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9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518篇
安全科学   55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54篇
综合类   1444篇
基础理论   219篇
污染及防治   58篇
评价与监测   125篇
社会与环境   357篇
灾害及防治   165篇
  2024年   107篇
  2023年   207篇
  2022年   218篇
  2021年   261篇
  2020年   188篇
  2019年   192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乌江流域大气降雨中不同形态汞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年1~12月测定了乌江流域5个水库库区大气降雨中不同形态汞的浓度.结果表明,总汞、溶解态汞、颗粒态汞、活性汞、甲基汞的浓度范围分别为7.49~149.13ng·L-1、1.23~10.02ng·L-1、5.76~141.92ng·L-1、0.56~2.94ng·L-1、0.082~0.821ng·L-1.降雨中颗粒态汞为主要形态,约占总汞比例的67.6%~96.1% (平均87%),活性汞、甲基汞占总汞的比例分别为5.1%和0.68%.除活性汞外,其它形态汞的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冬春季的浓度明显高于夏秋季,而不同形态汞的空间分布特征不明显.降雨中汞的浓度主要受降雨量及燃煤等人为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2.
西洞庭湖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时空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洞庭湖是长江中游现存仅有的两大通江湖泊之一,研究其鱼类资源对了解湖泊通江的生态作用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在2002年9月~2004年6月每月定期定点在西洞庭湖区开展鱼类调查,结果如下:① 实地调查到鱼类111种,隶属9目20科,包括中华鲟、胭脂鱼等珍稀物种;②鱼类物种数年动态波动较大,最高月份达69种,最低为26种,月均50±13种;③物种多样性指数年动态与物种数年动态大体一致,最高达3.34,最低为1.89,月均2.84±0.38;④空间分布上,位于入湖口的调查点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高于内湖,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⑤在数量上,湖泊定居型鱼类占50%以上,其中,鲫数量最多,占16%左右。可见:西洞庭湖作为通江湖泊在鱼类多样性的保护上起到避难所和交流场所的作用;目前,西洞庭湖鱼类在生态组成上,湖泊定居型鱼类比重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3.
通过探索黄河流域山东段县域生境质量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以便从县域尺度为地方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解析生境质量的时空分布格局与演变特征,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探测,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社会、经济与自然影响因素在空间维度上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河流域山东段平均生境质量指数为0.448,空间上表现出中段、上段低和下段高的分布格局,生境质量整体呈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下降趋势,中段生境质量下降趋势最为显著;(2)生境质量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集聚性特征,会受到邻近区域的影响,且总体集聚态势不断增强,高-高型集聚区面积明显大于低-低型集聚区,在流域下段范围连片分布;(3)土地开发强度是影响生境质量时空分布的首要因素,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和NDVI对生境质量有重要影响,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共同影响生境质量时空变化,GWR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生境质量具有空间差异性。识别这些时空差异对推动该区域生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4.
把握PM2.5污染的时空演变规律是对其进行针对性治理的基础与前提。从PM2.5地球表面浓度栅格数据提取湖北省2001—2020年各地级市PM2.5年均浓度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PM2.5时空分布及气象驱动因子特征。结果表明,湖北省各主要城市PM2.5浓度二级标准达标率趋于增加。各城市PM2.5年均浓度均值在2001—2013年由42.47逐步上升至62.94μg·m-3,2013—2020年由62.94减少至32.85μg·m-3。核密度估计表明,2013年以前各城市PM2.5年均浓度值随时间推移逐渐分散,2013年后逐渐集中于浓度较低的区间。以武汉市等中部城市为分界线,湖北省PM2.5向东西2个方向均存在由高至低的浓度梯度,且西面浓度小于东面。2013年后浓度较高地区的扩散效应逐渐减小。PM2.5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  相似文献   
995.
基于新疆地区42个气象站点1971-2016年逐日温度数据资料,选取世界气象组织(WMO)推荐的10个极端温度指标,使用线性趋势法、克里金插值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该地区极端温度指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新疆地区1971-2016年间4个极端高温指数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除极...  相似文献   
996.
洪湖是江汉平原重要的淡水水体.为了揭示洪湖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和原因,开展了对洪湖为期一年的采样调查,连续采集12个月水样和一次沉积物样品,测定样品中营养盐含量.结果表明:(1)洪湖水体营养盐污染水平较高,除氨氮(NH4+-N)外,总氮(TN)、总磷(TP)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难以达到Ⅱ类.(2)空间上有机物污染...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定性和半定量的方法,阐明了广州市土质崩塌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了土质崩塌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质崩塌的时间分布与年内降雨分布具有高度一致性,土质崩塌的空间分布受地貌类型和人类活动控制显著,主要呈现面状和线状分布特征;土质崩塌的发育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雨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显著,其中降雨和人类活动对土质崩塌的发育起着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8.
为探究典型入湖河流的水环境状况,选取太湖入湖河流梁溪河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12月—2018年12月进行定期取样监测,开展水体氮磷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梁溪河支流的污染状况比干流严重,大多支流为劣Ⅴ类水.其中,干流总氮(TN)、氨氮(NH4+-N)、硝酸盐氮(NO3--N)、总磷(TP)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  相似文献   
999.
基于2013~2018年监测数据,采用GIS空间重心转移等方法分析了重庆市主城区PM2.5区域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PM2.5年均值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区PM2.5下降趋势逐渐趋同,平均变化率为-11.29%,下降速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冬季日均值超标率为20.14%,阶段性上升趋势明显;周循环变化特征呈U型,日循环小时变化特征呈W型;主城区PM2.5重心一直在江北区移动,冬季空间整体特征为西北高、东南低、核心区高、郊区低。  相似文献   
1000.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增强会使系统更具稳定性和抵抗性,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社会、生态2个子系统构建滨海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2010—2020年滨海114个城市的社会-生态系统时空演化特征以及障碍影响因子的识别。得出相关结论:研究时段内,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年际变化幅度较小,相对稳定,但也存在波动现象;2020年,排名前五位的是北京、上海、广州、珠海和杭州,较2010年,北京取代上海排名首位;滨海旅游地114个城市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呈现空间正相关,高值集聚区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低值集聚区集中在东北沿海;前三位障碍因子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医院、卫生院床位数(SR5),其次是固定资产投资额(SR4)、节能环保支出(ER3)、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EV2)、水资源总量(ER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