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4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80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71.
应用二氧化氯消毒饮水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的氯化法消毒饮水,水中会产生致癌致畸突变的三卤甲烷(THM)类物质,对人类健康有严重的危害。我国和国外的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均规定了该类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为保证饮水的卫生要求,本文阐述了二氧化氯(ClO_2)的特性和在饮水消毒中的应用前景,用它作为取代氯化消毒饮  相似文献   
72.
城市给水厂产生的污泥量大、有机物含量低、无机污染风险高,其绿色低碳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已成为我国供水行业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国家行业政策与给水厂污泥性质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分析,并归纳了处理方法和资源化利用发展趋势。目前,常用的给水厂污泥处理方法包括水体排放、市政排污和陆地填埋等。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环境风险、堵塞设施、占用土地、碳排放量大等难题。基于城市给水厂污泥的特性,其潜在的资源化利用方法包括合成吸附材料、混凝/沉淀材料、再生盐材料、建筑材料和农林材料等。若能突破上述关键技术,实现给水厂污泥从“处理”到“资源化利用”的途径转变,将对我国城市供水行业的绿色低碳运行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3.
针对高效低廉的吸附材料——WTR(water treatment residuals,给水厂残泥)因颗粒细小在水处理工艺中难以应用的问题,利用免烧法制备出WTR陶粒,研究其对Pb和Cd的吸附特征.批量吸附试验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较好地描述WTR免烧陶粒对Pb和Cd的吸附动力学(R2>0.995 8)与等温吸附过程(R2>0.994 8).在溶液pH为5、恒温25℃、振荡24 h下,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计算得到的WTR免烧陶粒对Pb和Cd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13.97和18.60 mg/g.单因素条件试验结果表明,WTR免烧陶粒对Pb和Cd的吸附量均随溶液初始pH的升高而增加,当pH由3升至9时,WTR免烧陶粒对Pb和Cd的吸附量分别增加了1.44和0.95倍;离子强度的增加不利于WTR免烧陶粒对Pb和Cd的吸附.批量等温解吸试验结果表明,在pH为4~8的溶液中,Pb和Cd较难从WTR免烧陶粒中解吸出来,解吸率均在3.5%以内;当溶液pH为3时,Pb和Cd的解吸率分别高达65.88%和45.01%.BCR分级提取结果表明,Pb和Cd均主要以酸提取态形式(占比在68.18%以上)存在于WTR免烧陶粒中;同时,随着初始吸附量的增加,酸提取态比例显著减少,而还原态和残渣态比例显著增加.研究显示,WTR免烧陶粒对Pb和Cd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作为一种高效的重金属吸附材料应用于水处理工艺中.   相似文献   
74.
《矿山环保》2003,(4):40-40
  相似文献   
75.
利用城市污水厂污泥制备陶粒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采用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及高岭土、黑粘土和含铬废渣作为烧制陶粒的原料,通过配方设计试验获得陶枉性能指标与原料配比的函数关系,并确定了烧制污泥陶粒的最佳配方,通过正交设计等试验方法获得最佳的烧成工艺参数.以最佳原料配比和工艺参数烧制出的陶粒,其筒压强度为4.9MPa、吸水率仅为2.6%、堆积密度为676kg/m3,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76.
石家庄市第八水厂采用常规净水处理工艺 ,设计规模为 30万m3 d,总生产废水为 1 0 6万m3 d ,运行中发现废水处理系统中的调节池出现大量存泥 ,既影响自身的调节功能 ,又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本研究介绍了调整调节池中潜水泵的启停液位的解决方法 ,避免了人工停产清淤 ,使系统连续运行 ,节约了费用 ,目前 ,整个系统运行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77.
大型再生水厂不同污水处理工艺的能耗比较与节能途径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能耗是再生水厂运行主要的考核指标.采用比能耗分析法、单元能耗分析法以及冗余分析法等探讨了清河再生水厂不同污水处理工艺(倒置A2/O、A2/O和A2/O-MBR)的能耗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重点考察了A2/O-MBR工艺的主要能耗环节和原因,探讨了A2/O-MBR工艺的节能改造方法,并比较了其改造前后的能耗.结果表明,曝气是清河再生水厂污水处理的常规工艺和A2/O-MBR工艺的主要耗能需求,分别占总能耗的42.97%和50.65%.在保证A2/O-MBR工艺出水水质的同时,采用脉冲曝气改造后节能效果明显.改造后的膜运行通量增大约20%,吨水能耗为0.53 k W·h·t-1,降幅达42.39%,去除单位COD能耗为1.29 k W·h·kg-1,降幅达54.74%.该厂A2/O-MBR工艺回流量大,但与出水水质相关性较弱.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回流比不会造成出水水质恶化,因此可作为进一步节能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78.
以北京某大型再生水厂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历史数据,系统研究了2008和2013年不同工艺(倒置A2/O工艺、A2/O工艺、A2/OMBR工艺)中主要污染物COD、TN和TP去除效果的年际、年内汛期、寒冷季和温暖季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2013年这3种污染物去除效果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同2008年相比,2013年不仅进水的COD浓度升高,TN浓度和TP浓度降低,导致进水的碳/氮/磷比值从2008年的100∶14.5∶1.4升高到2013年的100∶10.1∶0.9,而且主要污染物去除效果均有明显改善,改善幅度依次为TPCODTN.年内变化特征表现为:汛期进水COD、TN和TP的浓度降低但波动加剧,它们的去除率降低,因此汛期出水COD稳定、TN浓度降低而TP浓度波动;温暖季进水COD、TN和TP的浓度高,它们的去除率有不同程度提高,因此温暖季出水的TN浓度波动较大、COD和TP浓度稳定.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一期倒置A2/O工艺的出水TN和TP浓度同步波动,主要受工况变化影响,脱氮除磷的碳源竞争是导致出水TN浓度降低、TP浓度升高的重要原因.二期A2/O工艺的出水COD浓度和TN浓度主要受进水水质波动影响.三期A2/O-MBR工艺的出水水质最稳定,膜运行性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9.
给水厂污泥改良生物滞留填料除磷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王建军  李田  张颖 《环境科学》2014,35(12):4642-4647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土壤、给水厂污泥对磷的吸附特性,采用生物滞留模拟柱,考察生物滞留技术对城市径流中磷的去除效果,评价以给水厂污泥改良填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给水厂污泥对磷的吸附能力远大于土壤.在进水磷浓度为1.0 mg·L-1条件下,传统填料模拟柱出水总磷随着进水量的增加浓度逐渐增大,而改良填料模拟柱表现出稳定的长期去除效果,经7个月的连续运行,改良填料模拟柱出水总磷的浓度仍小于0.050 mg·L-1,满足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根据静态吸附实验估算结果,相同的控制条件下,添加4%给水厂污泥的改良填料对磷的吸附能力约为传统填料的4倍.无定型铁铝的沉淀、吸附作用是改良填料截留进水中磷的主要机制,工程应用中可在填料中添加4%~5%比例的给水厂污泥以提高生物滞留设施控制受纳水体富营养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80.
在从汤溇西侧离岸约2 km的太湖中取水,作为新建40万m3/d水厂水源的背景下。课题组从取水口附近太湖水质现状监测、富营养化水平分析及水质变化趋势分析等方面入手,为项目水资源论证提供水质可行性依据:水质安全可控、变化趋势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