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3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393篇
安全科学   201篇
废物处理   48篇
环保管理   68篇
综合类   864篇
基础理论   120篇
污染及防治   204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10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为提高分子筛吸附氨氮的能力,采用碱蚀法对4种不同硅铝比ZSM5型分子筛进行脱硅处理,对比了脱硅前后吸附氨氮性能的差异;结合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观察了其孔隙与晶体结构、表面形貌的变化,同时借助X射线荧光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分析了其内部元素组成与骨架基团的变化;考察了分子筛脱硅处理对改善其吸附氨氮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分子筛经脱硅后氨氮吸附量大幅提高,硅铝比越大吸附氨氮性能改善越显著,其中,硅铝比最小的ZSM5-27型分子筛脱硅后的氨氮平衡吸附量由5.81mg/g上升至10.44mg/g,上升幅度亦达79.7%;碱蚀脱硅处理有效降低了ZSM5型分子筛的硅铝比,分子筛硅铝比越大降低越显著.分子筛脱硅后,其介孔比表面积与比孔容增加、孔径分布变得宽泛;晶体结构仍保持完整、晶粒形态变得更加清晰规整;离子交换容量增加、硅/铝氧四面体结构单元作用增强.碱蚀法对ZSM5型分子筛具有骨架脱硅补铝、疏通孔道等多重作用,脱硅后分子筛活性位点增加、氨离子扩散阻力下降,吸附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12.
采用达标保证率法评价了青岛市某市政污水处理厂出水的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达标情况,研究水质提升至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GB 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Ⅱ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厂全年进、出水各指标稳定,处理工艺可达到GB 18918—2002一级A设计标准。但经处理后的出水每年仍向接纳海域排放COD 770 t,BOD576 t,SS 209 t,NH3-N 41 t,TN 255 t,TP 54 t,给环境带来较大负担。为了保护环境并考虑出水再生回用,分别以GB 3838—2002Ⅳ类、GB 3097—1997Ⅱ类作为提标改造目标,对6种污染物进行等标污染负荷计算及排序。结果表明:以GB 3838—2002Ⅳ类水质标准评价,TN、SS和NH3-N三者为主要污染物,总污染负荷比为80. 64%。以GB 3097—1997Ⅱ类水质标准评价,则TN、COD和TP为主要污染物,三者总污染负荷比为87. 39%。不论执行何种标准都应重点加强TN的去除。成本分析表明,提标改造成本增加主要为碳源。ρ(TN)从目前出水的9. 37 mg/L,分别下降到1. 5,0. 3 mg/L,单位运行成本提高分别为0. 13,0. 15元/m3。  相似文献   
113.
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研究了厌氧氨氧化细菌在富集过程中的活性变化,在启动全程自养脱氮(CANON)工艺中以恒定曝气量,通过优化停曝比实现氨氧化细菌(AerAOB)和厌氧氨氧化细菌(AnAOB)协同脱氮并且有效抑制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活性,然后添加有机物(乙酸钠)逐步启动同步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耦合异养反硝化(SNAD)工艺.结果表明,在厌氧氨氧化细菌富集过程中,通过不断缩短水力停留时间(HRT)提高进水氮负荷的方式强化厌氧氨氧化细菌活性,其平均活性由0.603mgN/(h·gVSS)提高到了8.1mgN/(h·gVSS);当恒定曝气量为50mL/min,停曝比为4:10(min:min)时,AerAOB和AnAOB对氨氮的去除量分别占总氨氮去除量的58.8%和41.2%,NOB氧化亚硝态氮的量占总硝态氮生成量的15.3%,成功抑制了NOB的活性;当C/N比为0.5,调整停曝比为4:15后,反硝化过程氮去除量占总氮去除率的20.9%,厌氧氨氧化过程氮去除量占总氮去除率的79.1%,实现了AerAOB、AnAOB和反硝化细菌(DNB)协同脱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4.
基于X射线荧光光谱法确定的4种ZSM5分子筛硅铝比,分析了不同硅铝比分子筛吸附氨氮性能的差异,结合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从分子筛的骨架组成、表面形貌和晶体结构角度,考察了硅铝比对分子筛吸附氨氮性能的影响机制;并探讨了分子筛骨架脱硅对其吸附性能的改善作用,为分子筛应用于污水厂尾水深度脱氮提供技术参考.结果表明,不同硅铝比分子筛的表面形貌、晶体结构与吸附氨氮性能具有显著差异:随着分子筛硅铝比增加,其结晶度下降、晶粒形态逐渐模糊、吸附容量降低;当实际硅铝比由35增大至237时,氨氮平衡吸附量由5.65mg/g降至0.41mg/g,由Langmuir吸附等温式确定的饱和吸附量由6.5963mg/g下降至0.4430mg/g.分子筛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受离子交换化学吸附作用机理控制,随着硅铝比升高分子筛的离子交换容量下降,其吸附速率降低.分子筛骨架脱硅能够显著改善其氨氮吸附性能,硅铝比为35的分子筛经碱蚀脱硅处理后,其氨氮平衡吸附量提高81.6%,该方法为改善分子筛吸附性能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15.
探索黄土旱塬区农田土壤碳、氮和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可为农作物高效生产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以山西寿阳24 a玉米旱作试验田为对象,研究长期秸秆覆盖还田、直接还田、过腹还田和不还田对土壤元素和胞外酶活性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并计算向量角度和长度用于指示微生物面临的资源限制情况,向量角大于45°和小于45°分别表示微生物受磷限制和氮限制,偏离45°越大表示限制程度越大,向量长度越长表示微生物受碳限制越严重.结果表明:(1)长期秸秆还田土壤C/N和C/P分布在9.81~14.28和14.58~21.92之间,均值分别为12.36和17.51,分别较试验初期降低了6.0%和4.2%;土壤N/P分布在1.27~1.57之间,均值为1.42,较初期提高了2.2%.土壤C/N和C/P均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土壤N/P基本呈现出持平趋势,且不同秸秆还田处理之间土壤元素计量比均无显著性差异.(2)相比24 a长期不还田处理,长期秸秆覆盖还田处理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BG)和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NAG)活性显著提高了134.4%和107.5%(P<0.0...  相似文献   
116.
引入等标污染负荷面积比的概念 ,以使面积大小不同的子区域能进行相对污染严重程度的比较。采用等标污染负荷面积比的评价法 ,对黄浦江中上游地区排入水体的点污染源进行了评价 ,并与用等标污染评价法评价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等标污染负荷面积比评价的结果表明 ,黄浦江中上游地区各个区排入水体点污染源污染大小的排序为青浦、松江、奉贤、金山、闵行。  相似文献   
117.
汽车节油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车辆技术、辅助设施与维修、汽车运用等多个方面。发动机对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发动机的结构。发动机的油耗对汽车的油耗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发动机的油耗决定于  相似文献   
118.
湿式除尘器分级效率的计算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仲安 《安全》1995,16(3):1-6
本文详细推导了湿式除尘器分级效率的计算公式,分析了液气比、气体速度和粉尘粒径对除尘器分级效率的影响。认为在湿式除尘器中,液气比取0.3 ̄0.81/m^3、气体速度取10 ̄30m/s范围内较合理,能达到高效低能的除尘目的,为研制新型湿式除尘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9.
本文介绍电除尘装置问世以来集尘事计算公式的发展,重点讨论对工业用电除尘装置适用的Matts公式和藤村-足立公式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0.
应用IVE模型计算上海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   总被引:37,自引:7,他引:30  
为了解上海市机动车污染现状,建立上海市机动车源排放清单,分别选择上海市中心城区、商业区和收入相对较低区域中的主干道、快速道和次干道3种共9条典型道路,开展机动车技术水平参数、比功率(VSP)分布状况、启动状况等测试,并在此基础上将International Vehicle E-mission(IVE)模型本地化.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市区实际道路上轻型客车、出租车、公交巴士、卡车和摩托车(包含助动车)分别占道路总车流量的41.0%、30.8%、15.6%、6.9%和5.7%;从技术组成看,约85%的轻型客车和97%的出租车均安装有三元催化装置,约30%的公交巴士和90%的卡车没有达到欧Ⅰ标准;机动车的VSP分布主要集中在-2.9~1.2 kw·t-1.模式计算结果表明,2004年上海市机动车CO、VOC、NOx和PM排放量分别为57.06×104t、7.75×104t、9.20×104t和0.26×104t;20%的高排放车对总排放量的贡献占到25%~45%;启动过程中排放的CO、VOC和PM占总排放量的15%~25%,NOx仅占总排放量的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