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5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213篇
安全科学   123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42篇
综合类   624篇
基础理论   166篇
污染及防治   34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7 毫秒
991.
通过盆栽试验和连续浸提的方法,研究了外源硒酸盐(六价硒)和亚硒酸盐(四价硒)施入石灰性土壤后的形态转化及其对小白菜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价态外源硒施入土壤后,土壤各形态硒含量均随外源硒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p0.01).但两种外源硒在土壤中的形态变化明显不同,施入土壤的硒酸盐主要以可溶态形式存在,在土壤中的移动性相对较大;而亚硒酸盐主要以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形式存在,并可由可溶态转化为其他土壤形态,从而降低了其生物有效性.Monod方程拟合结果表明,小白菜根系对六价硒的亲和能力显著大于四价硒,从而使得硒酸盐处理小白菜地上和地下部最大硒含量分别为亚硒酸盐处理的5倍和2倍,说明在石灰性土壤上硒酸盐比亚硒酸盐的生物有效性更高.另外,亚硒酸盐处理小白菜地下部最大硒含量是地上部的2.3倍,而硒酸盐处理小白菜地下部和地上部最大硒含量相近,说明小白菜根系吸收在硒累积和转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2.
在田间条件下,运用土壤溶液原位抽提和毛细管电泳分析等技术,比较了芦竹(Arundo donaxLinn)和香蒲(Typhalatifolia)根表铁氧化物胶膜数量、土壤根际溶液磷质量浓度、根际土和根际溶液pH及根膜比等的差异,阐明了湿地植物根表铁氧化物胶膜对磷素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根际溶液-根表铁氧化物胶膜-根系的迁移过程的影响以及在磷素净化中的根际调控机制.结果表明,芦竹和香蒲根表铁氧化物胶膜数量(以根系鲜重计)分别为20 170.8和7 640.3 mg/kg.有铁氧化物胶膜沉积的芦竹、香蒲的根际土有效磷含量分别是28.85、34.99 mg/kg;各比其无铁氧化物胶膜增加了46.2%、21.9%.有铁氧化物胶膜沉积的芦竹、香蒲的根际溶液磷质量浓度为0.65、0.56 mg/kg,分别比其无铁氧化物胶膜沉积高9.2%、33.9%.芦竹根表铁氧化物胶膜吸附的磷占根系吸附吸收磷的81.7%,香蒲是85.7%.根表有铁氧化物胶膜沉积的芦竹磷素利用有效性比无铁氧化物胶膜的植株高16.5%,香蒲高31.4%.有铁氧化物胶膜沉积的芦竹和香蒲植株体内磷含量均比无铁氧化物胶膜高.同时,铁氧化物胶膜对磷酸盐的吸附提高了磷酸盐从非根际向根际、固相(根际土壤)向液相(根际土壤溶液)的迁移速率.有铁氧化物胶膜沉积的湿地植物根际土有效磷含量累积,无铁氧化物胶膜沉积的湿地植物根际土有效磷含量耗竭.  相似文献   
993.
条件价值法在生态资产估算中的应用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条件价值法(CVM)是在效用最大化理论下,利用假设市场的方式揭示公众对公共产品的支付意愿,从而评估公共物品价值的方法.该方法灵活、简单、数据获取容易、适用性较宽,自从1963年Davis R开始使用条件价值法以来,该方法在生态资产评估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不断提高,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公共物品与服务价值估价,特别是对生态资产存在价值与遗产价值的估算,文章系统地总结了条件价值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存在的问题与争议,以及在生态资产估算中的应用与国内外进展,最后针对条件价值法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前瞻性探讨与评价.  相似文献   
994.
毗邻铁矿的景区土壤重金属形态及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三酸联合消煮法和Tessier连续提取法研究了毗邻铁矿的千山景区土壤重金属的总量和形态分布,同时通过对植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检测,研究了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土壤中镉、铜含量均超过了国家自然风景区所需达到的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的上限,两者分别是一级标准的2.45~4.65倍和1.1~1.95倍,个别区域铅、锌也有超标;土壤中镉以残渣态和碳酸盐结合态为主,分别占总量的58.16%~83.17%和3.39%~22.91%,铜以残渣态和有机结合态为主,分别占总量的76.67%~88.82%和3.75%~20.38%,铅、锌以残渣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植物吸收的重金属不仅包括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还包括了在一定条件下释放出来的铁锰氧化物态和有机结合态。  相似文献   
995.
本文从细微粒子污染导致灰霾形成的角度出发,首先开展了灰霾监测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频数和描述性分析,研究了以PM10为主的细微粒子污染与灰霾的影响关系。确定了以PM10日平均浓度为灰霾目的判定依据,并根据中国大陆PM10污染指数的分级标准建立了灰霾等级指数,从而形成了一套根据PM10日平均浓度来确定不同等级的灰霾发生概率的方法,为灰霾预测及灰霾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6.
城市地表灰尘-降雨径流系统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常静  刘敏  李先华  林啸  王丽丽  高磊 《环境科学》2009,30(8):2241-2247
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定点采集地表灰尘、径流悬浮物、雨水口和河流沉积物,探讨重金属在地表灰尘-降雨径流系统中的环境行为及其生物有效性变化.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地表灰尘重金属浓度高于上海土壤背景值,其中Zn、Pb、Cd和Cu高出5~7倍,Cr和Ni高出2倍,径流非点源污染Pb、Cr和Ni贡献较大,Cd、Cu和Zn污染程度较轻.多介质赋存形态研究表明,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依次为Zn>Ni>Cd>Cu>Pb>Cr.其中Cr、Zn和Cu在4种介质中分别以残渣态、碳酸盐态和有机态为主;Ni地表灰尘以残渣态为主,其它3种介质以碳酸盐态为主;Cd地表灰尘以有机态为主,径流悬浮物以非稳定形态为主;Pb在迁移过程中主导形态由铁锰结合态变为有机态.非稳定形态(F1+F2)在径流悬浮物组分中占有最高比例,6种重金属迁移比率平均值为1.74,说明从地表灰尘到径流颗粒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明显升高,径流水体毒性和潜在生态效应值得关注;雨水口和河流沉积物残渣态含量较高,成为重金属在城市地表环境迁移的蓄积库.  相似文献   
997.
王赫  贾永锋  刘利  朱慧杰  吴星  王淑莹 《环境科学》2009,30(6):1773-1778
选用沉积物中5种典型氧化物矿物:针铁矿、磁铁矿、三水铝石、氧化铝、二氧化锰,以水培法和单一矿物吸附Cd为培养介质,以芦苇为受试植物,研究环境中不同化学形态Cd(即吸附在不同矿物表面)的生物有效性差别.经过45 d的培养,发现矿物吸附的Cd被芦苇吸收富集,不同形态Cd的富集强度不同,根组织富集量72.70~320.44 mg·kg-1,并遵循以下规律:Al(OH)3 > Al2O3 > Fe3O4 > MnO2 > FeOOH. Cd的富集特征反映了不同矿物吸附Cd能力和稳定性的差异,通过采用3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对Cd的解吸,评价了这几种矿物对镉的吸附强度.结果表明,Cd的解吸量遵循如下规律,乙酸、苹果酸:Al(OH)3 > Fe3O4 > Al2O3 > FeOOH > MnO2;柠檬酸:Al(OH)3 > Al2O3 > Fe3O4> FeOOH > MnO2,这与芦苇对各种矿物吸附镉的富集程度顺序基本一致.Cd的化学形态是影响其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8.
对太湖梅梁湾和五里湖表层及柱状沉积物中的酸性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同步可提取金属(SEM)及重金属总量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表层沉积物中的AVS与SEM具有相同的分布特征,其浓度均自河口稳定沉降区至湾(湖)心方向减小.表层沉积物中AVS/SEM<1,说明表层重金属具有潜在的生物有效性.AVS浓度在沉积深度上具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波动幅度较大,而SEM的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比较SEM与重金属总量得知:Cu和Ni的提取量有自表层至下层逐渐降低的趋势,表明硫结合态的Cu、Ni在逐渐增加;Pb和Zn的提取量与硫态沉积物相比较低,说明太湖AVS对Pb和Zn的控制作用较小.由AVS与活性铁的摩尔比可知,重金属在研究湖区沉积物中变化较强.  相似文献   
999.
巢湖十五里河沉积物氮磷形态分布及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5,自引:14,他引:1  
李如忠  李峰  周爱佳  童芳  钱家忠 《环境科学》2012,33(5):1503-1510
为了解巢湖十五里河底泥氮磷形态分布规律及生物有效性,在河道上采集7个柱状样,按10 cm厚度分层,共得样品41个.采用化学提取方法,获得氨氮(NH4+-N)、硝酸盐氮(NO3--N)、易交换态磷(Ex-P)、铝结合态磷(Al-P)、铁结合态磷(Fe-P)、闭蓄态磷(Oc-P)、钙结合态磷(Ca-P)、碎屑磷(De-P)和有机磷(Or-P)等各形态氮磷及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进而对各形态氮和磷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关性进行分析,并评估氮磷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十五里河沉积物中各形态氮磷在纵向和垂直方向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且主要氮磷形态之间还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此外,在0~10、10~20、20~30、30~40、40~50和50~60cm等沉积深度,生物有效性氮(NH4+-N与NO3--N两者之和)占TN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17%、11.88%、7.99%、8.44%、8.97%和20.06%,生物有效性磷(Ex-P、Al-P、Fe-P三者之和)占TP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0.18%、49.12%、42.41%、34.11%、32.71%和39.55%.  相似文献   
1000.
射击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射击场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采集某射击场土壤和植物样品,对重金属和P元素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并对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射击场表层土壤存在一定程度的Pb、Cu、Hg、Sb污染并呈不均匀的斑块状分布,Pb、Cu、Sb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射击场土壤重金属存在一定程度的垂直迁移和侧向迁移.射击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