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1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250篇
安全科学   125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99篇
综合类   845篇
基础理论   121篇
污染及防治   88篇
评价与监测   173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并阅读有关文献,对异烟酸-吡唑啉酮光度法测定水质中总氰化物的各种影响因素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32.
林建荣 《海洋环境科学》2017,36(5):676-681, 718
浮游植物生长与固碳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相关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更好了解海洋碳循环的过程。一般认为,水华发生时由于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采用高温燃烧法测定)相应增加,然而,现场调查发现,长江口和珠江口夏季中高盐度(盐度10~30)水华区DOC浓度与非水华区相近,水华区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浓度较非水华区显著增加,其中,长江口水华区TOC比DOC增加60~140 μmol/L,珠江口水华区TOC较DOC高出~110 μmol/L以上,显示固碳主要以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存在。培养结果表明藻菌混合培养条件下DOC增加只占固碳~10%(即固碳的~90%为POC),相反,无菌培养条件下DOC增量可占固碳的~80%(即固碳的~20%为POC),两个河口水华区DOC未显著增加的机制可能是由于浮游植物产生的DOC易被细菌降解所致。  相似文献   
933.
淮河流域土壤中全氟化合物的空间分布及组成特征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孟晶  王铁宇  王佩  吕永龙 《环境科学》2013,34(8):3188-3194
为了阐明淮河流域土壤中全氟化合物(PFCs)的暴露特征和潜在来源,2008年10月在淮河安徽段共采集了18个表层土壤样品,通过离子燃烧色谱(CIC)测定总氟(TF)和可提取有机氟(EOF),以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分析了16种PFCs,其中11种PFCs有不同程度的检出.PFCs含量为n.d.~1.22 ng·g-1,其中全氟辛酸(PFOA)、全氟壬酸(PFN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是主要的PFCs.在这些土壤样品中,PFCs含量相差不大,但组成不一,主要来源于周边小型化工厂的排放以及大气的干湿沉降.利用氟原子质量平衡原理,分析得出PFCs占EOF比例为0.3%,EOF占TF比例为0.02%,一方面说明除PFCs外仍有很大一部分可提取有机氟难以定性和定量,且离子态氟及未提取出的有机氟是TF的主要成分,另一方面受现有标准物质和检测技术限制,尚不能完全甄别和分析出PFCs的含量及未知的有机氟.  相似文献   
934.
《环境科学》2013,(2):588
2012年12月7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上公布了201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度《环境科学》多项引证指标位居环境科学技术、安全科学技术类科技期刊前列.《环境科学》综合评价总分81.2,排名第一,总被引频次5 359,影响因子0.956.  相似文献   
935.
采用EA-IRMS测定了2011年四季南京市区(南师)和郊区工业区(南化)大气细粒子(PM2.1)中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分析了PM2.1中含碳物质的来源并对两地总碳(TC)污染特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TC在市区和郊区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5.94μg·m-3与17.17μg·m-3,TC在细粒子中比重分别为17.18%与16.40%,郊区碳质污染相对严重且细粒子中污染物组成更复杂;冬、春、夏、秋四季市区PM2.1中δ13C均值分别为-24.42‰±1.12‰、-25.19‰±1.92‰、-25.79‰±0.45‰与-25.58‰±0.65‰,郊区分别为-25.34‰±1.18‰、-25.55‰±1.50‰、-25.31‰±0.55‰与-25.38‰±0.82‰.相关性分析和潜在污染源δ13C值表明,市区气溶胶PM2.1中碳质主要源于汽油车尾气排放,郊区工业区含碳物质源于尾气及工业排放,此外,燃煤源、生物质燃烧源及地质源等对两地冬春季气溶胶中碳质有重要贡献;后向轨迹分析表明,冬春季远源输送对南京地区气溶胶中碳质有重要贡献,夏秋季气溶胶中碳质主要来自本地排放.  相似文献   
936.
对比蛋白酶K-CTAB法、SDS-酚氯仿抽提法和试剂盒法对微污染水体总DNA的提取效果,进一步通过PCR-TGGE电泳及优势条带切胶测序分析,结果表明:SDS-酚氯仿抽提法提取水体总DNA效果最佳,试剂盒法次之,经纯化后均能扩增成功,蛋白酶K-CTAB法失败;SDS-酚氯仿抽提法比试剂盒方法的TGGE图谱条带数更多,代表的生物多样性更全面;试剂盒方法对革兰氏阳性菌的DNA提取能力不及SDS-酚氯仿抽提法。  相似文献   
937.
以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聚集区若尔盖泥炭沼泽区为研究对象,调查可溶性总铁浓度,并开展利用钙盐去除DOC的对照实验,研究泥炭沼泽区水体中对高含量溶解态铁的地球化学成因。结果表明:若尔盖地区水体呈碱性,其可溶性铁浓度远高于世界上其他非沼泽性河流和沼泽性河流。随着钙盐的加入,水样中有机质浓度显著下降(n=23,P=0.019 3<0.05)。水样中可溶性铁和水溶性总酚的浓度无显著下降(n=23,P铁=0.168>0.05,P酚=0.069 6>0.05)。结果证实,泥炭沼泽源酚类物质是水体中铁离子的主要有机配体。因此,若尔盖泥炭沼泽区碱性水体中高含量溶解性铁的地球化学成因与沼泽释放的大量酚类物质与铁离子的络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38.
本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总有机碳检验方法 (HJ501-2009)进行地表水中总有机碳(TOC)的测定。用MultiN/C2100测定仪测定水样中的总有机碳,并且分析了主要的测量不确定度来源,即所使用的玻璃器具产生的不确定度、标准曲线的不确定度、测量重复性不确定度和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分别量化后加以合成即得TOC的测量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939.
对福建莆田市外度水库底泥中的总有机质、总氮和总磷进行测定,采用底泥有机指数和生源要素评价方法对莆田市外度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库底泥属于肥污染和Ⅱ类污染状况;底泥中有机质主要受陆源的影响。在此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减少污染的合理性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40.
林田  方引  陈颖军  胡利民  郭志刚  张干 《环境科学》2012,33(7):2335-2340
本文采用化学热氧化法测定了25个东海内陆架表层沉积物中黑碳的含量,探讨了沉积物中黑碳与总有机碳、粒度以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内陆架表层沉积物中黑碳的含量范围为0.21~0.88 mg.g-1.沉积物中黑碳和总有机碳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两者具有不同的来源.区域内沉积物在粒度上有明显的空间分异,黑碳的空间差异则较小,表明黑碳的沉积过程受颗粒物分选过程的影响较小.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和滴滴涕的含量与黑碳无显著的相关性,可能与东海内陆架环境中强烈的水动力过程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来源的复杂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