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2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473篇
安全科学   65篇
废物处理   65篇
环保管理   46篇
综合类   827篇
基础理论   240篇
污染及防治   172篇
评价与监测   60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1.
Visible light responsive N-F-codoped TiO2 photocatalysts exhibit a higher catalytic activity than N-doped TiO2 for the degradation of 4-chlorophenol due to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nonmetal elements.  相似文献   
72.
Excessive use of pesticides poses increased risks to non target species including humans.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lack of proper awareness about the toxic potential of pesticides makes the farmer more vulnerable to pesticide linked toxicities, which could lead to diverse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The toxic potential of a pesticide could be determined by their ability to induce genetic mutations and cytotoxicity. Hence, determination of genetic mutation and cytotoxicity of each pesticide is unavoidable to legislate health and safety appraisal about pesticides. The objective of current investigation was to determine the genotoxic and cytotoxic potential of Endosulfan(EN) and Lambda-cyhalothrin(LC); individually and in combination. 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 assay was utilized to determine cytotoxicity, while two mutant histidine dependent Salmonella strains(TA98, TA100)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mutagenicity of EN and LC.Moreover, mutagenicity assay was conducted with and without S9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metabolic activation on mutagenicity. Even though a dose dependen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revertant colonies was detected with EN against both bacterial strains, a highly significant(p 〈 0.05) increase in the mutagenicity was detected in TA98 with S9. In comparison, data obtained from LC revealed less mutagenic potential than EN. Surprisingly,the non-mutagenic individual-concentrations of EN and LC showed dose dependent mutagenicity when combined. Combination of EN and LC synergistically induced mutagenicity both in TA98 and TA100. MTT assay spotlighted comparable dose dependent cytotoxicity effects of both pesticides. Interestingly, the combination of EN and LC produced increased reversion and cytotoxicity at lower doses as compared to each pesticide, concluding that pesticide exposure even at sub-lethal doses can produce cytotoxicity and genetic mutations, which could lead to carcinogenicity.  相似文献   
73.
挥发性代烃(volatile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VCHs)是地下水中一类重要的有机污染物,维生素B12是催化VCHs还原脱的高效催化剂。该文选取VCHs中典型的污染物三乙烯(TCE)作为研究对象,以Ti(Ⅲ)为电子供体,探索不同pH条件下,维生素B12催化TCE还原脱过程中碳、同位素分馏机理。反应溶液初始pH为7.5~9.0时,其表观一级动力学反应速率系数k值为0.06~0.15 h-1;碳同位素富集系数εC为-1.8‰~-2.4‰,同位素富集系数εCl均值为-1.5‰。这说明,pH增大,Ti(Ⅲ)还原势能增大,反应的速率提高;还原脱不同反应途径所占份额改变,碳、同位素分馏程度变化。碳、的单体同位素分析(CSIA)技术可以用来评价地下水代烃污染降解程度和效率,结合分析2种元素能够提高污染物修复评价的准确性,同位素富集系数的稳定性研究可为其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精确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4.
周红艺  曾思思  梁思  韩鉴 《环境科学》2014,35(9):3430-3435
采用Pd/Fe双金属对2,4-二苯氧乙酸(2,4-D)进行催化还原脱,以活性污泥对2,4-D脱产物进行生物氧化,考察初始pH、活性污泥量、污染物初始浓度、温度等因素对生物氧化的影响情况.通过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污泥体系菌群变化情况,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来推测目标污染物的降解过程.结果表明:1 Pd/Fe双金属可有效还原2,4-D,其主要先还原为2-苯氧乙酸(2-CPA),最终顺序脱为苯氧乙酸(PA).2 2,4-D具有较大生物毒性,其脱产物毒性下降,更易被生物降解.3 pH=7、污泥量50 mL/200 mL、适量的初始PA浓度(14.6 mg·L-1)和30℃均有利于PA的去除.在该条件下反应96 h,PA去除率可达84.3%.  相似文献   
75.
电化学还原-氧化工艺降解4-氯酚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岩  施钦  王辉  卞兆勇 《环境科学》2016,37(4):1437-1443
采用紫外光还原法制备了Pd-Fe/石墨烯催化阴极,并以Ti/IrO_2/RuO_2为阳极,构成三电极体系(双阴极)和两电极体系(单阴极)的电化学还原-氧化降解工艺,分别对4-酚进行降解.采用离子色谱、高效液相色谱、TOC仪对4-酚降解过程中中间产物及其浓度进行测定.根据公式计算降解过程中理论计算毒性值,应用发光细菌法测定降解过程中的实际毒性值,对理论计算毒性值与实际毒性值进行比较,分析不同体系下降解过程中毒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种工艺体系在最佳降解条件下,阴极室毒性均呈下降的趋势,由于降解过程中在阳极室生成高毒性的苯醌,阳极室毒性均先升高后降低.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到,两种体系理论计算毒性与实际毒性在P=0.01水平下,相关性系数均为1,显著相关,表明降解过程中实际毒性的测定结果真实可靠.降解至120 min时,三电极体系毒性小于两电极体系,表明三电极体系优于两电极体系.据此提出实际毒性测定方法在电化学还原-氧化工艺降解酚类有机废水毒性测试的工业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76.
采用EDTA优化纳米Pd/Fe催化脱水中2,4-二苯氧乙酸(2,4-D),并考察了EDTA投加浓度、pH、钯化率、温度等因素对2,4-D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EDTA的加入络合了纳米Pd/Fe在催化脱过程中生成的铁离子,抑制纳米Pd/Fe颗粒表面钝化层的形成,提高了体系的反应活性.适宜的EDTA浓度、低pH、高钯化率、低温等有利于2,4-D的还原脱.当EDTA浓度为25.0 mmol·L-1,纳米铁含量为1.0 g·L-1,初始pH=4.3、钯化率为0.5%,温度为25.0℃,搅拌速率为200 r·min~(-1)时,反应50 min,10.0 mg·L-1的2,4-D去除率及苯氧乙酸(PA)生成率均达到100%.  相似文献   
77.
考察了再生水消毒过程中的消耗特性及水质特性的变化,发现加后5 min,消耗速率最大,同时254 nm的紫外吸光度和三维荧光强度的变化最为显著.发现再生水消毒后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浓度显著增加,说明消毒后水质生物稳定性变差.AOC变化趋势呈现为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对于不同处理工艺再生水,二级出水的AOC水平普遍高于深度处理出水,但深度出水消毒5 min后AOC的增长率却高于二级出水消毒后的增长率.进一步研究发现,再生水水样消毒后的AOC变化量与三维荧光积分值变化量之间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8.
金属氧化物降解六氯苯的活性比较及催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氧化铝(α-Al_2O_3、γ-Al_2O_3)、氧化钙(CaO)、过渡金属氧化物(Mn O_2、α-Fe_2O_3、γ-Fe_2O_3、Ni_2O_3、CuO)为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种类、添加比例等因素对六苯(Hexachlorobenzene,HCB)降解效果和产物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效果随催化剂添加比例的提高显著增加.在反应温度为350℃,反应时间1 h,金属氧化物添加比例为100∶1的条件下,碱土金属氧化物CaO及过渡金属氧化物中的α-Fe_2O_3和Ni_2O_3降解活性较好,这3种氧化物对HCB的降解率分别达到65.5%、100.0%和100.0%,脱率D_1分别为54.4%、81.9%和77.5%.HCB降解有机产物分析结果显示,8种金属氧化物与HCB样品反应产物中均存在低代苯,在α-Fe_2O_3和Ni_2O_3的催化作用下有2~4代低苯检出,说明在降解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逐级脱/加氢反应;与CaO反应后的产物中低代苯较少,经拉曼光谱定性分析,有无序碳的检出,说明除了脱/加氢还存在脱缩合反应.  相似文献   
79.
钙、氯对磷酸盐稳定污染土壤中铅的促进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促进磷酸盐稳定污染土壤中铅的方法,在全铅含量为517 mg·kg-1的铅冶炼污染土壤中加入5 mmol·kg-1磷酸盐,同时加入10mmol·kg-1硝酸钙或5 mmol·kg-1化钾,在15%或30%的含水率下培养40 d,之后种植黑麦草.结果表明,与单独施用磷酸盐相比,采用磷酸盐与钙、结合或增加培养期间的土壤含水率后,土壤DTPA-Pb含量下降3.92%~26.1%;对于同一添加剂处理,培养期间土壤含水率从15%增加到30%,土壤有效铅(DTPA-Pb)含量下降8.83%~24.4%.增加土壤含水率后,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土壤铅的EXAFS分析表明,与未施用磷酸盐的对照相比,土壤中加入磷酸盐后矿物态铅的比例由57%上升至81%,加施钙、或增加土壤含水率后,多数处理矿物态铅的比例有所下降,而有机结合态铅比例上升.与对照相比,污染土壤中施用磷酸盐后,植物产量大幅增加,但施用钙、或增加培养期间含水率后,部分处理植物产量有所下降.以上结果表明,在铅冶炼污染土壤中加入磷酸盐时,加入钙、或者增加土壤含水率均有利于铅的稳定,但以上措施可能对植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0.
臭氧层损耗是重要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最早认识到臭氧层危害的美国率先在国内立法控制相关物质,然而另一大经济体——欧共体,在这一方面却行动迟缓。在保护臭氧层的国际谈判中,美欧之间相互妥协,最终达成了对氟烃化合物(CFCs)进行限控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美欧之间的分歧来自国内化工业巨头的影响,国际经济变动影响外交决策。国际环境问题背后隐藏的经济关系与大国的领导作用是影响国际环境合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