售碳酸饮料。这一规定引起了巨大反响,被认为是"与国际接轨,保护学生健康"的一个举措。说是"与国际接轨"有一些夸张,不过英国和法国的确禁止了在校园内销售含糖软饮料。在美国,洛杉矶、费城、迈阿密等城市也禁止或者进行了限制,而加州更在2005年把这种限制变成了法律。"碳酸饮料"顾名思义,是加入了二氧化碳的饮料,比如苏打水、汽水等。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更多地指可乐、雪碧之类的甜饮料。这些饮料有什么问题,以致触犯众怒,被禁止在学校内销售呢?流行的碳酸饮料都是甜的。饮料要达到多数人喜欢的甜度,需要10%左右的糖。不管是蔗糖还是高果糖浆,这些糖都太多了。比如经典版  相似文献   
76.
微量振荡天平法广泛的应用于我国PM2.5的监测,该方法50℃的采样加热温度会导致PM2.5中半挥发颗粒物的损失, 而仅可获得PM2.5中的不挥发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因此,PM2.5浓度的实际测值会偏低.微量振荡天平和膜动态测量联用技术可同时获得PM2.5中不挥发和半挥发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本研究利用该技术于2011年12月~2012年4月在上海城郊开展了PM2.5中不挥发和半挥发颗粒物的连续观测,并对其浓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冬春季大气PM2.5中半挥发性颗粒物占有较高比重,平均浓度比率为18.91%;PM2.5中半挥发颗粒物主要来自NH4NO3,在NH4NO3浓度较高的地区,PM2.5的监测应考虑半挥发颗粒物的损失;半挥发性颗粒物补偿前后的PM2.5浓度间有着较好的线性关系,在一定数据质量目标下,可由未补偿的浓度推算补偿后的PM2.5浓度.  相似文献   
77.
以酱油曲霉(Aspergillus sojae)为吸附剂,对水溶液中微量Cd2+进行了吸附研究.实验考察了预处理方法、菌体用量、pH、温度和吸附时间对吸附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其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特性,并对酱油曲霉菌体吸附Cd2+的可能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碱预处理的菌体吸附效果最好.在菌体用量为0.08 g时,对Cd2+的吸附量达到最大,为0.095 mg.g-1.pH值在3.4—8之间,酱油曲霉菌体对Cd2+的吸附效果比较稳定,其最大吸附率出现在pH 3.4.温度在15℃—30℃之间时,菌体对Cd2+的吸附率差异很小,吸附率在88.3%—94.4%之间.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很好地表征酱油曲霉吸附微量Cd2+的过程,R2在0.99以上,其吸附平衡时间大约2.5 h,线性模型更适于描述该吸附平衡过程.SEM、FTIR分析得出,Cd2+可能是与酱油曲霉菌体表面的羟基、酰胺基、羧基、磷酸基和胺基等基团相络合而被吸附,也可能是形成颗粒沉淀而附着在菌丝上.  相似文献   
78.
为研究二叔丁基过氧化物(DTBP)热失控危险性,利用C600微量量热仪对DTBP热分解动力学进行试验研究,测定DTBP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起始放热温度和分解热,分别用非等转化率法和等转化率法得到DTBP热分解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用非等转化率法确定反应的最佳反应级数为1,相应的活化能分别为137.75、132.60、128.61和122.93 kJ/mol,指前因子分别为8.82×1012、6.69×1012、2.06×1012和3.89×10111/s。用等转化率法确定的活化能范围为102~138 kJ/mol,并拟合出活化能与转化率的关系曲线。结合计算出的动力学参数,通过对DTBP分解机理的分析,可以推断其具有热失控危险性。  相似文献   
79.
刘旭  王训  王定勇 《环境科学》2021,42(7):3507-3517
为探究微量重金属元素的分布格局与局地气候、人类活动、植被分布和土壤发育差异等影响因素的关联作用,本文以云南哀牢山迎风坡(西坡)与背风坡(东坡)850~2650 m之间的9个海拔高度的森林样地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迎风坡与背风坡森林表层土壤中典型重金属海拔分布格局差异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土壤中Cd、Sb、As、Cr和Pb的含量及富集因子较高;东西坡土壤层中Cd、Sb和西坡Pb的含量具有较明显的海拔分布模式,其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同一海拔西坡土壤层中Cd、Sb、As和Cr的含量显著高于东坡的相关含量.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Cd和Sb分布格局变化主要受控于大气输入沉降与土壤有机质的强结合作用,高海拔区域存在明显的"冷捕集"效应(cold-trapping),As和Cr的分布变化主要来源于土壤母质风化差异,而Pb的分布差异受基岩矿物风化控制.研究结果强调了大气沉降输入、降水与植被的综合效应(如"冷捕集"效应、促进冠层过滤、凋落物沉降与岩石风化等)对偏远高山土壤中微量重金属分布格局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0.
污泥厌氧发酵生产乙酸是实现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有效途径. 为了提高污泥中的ρ(乙酸),分别考察了Fe2+、Co2+、Cu2+、Zn2+和Mn2+5种微量金属元素的投加影响. 结果表明,5种微量元素都可以促进污泥中乙酸的产生,作用大小依次为Co2+>Mn2+>Fe2+> Zn2+>Cu2+. 但当Fe2+、Co2+、Cu2+、Zn2+和Mn2+投加量(以w计)分别超过0.100 0%、0.006 0%、0.002 0%、0.004 0%和0.100 0%时,ρ(乙酸)却明显下降. 分别选取Fe2+(0.040 0%~0.150 0%)、Co2+(0.002 0%~0.008 0%)、Cu2+(0.000 5%~0.006 0%)、Zn2+(0.000 5%~0.010 0%)和Mn2+(0.040 0%~0.150 0%)进行响应面条件优化试验. 在Fe2+、Mn2+投加量均为0.090 0%,Co2+、Zn2+投加量均为0.005 0%,Cu2+投加量为0.003 5%的组合优化条件下,ρ(乙酸)高达3 452 mg/L,比优化前提高了61.80%. 最优的微量元素投量组合条件下获得的试验结果与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预测值(3 475 mg/L)拟合率高达99.34%,表明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